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臣衣服破了,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为何却说此人留不得?

大臣衣服破了,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为何却说此人留不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873 更新时间:2024/1/20 12:29:26

结果这封书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杨宪截获,于是朱元璋就让杨宪去审问张昶,到底怎么回事,一查之下,发现张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还说什么“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张昶还在书信的背面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原来张昶还想着要恢复元朝,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杀了。那这和张勋习惯穿破洞的旧衣服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当时朱元璋在南方势力渐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张昶为使团团长,册封朱元璋。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达李善长等手下推为吴公,在南京建立西吴政权。此时,沿着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沿海有方国珍,正南方有陈友定。各个割据势力犬牙交错。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当时张昶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于是元朝皇帝派他为正使,派马合谋为副使,从海上来到南京,招安朱元璋。元朝给了朱元璋三个好处,一是授朱元璋荣禄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是赐以龙衣御酒。

朱元璋本来野心极大,要统一天下做皇帝的,怎么肯受招安,再说,元朝给的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什么大夫,什么龙衣御酒,就不能拿点钱出来吗?此外,江西是方国珍的地盘,元朝却封朱元璋为江西的平章政事,这不是明摆着挑拨离间,想让朱元璋和方国珍打起来,元朝来个坐山观虎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计立马被朱元璋和刘伯温识破,于是将副使马合谋杀死,因为朱元璋觉着张昶这个人比较有才华,没杀。张昶是个宰相之才,虽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却还思念元朝,阴谋不轨。

说起来,这个张昶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后,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吴国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张昶是个典章制度的高手,吴国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笔,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人才。

张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执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名相狄仁杰相比,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卿的时候,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张昶则更牛,他经手的事,没有一件在他手里停过一天以上。

张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过也!如果元朝让他做宰相,也许还能强盛一阵子呢。

但是呢,张昶毕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而且当初是被朱元璋强行扣押,他是“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想着元朝,虽然他在朱元璋这里也得到了荣华富贵,可是,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元朝,他曾经对人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他之所以帮助朱元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让朱元璋和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狗咬狗,从而让元朝渔翁得利。为了帮助北面的元朝,张昶就干了两件特别阴损的事。结果被刘伯温识破了。

一是,他建议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制造朱元璋残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权瓦解。这件事朱元璋咨询刘伯温以后,没有听张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断给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称颂朱元璋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冲昏朱元璋的头脑,使朱元璋耽于安乐,骄奢淫逸,再无雄心壮志,从而帮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刘伯温看出来了。

朱元璋对刘基曰:“是欲为赵高也。”刘基曰:“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后来朱元璋要讨伐张士诚,便让张昶写檄文,结果张昶列了张士诚很多条罪状,朱元璋一看,不太对啊,怎么好像在说自己?朱元璋就把张昶写的檄文拿给刘伯温看,然后张昶的指桑骂槐的阴谋诡计,就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识破了。

而且张旭投诚以后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穿旧衣服,这种看似勤俭的生活作风其实是在表示他不愿穿大明朝的衣服,以表达对元朝的忠心。但朱元璋却误以为这是张勋作风清廉的表现,因此很是受用,还为此夸奖过他。

但是这些表现都被刘伯温看在眼里,他觉得张勋很有问题,于是建议朱元璋杀了张昶,但是朱元璋爱惜张昶的才华,没舍得杀。上面张昶那些阴谋诡计还算是暗地里的。

后来,最终因为杨宪发现了张昶寄到北方的书信,朱元璋派人审问张昶,张昶于是在书信北面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信中还说,他在元朝最快乐,最风光,在朱元璋这里当官,最凄惨,最黑暗,简直度日如年,这是挑明了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觉得,他再有才华,也不能留了。一个有二心的人,越有才华,岂不是对自己威胁越大,破坏越大吗?于是朱元璋这才把张昶杀了。

更多文章

  • 福建金门炸出明朝鲁王墓,出土碑文颠覆历史,专家:满清篡改明史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以史书典籍来考证历史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史料所载很有可能是虚假的,这种虚假有可能是无意的也有可能是故意的,目的就是为了“抹黑”,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就拿《明史》来说,名义上所载为明朝历史,实则是在清军入关后才开始编写的,按照常理来推断,清朝必然不可能原原本本

  • 宋朝的太师,王爷,丞相谁的权力大?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太师和丞相,宋朝皇帝谁做过开封府尹,宋朝太傅和太尉谁官职大

    太师太师属于商朝时期就有的官职,它是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到了周代时,三公的职权主要是负责在周天子尚还年幼的时候,辅佐天子一起处理朝政,即所谓: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此外说明一下,这个三公的称呼一直在变,汉朝时的三公是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到了魏晋时期又变成

  • 故宫的地板坏了,专家进行修复时,才了解朱棣的心到底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朱棣修建故宫的原因,朱棣有没有修南京故宫

    “人不狠,站不稳。”虽然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并不是非常的适用。但是,这句话其实也说明了,如果想要成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下得去手,狠得下去心。而在历史上,因为心狠而最终得以成功的人在少数。尤其是对于统治阶层而言,下得去狠心,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但正所谓,物极必反。狠心虽然有用,可是如果太过于心狠,就很容

  • 朱高炽才当了一年皇帝,为啥能名垂青史?因为解决了“四大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高炽是一位好皇帝吗,为什么朱高炽只当了1年的皇帝,朱高炽对皇帝的贡献

    话说,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儿子,其在历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朱高炽作为大明朝承前启后的人物,在后世也一直享有不错的名声,大家只要是聊到他,都会下意识感觉他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算是一位不错的明君。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朱高炽是个明君,但他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编就给大家简单地讲一下关于历史上朱

  •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成一锅粥,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王安石和苏轼司马光谁官大,司马光王安石苏轼是好朋友吗,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

    不过对于很多历史“小白”或者对宋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来说,这么多名人在一起打打闹闹,好像关系还不是那么融洽,简直让人看得头大,他们这些人之间到底谁更早出现,当时的地位怎么样?彼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图片:北宋朝廷的官员们剧照一、前辈范仲淹和欧阳修1、范仲淹是老大哥北宋中期最早出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 中国古代为何都是北方统一南方,而南方很难统一北方?除了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古代中国统一的原因,古代人为什么统一天下,古代国家都是怎么统一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但凡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战争,从来都是从北方向南方统一,从南方向北方统一的政权,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只有一次,那就是明朝。为什么我国古代时总是北方统一南方呢?图片:发起战争剧照其一、北方几千年来作为政权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政治都远强于南方地区。政治方面:纵观中国历史,无论

  • 包拯60岁寿宴,叹息膝下无子,儿媳却突然下跪说:这是您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包拯出生后为什么跟着哥哥和嫂子,包拯的家族现状,包拯有几个随从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据说包拯是象征着聪明智慧的文曲星转世。不过包拯考中进士的时间是公元1027年,但是的包拯也已经28岁了。在考中进士之后便被授任了大礼评事,后来又出任了建昌县的知县。大家只知道包拯是一共父母官,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个极为孝顺的人。因为父母年迈,所以包拯便请求在合肥附近就

  • 决定明朝和清朝命运的松锦之战,13万明军全军覆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松锦之战后明朝还剩什么,明末松锦之战纪实,明朝对清朝的重要战役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中国古代来说也有着他特殊的意义,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和一个由外族统治的政权来说,清朝的历史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都知道清朝的开创是通过打仗来夺得的天下,与清朝交战的就是明朝,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朝代,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他的这一特殊

  • 元朝时汉人真的是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是不是有点离谱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元朝士兵有多少汉人,元朝十几户人共用一把菜刀,元朝对菜刀的管制

    虽说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被中断过,但是关于元朝方面的相关书籍却少之又少。朝廷到底有没有出过这么奇葩的规定,或者是某一个时间段甚至某一片区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这些都已经无法查证了。不过,按照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的总体形式来说,这种奇葩的规定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图片:百姓家的菜刀剧照蒙古族虽然打败宋朝,对中

  • 他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拒绝封爵换来免死铁卷,儿子却依旧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两张免死铁券给了谁,用免死铁券被朱元璋免死的人,朱元璋发给李善长的免死铁券

    这其中有战无不胜的大将军徐达,常遇春,有处理内政堪比萧何的李善长,有神机妙算,屡献妙计的刘伯温,还有一个人,尽管他的名气不如以上几位,却为朱元璋献上九字箴言,这九字箴言后来成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这个人就是朱升。九字箴言,大明立国之本朱升,出生于安徽休宁,从小饱读诗书,在中得进士之后,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