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齐国由强盛到衰落,历经800多年,为何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齐国由强盛到衰落,历经800多年,为何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3 更新时间:2024/1/21 2:31:13

齐国由此诞生,而后历经八百多年的发展,最终为秦所亡。

[var1]

秦在接连灭掉五国之后,才将齐收入囊中。秦国为攻克齐国,花费很大心思。纵观齐国历史,方知其为何难以攻破。

春秋时期,分封制导致周天子权力分散,地位影响日趋衰弱。诸侯王势力大增,国家逐渐走向分裂,群雄争霸。

齐国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建立以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田拓荒、富民强兵,到桓公即位时,齐国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后来桓公任用管仲,推行新政策,齐国实力再上一层楼,齐桓公也因此位列“春秋五霸”之首。

及至战国,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实力不够的弱国成为炮灰,并入他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后,天下形成七国并立的局面,齐国也在此列。

[var1]

战国后期秦国独大,利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政策,瓦解六国联盟,然后逐一灭掉六国。由于齐国军事实力较强、商业发达,一旦开战,秦国必定元气大伤,因此智取似乎更加合适。

商纣王昏庸残暴,加征赋税、施行残酷刑罚、沉迷酒色,百姓被繁重徭役所累,苦不堪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一举攻入朝歌城,纣王身首异处,商朝覆灭,西周建立。

周武王在祭祀宗庙、昭告天下后,对宗亲以及大臣论功行赏,将土地分封下去,宗亲大臣各自立国,统一听周天子之命。

曾经在武王伐纣期间表现突出的姜尚,被封为侯爵。武王将营丘赏赐于姜尚,建立齐国,姜尚成为齐国第一任国君。

姜尚带领军队前往营丘中途时,原商朝附属国——莱国企图占领营丘,正集结兵马赶来,战争一触即发。

[var1]

姜尚

为争夺领地,姜尚率军队与莱国一战,由于其经验丰富、指挥得当,很快便击退莱国大军,这才顺利在营丘安定下来。营丘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险遭外国侵占,来之不易。

因此姜尚在管理国家时,耗费很多心血,姜尚精通文韬武略,且深谙治国之道;他前期推行的政策,为齐国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太公最初接手齐国时,尤为重视法制,社会也因此安定下来。在人才选拔方面,他不论阶级亲属,选贤举能,这期间齐国流入很多外来人才,为齐国的强盛出谋献策。

西周重宗制礼法,太公在齐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发现周礼并不完全适合百姓,强行推崇,恐怕会引起民愤。于是他因地制宜,在周礼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简化一些礼节,使之符合当地民风,也便于百姓接受。

[var1]

为了提高当地人口数量,太公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大面积种植粮食。同时根据齐国临海、矿产资源丰富等特点,发展渔业、盐业、冶炼业等等。

此外齐国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发展商业,太公上任后,加大鼓励力度,与各国建立贸易往来。由于制造业发达,齐国生产的东西,远销各国,很受欢迎。

在姜太公的治理下,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还受到周天子的重视和信任,授予征伐之权,在诸侯国之间非常有竞争力。

姜尚死后,齐国君主又流传几代。

齐胡公即位后,发生宫廷政变,并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内乱。

内乱结束后,齐国的发展又回到正轨上。传位至齐僖公时,开始重视外交政策。齐僖公与郑国和鲁国结盟,在小范围内,平息多国间的矛盾,逐步建立威信。

[var1]

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由于利益分配不均,齐国得罪盟国,导致分道扬镳。

齐襄公时又与鲁国再次交好,两国沆瀣一气,讨伐一些小国,并瓜分其土地。一来二去,齐国版图进一步扩大,实力也不断增强。

等到齐桓公即位时,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发展到巅峰时刻。齐襄公去世后,再次发生政变,当时的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往他国。

后来得到鲁国公的支持,才得以返回齐国,顺利继位,这其中也是一波三折。等一切安定下来,桓公开始集中精力处理国事,但是身边又缺乏可用之才。

在鲍叔牙的冒死举荐下,桓公开始重用管仲,事实证明这一步走的很正确,直接令齐国成为诸侯国之首。

[var1]

管仲最先改革内政,优化内部行政结构,使国家管理井井有条;将军事与社会相结合,为全民御敌做好充足准备;外交上“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农业和经济发展,藏富于民。

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与诸侯国建立同盟,一致对外。此时周天子已经不再掌握最高领导权,实际上完全听命于齐桓公,齐国统领诸侯国,成为当时地位最高的国家。

“月圆则缺,水满则溢。”在管仲的改革下,齐国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但由于后来管仲等人相继去世,齐桓公又轻信误国之臣,齐国实力大不如前。

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继承人之位,互相残杀,国内局势动荡。直到齐惠公即位后,此次动乱才彻底结束。

长时间的王位之争,导致国内发展停滞,齐国慢慢衰落。虎落平阳,齐国甚至遭到不起眼的晋国的攻击,晋军大败齐军。

[var1]

齐灵公在位时,为了翻身大胆攻打鲁国,结果因为背叛盟约,遭到十几国联合打压,从此很长时间内一蹶不振。

齐国的低谷期延续齐威王时,才得到改观,当时的丞相邹忌进行改革,齐国才又慢慢恢复生机,齐威王还得田忌孙膑两员大将,大败魏军。这时诸侯国各公纷纷自立为王,齐威公也趁机正式称王。

齐威王的改革,是齐国发展的转折期,此次举措的成功,为之后的争霸做足了准备。

齐国养精蓄锐,暗中扩充军备,燕国发生内斗,齐宣王认为时机成熟,在此时入侵燕国,命令大军在十天内攻下燕国,但是由于盟国出手,齐宣王希望落空。

由于势单力薄,很难在争霸中胜出,因此齐国开始与韩魏两国联合,攻打楚国。人多势众,楚国不敌三国大军,败下阵来。

[var1]

而后三国乘胜追击,攻打秦国,并将秦国从帝位之上拉下来。

短短十几年间,齐国几乎再次成为天下共主,这也给后来的秦国带来不小压力。

秦王在与齐国的斗争中失败,后来东山再起时,十分忌惮齐国。但是两国如果直接兵刃相见,恐怕会两败俱伤。为了对付齐国,秦国暗地里动了很多的手脚,在吞并五国之后,从内部瓦解齐国。

从地理位置上看,齐国东部临海,位置优越,经济发达。自古以来,历代君主的费心改革,为后世子孙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齐国得以强盛。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虽然战国后期齐国实力大不如从前,但是在七国中也属前列,秦国想要动齐国,必须使用巧计。

[var1]

在攻打五国时,丝毫没有动齐国的意思。暗中派细作潜入齐国政治集团,欺骗齐王,灌输秦国不会攻打齐国的思想,麻痹齐王。

齐王信以为真,不与周边国家结盟,也没有继续练兵。等到秦国大军压境,齐王惊慌不已,可惜为时已晚,国破城亡。

齐国时秦国最后一个灭掉的国家,虽然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实际上也耗费了秦国大量资源。战国时期齐国实力足以与秦国抗衡,秦国一旦轻易出兵,齐国必定与五国联手。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齐王放松警惕,先拿下五国积攒实力,趁齐国不备,再将其攻下。

齐国占据很多优势,统治者擅用人才,多次逆风翻盘,在祖祖辈辈的努力之下,数次执掌天下大权。

[var1]

可惜最后却因盲目自大而自取灭亡,可见祖业再大,不懂居安思危,也会轰然倒塌。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更多文章

  • 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历史上有几个明君,魏国简介及历史,魏国历代国君及关系

    高平陵政变,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败,可以说这次失败之后,魏国已经进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无论谁胜谁负曹氏都很难夺回大权了。而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祸。在魏明帝死前的宫廷政变之后,曹爽一系可以说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栋梁支柱,人臣之极,手握顾命大权,权倾朝野,兄弟并握兵权,然而不出十年就一败涂地,其中原

  •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和嬴政是兄弟吗,嬴政是怎么处置荆轲的,嬴政大战荆轲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var1]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

  • 鸭绿江发现蔺相如戈,揭秦国灭赵缺失真相,专家:重大历史课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韩国覆灭后第二年,秦军在王翦统率下向赵国发起猛攻,最终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但赵公子嘉却率其宗数百人逃亡代地,被立为代王。[var1]所以,赵国虽然是秦灭韩后第二个进攻目标,但直到公元前222年燕国灭亡,秦将王贲“还攻代,虏代王嘉”,赵国的残余军事力量才算彻底覆灭。因此,司马迁明确将“秦既虏迁,赵

  • 最终一统三国的司马懿,在三国前期谋略值能排多少,在魏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十大谋略,司马懿是怎么样统一三国的,司马懿谋略到底多厉害

    [var1] 司马懿是非常特殊的人,至少在曹魏阵营中他比较特殊。爱读三国的朋友能够发现,在鼎立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方的风格迥异:曹魏出将才,经常涌现出那些即能冲锋陷阵,又能领兵攻守的人物,比如张辽、曹仁、张郃、夏侯渊这些人;东吴出帅才,阵前厮杀的不多,但运筹帷幄的不少,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

  •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始皇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灭六国真实案例,秦始皇统治六国是哪几个国家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

  • 魏国李悝变法:真正意义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战国首强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主要内容,魏国李悝变法哪一年,李悝变法的原因和效果

    不论是文化作者还是历史作者,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变法文明和求变图强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绝无仅有。其实一提到新政变法,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商鞅变法以及封建时代的正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论过去,恐怕连夏商周时期的禹刑,汤刑,礼乐制度的构建,管仲改革,其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