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宫女集体谋杀皇帝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十几个宫女杀不了一个半死的皇帝

明朝宫女集体谋杀皇帝事件是怎么回事?为何十几个宫女杀不了一个半死的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059 更新时间:2024/2/6 4:57:18

然而,这起宫变却因宫女们“经验不足”,竟然没勒死嘉靖帝;又因为其中一名宫女的告发,导致功亏一篑。

大明嘉靖二十一年,按干支纪年法这一年叫“壬寅年”。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1542年11月27日)凌晨,35岁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端妃曹氏的宫中进入深度睡眠模式。

寂静的宫中一片漆黑,一个身影悄悄接近皇帝。此人叫杨金英,是一名宫女,她几经试探确认朱厚熜已经睡成死猪了。于是她蹑手蹑脚地打开殿门,十几名宫女蜂拥而入直奔朱厚熜。

等嘉靖帝被人折腾醒的时候,他惊恐地发现,十几名宫女有的掐着他的脖子,有的压着他的胸口,有的压着他的身子,有的压住他的四肢,有人用黄缎子捂住他的嘴,还有人往他的脖子上套绳子……

这种场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嘉靖帝顿时傻了,他拼命挣扎,却发不出声,又动弹不得,眼睁睁地看着套在他脖子上的绳子被一点点收紧。

客观讲,十几名宫女看着数量多,其实挤在一起并不能发挥合力,嘉靖时值壮年,对付十几个小宫女应该是有胜算的。怎奈睡觉前朱厚熜在药力的加持下运动过于剧烈,体力消耗太大,以至于睡得太死,直到脖子上戴上了“项链”才醒过来。

这个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睡前运动要节制。

宫女姚淑翠和关秀梅使出吃奶的劲向两端拉绳索,细微的咯吱声传出大殿之外。嘉靖帝的反抗越来越弱,他的眼前蹦出无数的小金星,像是爷欢迎他释放的礼花。

在另一个世界,“欢迎”他的队伍很隆重,老祖宗朱元璋吊着鞋拔子脸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把他打昏了过去……

然而,宫女们累得香汗淋漓,朱厚熜却任由她们怎么折腾也不断气。大殿里没有灯光,宫女们进行的是“摸黑战争”,搞了半天才发现她们犯了个大错——绳子结成了死扣,根本没法完全收紧。

原来,朱同学竟然是被她们捂住口鼻,活活闷过去的!

这时候如果宫女们及时纠偏,哪怕不用绳子也足以杀猪。然而又出了个变故,让事件出现了逆转。

有个叫张金莲的宫女吓坏了,眼见皇帝干勒不死,她的小心脏承受不了:“皇帝是不是真的有神灵保护啊?要不我们十几个人咋就对付不了一个半死不活的人呢?”

于是她决定“改邪归正”,偷摸溜了,跑到方皇后宫中告变去了。

方皇后得到报信大惊失色,赶紧带着人救驾。当方皇后到达时,这群手足无措的宫女们还在瞎折腾。

宫殿里顿时乱作一团,救驾的人忙着点灯,宫女们追逐着灭灯,有个叫姚淑翠的宫女还趁乱冲上去给了皇后一巴掌。

事情到这一步注定要失败了,宫女们被集体擒拿。方皇后再一看嘉靖皇帝,这伙计脸色青紫早就人事不省。

太医许绅被这个药箱子赶到时天已大亮,朱同学已经气绝。情况万分危急,许绅一咬牙下了虎狼之药。

辰时(早上八点),药被灌进朱厚熜的口中。经过三个时辰的漫长等待,未时(下午两点)朱同学终于醒了,他吐出数升紫黑色的血块,又过了一个时辰终于能开口说话了:“忽作声起,去紫血数升,申时遂能言。”

抢救过程有多凶险?许绅事后被吓出了病,临死前他说:“我给皇帝下了重药,如果救不过来我必死无疑,虽然成功了,但我已经被吓得神魂不宁,我这是心病,不是医药可以就得了的。”

就在许绅紧急抢救时,方皇后代行皇权,将参与宫变的十六名宫女全都凌迟处死,她们的家人也有十几人遭受连坐,家产被抄没。

这十六位宫女是:杨金英、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王槐香、张金莲、徐秋花、邓金香、张春景、黄玉莲,其中杨金英为组织者。

宫女们集体自发让皇帝“提前退休”,这种事以前没发生过,以后也没有重现,“壬寅宫变”成了史书上的孤品。那么,弱小的宫女们为何要这么做?

《明史》遮遮掩掩,对这件事的记录比较简单,好在还有野史和《李朝实录》的记载,为我们大致还原了真相。

原来这位天资非常出众的大明皇帝朱厚熜,在政治上纵横捭阖,把大臣们玩弄于鼓掌,在私生活上又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

这家伙荒淫无度,身体自然有点吃不消,又想着要长寿,怎么办?老办法,求仙问道呗。于是宫中聚集了一大批方士、道士,比如邵元节、陶仲文之流。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鬼给嘉靖出了个方子——红铅,说这玩意不光可以提升特定功能,还能延年益寿。只是制作的原料比较特殊,需要处女的初潮经血、童子的初精和婴儿初生口中血,再经过复杂的工艺炼制而成。

这些古怪的东西对常人来说当然不容易,对皇帝来说当然不是难事,于是一大群童男女被收入宫中,充当药引子。

据说光有童男女还不行,他们还必须严格按照方士们的要求进食,比如要喝露水、吃桑叶,采集时还要遭受非人的折磨等等。

这些所谓的丹药,按现代医学解释,其实都是毒性很大的燥热之物,人服用后往往导致心神不宁,情绪难以控制,脾气暴躁。

如此一来这些宫女们就倒霉了,嘉靖帝对她们:“若有微过,少不容恕,辄加捶楚,因此殒命者,多至二百余人,蓄怨积苦。”

不光宫女,就连妃嫔们也是一个待遇,点燃事件导火索的就是一位不堪受辱的妃嫔。

此人叫王宁妃,有一天她找到另一位嫔妃曹端妃:“咱们下了手吧,强如死在他手里!”可见,二百多条人命已经让后宫的女人们如惊弓之鸟,情愿以命换命。

有人牵头就有人响应,于是由宫女杨金英负责串联,十几名宫女集体响应,一支“杀猪队”就这么轻松组建起来了。

这个事件最大的疑点不在于王宁妃和宫女们为何要谋杀嘉靖帝,而是那位曹端妃究竟是参与者还是被陷害了。

后人有两种猜测,一种是曹端妃根本不知情,是王宁妃故意陷害,而方皇后也处于嫉妒乘机除掉情敌。

另一种声音认为,曹端妃虽然没参与,但是她是知情者,属于知情不报。这个可能性相对比较大,毕竟宫变就发生在曹端妃的宫中。

虽然史书并未有明确结论,可以预见,这件事的复杂程度恐怕远非野史记载的那么简单,其中很可能还夹杂了妃嫔之间的宫斗戏,甚至不排除外朝的插手干预。

大概羞于说出真相,所以史料对其中的细节隐匿了。至于真相究竟如何,我们只能自己咂摸细品了。

更多文章

  • 鲜为人知的蓟州之变,戚继光调离后的戚家军,缘何被残酷镇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戚继光如何镇守蓟州,蓟州之变戚家军之死,戚继光早年在东南组建戚家军

    大概是由于不光彩,当局者并不想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在《明神宗实录》中只有寥寥数笔,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这也就是明朝官方对蓟州兵变的定论,防海兵(大体是戚家军)要求双倍粮饷,因此“鼓噪”,于是被督抚把闹

  • 明成祖朱棣不喜欢他,两个弟弟图谋不轨,明仁宗的艰难上位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成祖朱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怎么上位的,朱棣对明仁宗的态度

    朱高炽是个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子,入不了明成祖朱棣的法眼,却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朱棣曾允诺将帝位传给朱高煦,朱高煦天真地以为只要有父亲的许诺,自己就一定能登上皇帝宝座。然而,皇帝的话并非都是一言九鼎,尤其是继承人的选择,还要受到传统和礼法的限制。历史上多少皇帝欲立自己心爱的儿子为储君而不得的,朱

  • 历史上受到专宠的妃子很多,为什么说明朝的万贞儿情况比较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帝有名的妃子,明朝四大妃子,明朝皇贵妃万贞儿

    恋母情结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学术词汇叫做俄狄浦斯情结。它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无意中杀死自己的父亲,且在不知道母亲的身份之下迎娶了她。后来精神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加以扩展延伸,将其描述为恋母情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进而对母亲

  • 朱棣一项决策造成人口“大裂变”,明亡前朱姓子孙竟达百万之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末朱姓皇族有多少人,朱棣夺位死了多少人,朱姓的人口统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对天下的控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对朱姓皇亲实行分封制,让他们到各地做藩王,监督各地方的官员,共同来“夹辅皇室”。“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明太祖实录》对此,还解释说,“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 李自成进京师后,他的猪队友是怎样坑他的?怎样才可能成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进京视频完整版,李自成的早年经历,李自成进京赶考指什么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头一员大将,他是陕西蓝田人(也有说是米脂人,与李自成同乡),铁匠出身。李自成在起义时,曾和刘宗敏八拜结交,“祀神盟誓为响马”,所以刘称李为大哥。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大败于潼关南原时,士卒尽失,李自成仅率十八骑溃围而出,走入商洛山中,这十八骑为首者就是

  • “十万水师下东瀛”?郑和舰队去日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郑和船队到过日本吗,郑和下西洋与倭寇之间的关系,郑和下西洋的62艘船现在在哪里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而且此事目前还有不少争议,即郑和是否曾经“下过东洋”,也就是访问过日本,甚至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水师十万到东瀛”! 关于郑和是否曾经率领舰队前往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说法。 很尴尬的事情是,据说原存兵部的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

  • 王保保是什么人?朱元璋为什么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原因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保保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什么时候打败王保保,朱元璋最后的支柱王保保

    《明史》中如是记载:一日,大会诸将,问曰:“天下奇男子谁也?”皆对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竟册其妹为秦王妃。从朱元璋的语气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认为王保保是一个奇男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驾驭不了王保保。这个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为什么朱元璋没死朱标就做了皇帝

    朱元璋总共有26子,而这26子中,他最看重和喜爱的唯有嫡长子朱标一人。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朱标不仅是嫡长子,还是所有皇子中最像马皇后的一个。所以,朱元璋之宠朱标还体现了他对马皇后的异于其他妃子的钟爱。关于这点,史书曾有过相关记载,记载的大意是:一日,朱标犯了错,于是朱元璋就在后面追着朱标要教训他。朱

  • 宋江如果不选择招安,那么梁山的最终结局会如何?结局不乐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江的招安是对是错,宋江反对招安完整版,宋江接受招安出征哪里

    个人认为,如果当时宋江选择不接受招安,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可能:被朝廷围剿,势力瓦解梁山内部自我分裂,各奔东西中国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推翻旧王朝,大封开国功臣,继续新一轮的王朝历史的循环。从统计结果来说,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小概率事件,数来数去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两个成功案例

  • 苏轼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伤感名句,宋朝诗人苏轼经典佳句

    故事还得从乌台诗案说起,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的变法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有宋神宗的支持,但王安石还是遇到不少守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因此朝中政局分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两个团体相互的攻击,苏轼尽管并不全然反对变法,但还是对变法中的一部分们内容提出了批评,这就为引来改革派的敌视。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