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魏国后期就不能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魏武卒到底有多厉害,为何魏国后期就不能再次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524 更新时间:2024/2/17 8:42:33

这支强军,诞生于前422年,也就是“变法”之时。

彼时,魏国初立,与韩、赵三家分晋,魏分得河东郡、半个河西郡、上洛之地和东郡等地。咋看下,魏与韩、赵两国分晋时,在领土上似乎并未吃亏,毕竟原晋国最富庶的河东郡,及战略位置最重要的上洛之地,都在魏国的手中。但是,若我们从地图上看魏所处的位置,我们就会发现魏在“三家分晋”之时,并未占得多少便宜。

魏国所分得疆土,处于中原腹地,四周皆被其他诸侯国所包围,西边是秦国,东边是齐国与宋国,南面是楚国,西南是韩国,北面是赵国。从地图上来看,魏国就如同被包饺子一般,被其他诸侯国的疆土所环绕。

简而的说,魏国就处在“四战之地”那般的凶险的境地,“天下有变,常为兵冲”,一旦各国发生战事,必定就会波及到魏国,无论魏国是否愿意,他都必须得加入到列国的纷争之中。且更为严重的是,当时环绕在魏国四周的秦、齐、楚、赵等国皆是当世强国,因此稍有不慎,魏国就会面临亡国的境地。

[var1]

由此,当魏文侯即魏君位后,为瓦解魏国所处的不利的局势,决定实施变法,希望壮大魏国的国力,继而用绝对的实力击败周边国家,占据其疆土,向外扩张,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魏国被强敌环绕的局势。

而协助魏文侯实施变法的,就是。

被任命为魏国变法的总负责人后,就开始对魏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对魏国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废除春秋所盛行的“闲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动员兵制,改行“募兵制”,招募普通民众为职业军人,由国家供养,不再由民众自行解决武器和粮食,也不再是临时征发,打完仗就回家继续务农,从而建立起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继而加强魏国的军事实力。

就在在魏国推行“募兵制”不久,时任西河郡守的吴起就以此为基础,上书魏文侯,建议改革魏国兵制,采取精兵战略,从民间招募一批民众为职业化军人,继而组建一支精锐的重步兵,名曰“武卒”。由此,后世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就此诞生。

“魏武卒”到底有多强?

河西之战(前419年—前408年),吴起率武卒西征攻秦,一路势如破竹,杀得数万秦军溃不成军,克河西临晋、元里、洛阴、等地,逼得秦军只能退守洛水,继而占据秦国河西之地,置西河郡。龙泽之战(前405年),吴起率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阴晋之战(前389年),吴起以五万武卒,完虐五十五秦军,创造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破(前354年),庞涓率武卒一路直杀往赵都邯郸,破赵都邯。次年,败救援的齐楚联军,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可以说,在魏武卒最为强盛之时,是见谁打谁,谁也不怂,谁也打不过他,秦、齐、赵等强国,当时都被魏武卒蹂躏过,都被打得叫苦不迭,甚至赵国连都城都被武卒攻克过。据历史学者的统计,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三十余年间,魏武卒与秦国历经六十四战,将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的土地。

[var1]

魏武卒,为何如此强悍?各国军队为何就打不过他呢?

魏武卒的强悍,源于他严苛的选拔和训练方式,及精良的装备和丰厚的奖赏制度。

首先,魏武卒讲的是精兵策略,宁缺毋滥,因此魏武卒对于士兵的选拔那是十分严苛的。《荀子议兵篇》有云:“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也就是说,参加武卒选拔的民众,必须披上三重甲,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携带三天军粮,而后一天之内急行军一百里,只有这样方才可成为武卒。

想想看,一个能穿着三重甲、铁盔,带着长矛、铁剑、盾牌、强弩等沉重的装备,然后在一天的时间内急速行军百里的主,你说他的身体素质能不强吗?由此,一群由这样一群强悍的主所组成的部队,武卒的战斗力能不强吗?同时,从魏武卒的选拔方式,我们也看出武卒的装备那也是十分精良的,三重甲、铁盔、长矛、铁剑、盾牌、强弩等防御与进攻型装备,那是一应俱全。

其次,魏武卒的训练方式,在当时也是十分超前,为了让魏武卒的士兵个个都能成为强兵,吴起是将他们以训练将领的方式来训练。当时,吴起在组建武卒后,就聘请了类似“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专职教练,对这些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等,试图是将他们培养成完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士。

除此,为了让武卒的将士之间能培养出良好的默契和信任度,吴起在训练之时,还特别重视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由此,在吴起近乎变态的训练下,这些武卒的战斗素质是极其强悍!可以这么说,当时每一个武卒单独拉出来,都能前往其他部队担任小军官。

[var1]

最后,魏武卒的待遇极高,俗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先吃草,一支军队要想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军,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他们无后顾之忧,就是不怕自己立功得不到奖赏,也不怕自己死后,自己的家人会因此而落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无条件的听从将领的指挥,才能奋勇向前的对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

对于这点,吴起就做得很好。“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在当时只要能成为武卒,若是奴隶,就可解除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公民,并与非奴隶出身的民众一起获得以下奖励:全家免除赋租税,并奖励百亩的田地,及一座宅院。此后,武卒在战争立功后,不仅自己能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会予以重赏。

综上所述,正是在良好的身体条件、精良的军事装备、过硬的军事技能,及巨大的物质刺激下,最终造就了强盛一时的魏武卒。

但是,盛极必衰,中国历史上的强军数不胜数,可最终的命运却都是走向毁灭,魏武卒也一样。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此战,参战的魏武卒损失殆尽,自此不复存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此后魏国再也未能组建曾经那般强大的魏武卒。

魏国为何不能再次组建魏武卒了呢?用一句话解释,就是魏国衰落了!简单的说,一支强军的建成,是离不开国家的支持的,国盛,则军强,反之国衰,则军弱。刚才也说了,魏武卒之所以能那么强悍,就在于它精良的军事装备,巨大的物质刺激,及变态的训练方式,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要有强盛的国力支撑着的。

[var1]

无论是装备,还是赏赐给武卒的财物,亦是对武卒的训练,这些都是要有钱才能实现的,装备要用钱去铸造,赏赐是要用钱去赏赐,而变态训练的前提是要让武卒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以当时史书记载的那种高强度的训练,其所耗费的钱粮,定然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从史书可知,魏武卒鼎盛时期最多只有五万余人,也就是说最鼎盛时期的魏国也只能是勉强供养着五万魏武卒的开支,可想而知魏武卒所耗费的钱粮是有多么巨大。

试想,连鼎盛时期的魏国都只能是勉强供应着五万余魏武卒,你说当时已是走向衰落的魏国又如何去供养呢?

除此,魏武卒之所以强悍,除了是靠钱堆出来的,还在于有着众多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在带着魏武卒前行。彼时,吴起在组建魏武卒时,多数的武卒都是从军中直接选拔而来的,就是说当时新建的武卒存在着很多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且是最为精锐的一批,而正是有着这些老兵的存在,魏武卒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强军。

此后,一批又一批的武卒就在这些老兵的带领下,成为新一代的老兵,就这样一批接着一批的传承着。但是,随着伊阙之战,魏武卒的全军覆没,这种传承就彻底断绝了,没有了这些老兵,即使魏国掏空国库,去勉强的再次组建魏武卒,魏武卒也不能再现曾经的荣耀了。有人说,既然吴起可以去军中挑选出精锐的老兵为武卒,魏国也可以继续这么做啊!是的,的确可以,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传承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

[var1]

吴起在招募这些老兵进入魏武卒时,也不是一下子就让他们去前线打仗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训练,让他们有了默契和信任之后,才带着他们南征北战的。但是,试问此时的魏国还有时间再去耗费时间去磨合吗?显然没有,因为魏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国力能够再去支撑魏武卒的磨合了!秦国不会再给他时间。

综上所述,此后魏国之所以没有再组建魏武卒,其一是没钱,其二就是没时间。

更多文章

  • 难为神医扁鹊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两个“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扁鹊医治过齐桓公吗,扁鹊为什么不救齐桓公,齐桓公跟扁鹊有关系吗

    [var1]西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将开国第一功臣姜太公封在齐地,是为姜姓齐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代子孙、姜姓齐国的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var1]齐国虽然在齐桓公去世后失去霸主之位,但依然还是春秋一等大国。然而与很多诸侯一样,齐国在春秋后期也出现

  • 闽南地区:居民至今留战国习俗,方言被美国带入太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闽南方言常用语300句,闽南方言及其研究概说,闽南方言文化概述

    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结束了战国时期分乱的局面,不过,有一个地方他却没有攻打下来,可此地在如今所代表的中国独特方言,也被美国旅行者号带上了太空。[var1]秦王未征服的领土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不过秦始皇一统六合的强大气魄已被彻底展现。不过,在历史上还有一处地方并没有被秦王统一,

  • 韩国、魏国和赵国为什么都不攻打义渠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魏国与赵国,赵国和魏国差在哪儿,魏国攻打赵国的原因

    先来看看春秋末战国初的地图,秦国处于西部偏南,韩赵魏地处于中原核心腹地,更是周天子之所在的重要地区。夹杂在韩赵魏和秦国之间,有很多戎狄部落建成的国家,其中就包括有义渠、林胡、楼烦、乌氏、月氏、朐衍等等。这几个部落也是长期与春秋诸侯及战国列强为战的部落国。其中,月氏偏居于西部,比秦国还要更为偏西的地区

  •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代沟:教你如何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齐桓公和管仲间的关系,齐桓公与管仲怎么相处,如何评价齐桓公和管仲

    管仲之所以能够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实际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齐桓公需要管仲在齐国推行变法,一个是齐桓公需要管仲在国内帮助自己制衡那些旧臣们。但不同年代出生的人,身上总会有不同时代留下的烙印,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反响,这即是所谓的代沟现象。俗话说,三年一代沟,即便出生的时间相差三年

  • 韩国第一个被秦灭,为何却说赵国灭亡,才是五国真正崩溃的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与赵国之战,韩国和赵国关系好吗,赵国何时被秦国灭掉

    以公元前230年消灭韩国为始,以公元前221年灭齐为终,中间相隔十载,可历史学者孙皓晖先生在他的著作《大秦帝国》中却说“战国时代完全被终结的趋势,真正开始是从赵国灭亡之时”。[var1]究竟赵国是公元前222年还是公元前228年被灭,对于史学家们来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无论是这两个时间点中的

  • 齐国由强盛到衰落,历经800多年,为何没逃过灭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齐国最鼎盛时期有多强,齐国的灭亡是哪一年,齐国是怎么从强大变成衰败的

    齐国由此诞生,而后历经八百多年的发展,最终为秦所亡。[var1]秦在接连灭掉五国之后,才将齐收入囊中。秦国为攻克齐国,花费很大心思。纵观齐国历史,方知其为何难以攻破。春秋时期,分封制导致周天子权力分散,地位影响日趋衰弱。诸侯王势力大增,国家逐渐走向分裂,群雄争霸。齐国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自建立以

  • 魏国建立几十年,皇族大权旁落,罪魁祸首正是这个冒牌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国历史上有几个明君,魏国简介及历史,魏国历代国君及关系

    高平陵政变,是曹氏皇族的全面失败,可以说这次失败之后,魏国已经进入了魏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无论谁胜谁负曹氏都很难夺回大权了。而对曹爽来说,更是灭门之祸。在魏明帝死前的宫廷政变之后,曹爽一系可以说是曹氏皇族的唯一栋梁支柱,人臣之极,手握顾命大权,权倾朝野,兄弟并握兵权,然而不出十年就一败涂地,其中原

  • 面对荆轲秦王为何不以剑挡?嬴政:像《大秦赋》那样佩剑我先砍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荆轲和嬴政是兄弟吗,嬴政是怎么处置荆轲的,嬴政大战荆轲

    编者按:近期,热播电视剧《大秦赋》宣告完结。那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刺杀——荆轲刺秦王,也再次被搬上了荧屏。于是大家又看到了那经典的一幕:荆轲在拿匕首刺秦王嬴政的时候被躲开,秦王想拔剑反击却拔不出来。那么,有个堪称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要被说一下了。秦王为啥拔不出剑来?[var1]秦王嬴政为啥拔不出剑来?主要

  • 魁父、黄父,“父”多为都城后缀?试论春秋都邑为何多以“父”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乱世出人才,战乱的环境变相给中国文化生长的机会,甚至春秋孕育文化的环境自由度达到了后人难以匹敌的高度。遍地花开的文化呈现欣喜景象,但也受到中国未统一的限制影响了语言系统的特征,这些特征一直到如今都在保持作用。一、春秋时期:文化肆意成长的年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衔接阶段对于当时的文人而言是精神可

  • 韩国学者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亮出3大“铁证”,我方仅回应了2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称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和孔子有什么关系

    韩国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有这么一个外号,叫做“偷国”,这是因为韩国自身没有什么历史,因此会剽窃他国历史充实己身,而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中国。时至今日,韩国民众还一直坚称汉服、泡菜乃至筷子之类的我国文化遗产,都是韩国发明的,让无数国人听了之后都无不愤怒。而更无耻的是,在韩国不仅仅只有民众如此认为,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