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的出处
最早提到这件事情的是《吴越春秋》,一本专门记载了“吴越”两国史事的古代著作,但主要记载的还是勾践和夫差之间的历史,它的内容不多,数万字,总共只有十卷。在《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中记载了勾践在吴国为吴王尝粪的事情。
[var1]
范蠡曰:"臣窃见吴王,真非人也。数言成汤之义,而不行之。愿大王请求问疾,得见,因求其粪而尝之,观其颜色,当拜贺焉,言其不死,以廖起日期之既言信后,则大王何忧?"
这件事大致说的是越王勾践到了吴国以后,当时吴国内部发生了究竟要不要杀死勾践的争论。以伍子胥为首的官员都建议夫差杀死勾践,以免遗留祸患,但是吴王比较犹豫没有同意。此外,越王勾践还派出大臣种到吴国去贿赂大臣太宰嚭(pi),在后者的帮助下,吴王放弃了继续攻打越国的打算。
作为条件越王需要到吴国去当人质,越王到了吴国以后形势依然很危险,因为当时伍子胥还在不断的建议吴王杀了勾践。
昔桀囚汤而不诛,纣囚文王而不杀,天道还反,祸转成福。故夏为汤所诛,殷为周所灭。今大王既囚越君而不行诛,臣谓大王惑之深也。得无夏殷之患乎?——《吴越春秋》
所以当时勾践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这时恰好吴王生病,一直拖了三个月都不见好。跟随勾践到吴国到人质的范蠡就给越王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让他为吴王尝粪,然后欺骗吴王说他身体无恙,以此麻痹吴王,使他放松对越王的警惕。
[var1]
越王明日谓太宰嚭曰:"囚臣欲一见问疾。"太宰嚭即入言于吴王,王召而见之。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今者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苦且楚酸。是味也,应春夏之气。臣以是知之。"吴王大悦,曰:"仁人也。"乃赦越王得离其石室,去就其宫室,执牧养之事如故——《吴越春秋》
按照《吴越春秋》的记载,勾践最终通过这种屈辱性的方式赢得了吴王夫差的好感,放弃了对他的防备之心。正因如此,勾践才得以在吴国安然度过三年的时间,最终平安返回越国。
其它史书记载关于勾践为吴王尝粪这件事,其它的史书中都没有记载。包括像《国语》中也仅仅只是一笔带过的记载“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并没有对勾践在吴国的具体细节做过多的记载。而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没有记载这件事,就连那本吴越地方志《越绝书》中更是只有简单的一句:越王去会稽,入官于吴。三年,吴王归之。
那《吴越春秋》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是东汉时代赵晔创作的一本关于春秋时代吴越历史的史书,主要还是记载了吴越争霸时发生一些事情,历史跨度不长,属于杂史类别,可信度不是很高,因为没有其它史书可以作为佐证。
[var1]
所以至于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其实无法证明,但是从当时勾践面临的形势来看,他并非没有可能会做这样的事情,毕竟当时的越国被吴国击败,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为了换取吴国的好感,越王只能屈辱性的到吴国去当人质,向吴王夫差下跪称臣,还要把自己的王后送给夫差当小嫔妃。
乃令大夫种行成於吴,膝行顿首曰:“君王亡臣勾践使陪臣种敢告下执事:勾践请为臣,妻为妾——《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那么也有理由相信,勾践为了麻痹吴王,使他放松对自己的防备,勾践并非没有理由做出这种金人之举。从而换取自己的安全,毕竟当时在吴国内有一个伍子胥一直在建议吴王杀死勾践,因此《吴越春秋》的记载更像是对《史记》的一种补充。
不过在此之前由于没有其它史书资料可以作为佐证,其实大概率来看多有可能是赵晔的伪作。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当时勾践确实面临一种巨大的压力,其实也可以把《吴越春秋》的记载看作是勾践在吴国所遭遇的一种有趣想象,虽然缺乏真实性,但是确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