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朱棣去世后,大学士杨荣等人,却选择秘不发丧。一般大臣这样做,是出于两种情况:第一打算篡位,或者是拥戴某人篡位;第二就是害怕某人篡位。那么杨荣等人这样做,是属于哪种情况呢?
首先在永乐二年,朱棣就已经册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也就是说,即使朱棣突然驾崩,也不会影响继承人选。到时候群臣只需拥立朱高炽即位便可。况且朱棣是留下遗诏才去世的,因此完全没必要秘不发丧。
其次根据史书记载:“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说明朱棣在临终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那么按理来说,他去世以后,群臣就该马上按照遗诏要求,通知皇太子继位,同时按朱元璋丧礼规格去办。
最后杨荣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朱棣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是绝对不会篡位的。同时,他还是太子朱高炽的老师,与杨士奇、杨溥都站在太子一边,所以他也不会拥戴别人篡位。
既然如此,朱棣去世后,杨荣等人秘不发丧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那便是害怕某人趁机篡位。而这个人,就是朱棣次子,朱高炽的同母弟,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也是朱棣的嫡子,徐皇后所生,只是比哥哥朱高炽晚出生两年,就无缘继承皇位。并且在他心目中,朱高炽哪里都比不过自己,可是父亲登基后,却还是选择立大哥为太子,这让他内心十分不服气
其实朱元璋早就留下祖训,明朝后世必须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执行,所以就算不论朱高炽个人能力,朱棣册封他为皇太子,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朱高煦向来刚愎自用、自恃功高,加上父亲本身就是篡位,才让他对皇位有了觊觎之心。
朱棣在时,朱高煦就曾表露过野心,原本朱棣打算将其废为庶人,可是朱高炽极力求情,朱棣这才作罢。但是不管朱棣怎样惩罚他,朱高煦夺位的心意没有变,因此朱棣去世后,他是极有可能趁机作乱的。
前面笔者提到了,杨荣深受朱棣重用,同时又是忠实的“太子党”,朱棣去世后,他的主要责任,就是确保太子顺利继位。可是朱棣不是驾崩于皇宫,而是死在北征途中,这就带来了很多麻烦。
当时“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觇朝廷事驰报,一昼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如果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出,那么早已有所准备的朱高煦,一定会趁机起事,甚至太子都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于是在商议之下,杨荣等人才决定秘不发丧。
史书记载:“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之后,杨荣秘密派人去通知太子。没多久,朱高炽就派皇太孙朱瞻基,亲自去接回朱棣遗体。
等朱瞻基到了军营,并且掌握一切之后,这才公布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朱高煦就算想要起兵,也已经失去了机会。当迎回朱棣遗体,并尊其遗诏举办丧礼之后,太子朱高炽顺利即位,是为明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