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皇帝驾崩是大事,为何朱棣去世,杨荣等人却秘不发丧

皇帝驾崩是大事,为何朱棣去世,杨荣等人却秘不发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623 更新时间:2024/3/1 17:36:18

然而朱棣去世后,大学士杨荣等人,却选择秘不发丧。一般大臣这样做,是出于两种情况:第一打算篡位,或者是拥戴某人篡位;第二就是害怕某人篡位。那么杨荣等人这样做,是属于哪种情况呢?

首先在永乐二年,朱棣就已经册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也就是说,即使朱棣突然驾崩,也不会影响继承人选。到时候群臣只需拥立朱高炽即位便可。况且朱棣是留下遗诏才去世的,因此完全没必要秘不发丧。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说明朱棣在临终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那么按理来说,他去世以后,群臣就该马上按照遗诏要求,通知皇太子继位,同时按朱元璋丧礼规格去办。

最后杨荣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朱棣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是绝对不会篡位的。同时,他还是太子朱高炽的老师,与杨士奇杨溥都站在太子一边,所以他也不会拥戴别人篡位。

既然如此,朱棣去世后,杨荣等人秘不发丧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那便是害怕某人趁机篡位。而这个人,就是朱棣次子,朱高炽的同母弟,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也是朱棣的嫡子,徐皇后所生,只是比哥哥朱高炽晚出生两年,就无缘继承皇位。并且在他心目中,朱高炽哪里都比不过自己,可是父亲登基后,却还是选择立大哥为太子,这让他内心十分不服气

其实朱元璋早就留下祖训,明朝后世必须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执行,所以就算不论朱高炽个人能力,朱棣册封他为皇太子,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朱高煦向来刚愎自用、自恃功高,加上父亲本身就是篡位,才让他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

朱棣在时,朱高煦就曾表露过野心,原本朱棣打算将其废为庶人,可是朱高炽极力求情,朱棣这才作罢。但是不管朱棣怎样惩罚他,朱高煦夺位的心意没有变,因此朱棣去世后,他是极有可能趁机作乱的。

前面笔者提到了,杨荣深受朱棣重用,同时又是忠实的“太子党”,朱棣去世后,他的主要责任,就是确保太子顺利继位。可是朱棣不是驾崩于皇宫,而是死在北征途中,这就带来了很多麻烦。

当时“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如果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出,那么早已有所准备的朱高煦,一定会趁机起事,甚至太子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于是在商议之下,杨荣等人才决定秘不发丧。

史书记载:“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之后,杨荣秘密派人去通知太子。没多久,朱高炽就派皇太孙朱瞻基,亲自去接回朱棣遗体。

等朱瞻基到了军营,并且掌握一切之后,这才公布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朱高煦就算想要起兵,也已经失去了机会。当迎回朱棣遗体,并尊其遗诏举办丧礼之后,太子朱高炽顺利即位,是为明仁宗。

更多文章

  • 金幼孜与练子宁是至交,朱棣登基后,为何一个降一个不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棣与金幼孜关系,金幼孜籍贯,义门金氏金幼孜

    建文四年,朱棣顺利进入南京城,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紧接着,朱棣登基为帝,这时建文一朝的臣子,就要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要不要归顺朱棣。众所周知,方孝孺就是因为不肯归顺,还当场顶撞朱棣,从而被灭了十族。黄子澄、齐泰也被灭了九族。那么金幼孜和练子宁二人,最终的选择如何呢?朱棣登基后,将练子宁绑上朝堂,

  • 解缙从小饱读圣贤书,为何明知朱棣篡位,他还选择归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缙不在后朱棣后悔吗,解缙与朱棣的关系,解缙与朱棣皇帝的重要谈话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取皇位后,不少建文旧臣,因不肯归顺朱棣被处置。而解缙则选择归顺朱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一,解缙出身书香门第,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饱读圣贤书,自然知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道理。他既然是朱元璋提拔上来的,就应该

  • 大明湖不止有夏雨荷,还有曾三次击退朱棣,使其再不敢取道济南的铁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大明湖传说的夏雨荷,关于大明湖的历史资料,清末的济南大明湖

    不了解的朋友或许会问,这个铁公是何许人也,他与济南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介绍这位大英雄,铁铉。铁铉是邓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邓州人,于洪武年间入仕,最初授礼部给事中,后来调任都督府断事。由于他断案如神,因此深得朱元璋器重,特赐他“鼎石”为字。建文元年,铁铉被任命为山东参政。后来朱棣发动靖难

  • 明朝这四位皇后皆贤德,却都无过被废,皇帝为何要这样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朝十大贤德皇后,明朝历史上被废的皇后,明朝最伟大的三个皇后

    明君与贤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般皇帝仁德的话,是不可能废掉贤后的。即使皇后不贤,要想废后,也必须有正当的理由。然而明朝就有四位皇帝,无端端废掉了自己的贤后。那么是否就说明,这几位皇帝十分昏庸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明朝这四位被废掉的贤后,分别有谁。而她们又是因何被废的。一、明宣宗胡皇后明宣宗朱瞻基

  • 他曾以死相谏,要建文帝处置李景隆,朱棣登基后,他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劝说李景隆投降朱棣,朱棣李景隆,建文帝为何重用李景隆

    为什么朱棣明明是篡位,可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很高?这是因为他确实是位好皇帝,明朝在他的手里,发展得越来越强大,出现了“永乐盛世”。这就好比朝代更替的时候,一开始前朝百姓都不服,可在后朝皇帝的仁政之下,大家也就慢慢归顺了。为什么建文帝明明是朱元璋亲立的皇太孙,是明朝名正言顺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却很低?就

  • 郭英助建文帝伐燕,朱棣登基之后,为何没有选择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为什么不杀郭英,郭英救了朱棣,朱棣杀建文了吗

    就是说在鄱阳湖大战中,郭英曾身受重伤,然而他没有选择退缩,最终于泾江口大败陈友谅。后来郭英又跟随徐达、常遇春四处征战,还曾建议常遇春夜袭王保保,结果大获成功。郭英无疑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朱元璋称帝后,他又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从而被封为武定侯。而朱元璋晚年清算功臣的时候,郭英也幸免于难。那么朱元璋为何没

  • 胡惟庸案李善长免于株连,为何十年后,朱元璋却拿此事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诛杀李善长胡惟庸,胡惟庸与李善长,朱元璋怎么处死胡惟庸

    就是说上万人受连坐而死,唯独当年极力推荐胡惟庸的李善长,被朱元璋放过。洪武十八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说他是胡惟庸的同党,但朱元璋仍然没有追究,足以证明他对李善长的信任。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信任李善长呢?一、李善长有本事“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说明李善长从小就足智多谋,而且他还通

  • 朱元璋来孙被告谋反,查明后证实其无辜,为何他仍然撞墙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出生于洪武三年。一个月之后,便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朱檀前往山东兖州就藩。然而洪武二十二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檀就英年早逝了。他去世以后,独子朱肇辉承袭鲁王爵位。朱肇辉去世后,其子朱泰堪又承袭了爵位。朱泰堪死后,其子朱阳铸又承袭了爵位,因此朱阳铸为朱元璋的玄孙。今天要说的主人公,就是

  • 朱棣侄儿毒害嫡母,陷害兄长,为何朱棣却让他承袭爵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叔侄皇位之争,朱棣的皇后在朱棣多少岁时死的,朱棣抢侄子的皇位说明了什么

    其一,“平阳王济熿,幼狠戾,失爱于父。”说明朱济熿从小性格就凶狠暴戾,连其父朱棡都不喜欢他。其二,“济熿与燕王子高煦、周王子有爋动邪诡相比,不为太祖所爱。”当初朱元璋召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的世子,以及庶子中年纪较长者进京读书。可是晋王三子朱济熿、燕王次子朱高煦、周王次子朱有爋三人因品性问题,均不受

  • 安徽凤阳:一个本有机会成为明朝都城的地方,为何被朱元璋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安徽凤阳哪的,明朝时凤阳是现在的哪里,凤阳在明朝属于什么样的存在

    在明朝之前,定都应天的政权大都是身处整个中国分裂时期,如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没有哪一个同意中国的政权定都在这里,故而明初大臣和朱元璋都认为应天缺少作为都城的霸气。不久之后,明军北上,相继占领原北宋都城开封和元大都北京,建都在何处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程,然而意见却非常难多:支持建都开封的认为,开封地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