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遗诏,处处都体现出,他对孙儿朱允炆的关爱。首先是“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不仅明确指出要皇太孙继位,还提醒诸位大臣,要忠心辅佐新帝,不能有异心。
其次是“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这一点表面上看,是朱元璋不铺张,就连自己的丧事也要简单办理。但仔细看来,他是为了尽快结束自己的丧事,这样朱允炆就能赶快登基,以防夜长梦多。
最后是“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这一条就更加明显了,朱元璋分封藩王,目的是想要儿子共同保护大明江山。但是他深知,这些藩王都对皇位虎视眈眈,朱允炆少不更事,自然不是叔叔们的对手。因此,为了防止儿子们,趁进京奔丧之际,企图谋取皇位,所以他只能禁止他们回京奔丧。
朱元璋对于孙儿朱允炆,可谓是费尽心血,可是朱允炆最后却辜负了爷爷。他即位以后,很快,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役”,用了四年时间,成功将皇位从侄儿手中夺走。而这一切,都因朱允炆草率削藩所致。
其实朱允炆削不削藩,都不会影响朱棣起兵的结果,但是他如果不那么急迫去削藩,或者是想个更好的办法削藩,朱棣也不会这么快起兵。甚至在朱允炆即位后,他还接连做了三件事,促使朱棣提前起兵。
一、拿周王开刀
“八月,周王橚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
朱允炆五月即位,八月就开始削藩了,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橚。可是朱允炆本身就打算削藩,就算第一个拿周王开刀,也在情理之中。
坏就坏在,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第一个处置朱橚的目的,就是害怕他将来给朱棣助力。可是这样一来,不仅打草惊蛇,还等于明确告诉朱棣,我的最终目标就是你,我现在先拿你弟弟开刀,终有一天会轮到你。
二、派人监视朱棣
“冬十一月,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
处置完周王以后,朱允炆立马派人去北平监视朱棣。本来派人监视藩王,有利于皇帝对于藩王的管控,但问题就出在,朱允炆用人不明,导致事情败露。
朱允炆派去的人,其中一个叫张信,此人是朝中大臣推荐的。当朱允炆提出,要他和张昺、谢贵一起去监视燕王起,他就开始惶惶不安,于是将此事告诉了母亲。
与母亲商议后,张信决定将事情告诉朱棣。他几次求见,朱棣都避而不见,然而张信坚持,朱棣这才答应见他。当他把消息告诉朱棣后,朱棣随即召集诸将,准备起兵。
三、放回朱棣儿子
“遣燕王世子高炽及其弟高煦、高燧还北平。”
朱棣虽然决心起兵,但是碍于儿子还在京师,他也不敢贸然行动。当时朱元璋驾崩,留有遗诏不准藩王进京奔丧,于是朱棣让自己的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去奔丧,三子便一直留在京师。
当时齐泰、徐辉祖等人,都建议将朱棣三子扣留,可愚蠢的建文帝,却在此时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全部放了回去。这下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于是“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
由此可见,朱元璋之前一直担心,孙儿少不更事,不是叔叔们的对手,这一担心完全是对的。朱允炆自然有一颗仁爱之心,但作为皇帝,并不是仁慈就够了。他的政治手腕,远远不及叔叔们,这样的皇帝,只能在盛世中守天下,可当时的明朝,还处于发展中,因此朱棣的确比他更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