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鲜为人知的蓟州之变,戚继光调离后的戚家军,缘何被残酷镇压?

鲜为人知的蓟州之变,戚继光调离后的戚家军,缘何被残酷镇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18 更新时间:2024/1/15 12:00:27

大概是由于不光彩,当局者并不想将这件事大书特书,在《明神宗实录》中只有寥寥数笔,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这也就是明朝官方对蓟州兵变的定论,防海兵(大体是戚家军)要求双倍粮饷,因此“鼓噪”,于是被督抚把闹事的杀了,剩下的都给撵回老家了。

至于具体杀了多少人,《明神宗实录》中没有写,而在这场祸乱的始作俑者王保的传记中记载为:“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

但是由于这个事情发生在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期间,朝鲜方面的史料记载是三千三百多人。虽然人数上有差距,但是事件的口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戚家军要求朝廷加军饷,最后引发哗变。

如果不知道真相的人,看了这个事后,可能会觉得戚家军虽然能打,但是也不能在国家战争期间“坐地起价”,要涨军饷,但是如果详细考察的话就会发现,被杀的戚家军死得太不值了,难怪大明朝最后一个能打的军队都没了。

很多人认为戚家军是私军,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戚家军虽然因为戚继光的领导而出名,并且被称为戚家军,实际上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浙军”,是戚继光以朝廷的钱粮招募的一支职业化军队,并不等同于私军。

为什么戚继光的军队能打呢?就是因为明朝末期的军队实在是太菜,这又要说起古代的军制,军制要么就是世袭军户制,要么就是募兵制,所谓世袭军户制就是给军人土地,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能够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

比如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后,打仗基本没缺过粮,唐朝初期的府兵制也是这种世袭当兵,很是强劲,但是后来均田制瓦解了,有的士兵把田卖了,后代还要当兵,这就有点吃不消了,所以最后府兵制崩盘了。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全面实行募兵制的朝代是宋朝,结果当然是有点悲催,不是制度不行,是遭遇的敌手太强,指挥兵的体系不行,明朝自然也不敢再用募兵制。

明朝军制是朱元璋在吸取了前代军制的基础上,采纳刘基的建议设立的卫所制度,其实也是传统的世袭军户制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期的时候明朝军队威震四方,结果到明英宗时候就不太行事了。

越到后来,明朝的军队越完蛋,倭寇在东南沿海横行,明军竟然不能抵挡,于是才有了戚继光招募戚家军的试探,效果是良好的,在抵抗倭寇方面是得心应手,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实际上,卫所制度下的士兵都不喜欢打仗,都想老老实实当个农民,还有军饷发,而募兵制本身就是,想要赚钱的就来当兵,这种自愿来当兵的都是不怕死的,因此作战很勇敢。

本来戚继光的军队作为抗倭专业部队,在南方待得很好,但当时风头正劲的张居正,想要以此为契机,改革全国的兵制,加强大明王朝的实力,就将戚家军调到了北方,一方面是想要作为“模范军”改革北方军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抗击北方游牧民族。

不料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入侵朝鲜,并且想要以此为跳板攻打明朝,明朝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派兵支援。

引发兵变的原因自然是待遇问题,明朝军制下的士兵军饷是一年18两,但是由于这次战争战场是在国外,因此首任东征经略宋应昌以双倍待遇激励士兵,这样下来一个南军的俸禄一年可达43两之多。

可以说,这笔钱花得还是很值得,当时丰臣秀吉的军队很厉害,明朝军队往往不支,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只有以戚家军为主的南军屡建军功,人家南军本身就是抗倭起家的,打起倭寇自然是得心应手,而且由于士兵素质较高,在作战期间受到朝鲜方面的好评。

为此,在作战中,宋应昌还曾许诺只要有军功,后面还会加响,结果是这场战争打得时间太长,明朝的国库被掏空,朝廷的钱明显不够用。

宋应昌的调任,让事情变得更加戏剧化,以前承诺的待遇变得扑朔迷离。

北方军人由于是卫所制度,即使没有军饷还有屯田,但是南军驻扎在蓟州,应该是没有土地的,一旦失去粮饷,生活就困难了。

而且南军本来就是募兵制而来,说白了就是雇佣军,我是为了钱才来打仗的,跟卫所的军户不一样,军户世代都是军人,不当兵不行,南军是两码事。

因此,明廷的这种“白嫖”自然三番五次的激起南军的不满,随着张居正被清算,戚继光被调离,南兵在蓟州遭受越来越不公正的待遇,朝廷的想法竟然是把这支军队瓦解了。

钱不给发了,还要把人撵家去,自然会引发哗变,新调任蓟州的领导王保为了表现自己,干脆以蓟州兵变为由来一个大屠杀,将带头闹事的南兵杀个遍,然后再给撵家去,白嫖计划顺利完成。

蓟州本来就是明朝最重视的军镇,如今在这里发生这样惨绝人寰,自相残杀的悲剧,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军制已经烂到骨子里了呢?

似乎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何李自成的农民军皆是草包,却能够肆意横行;满洲八旗不过几万人马,却能对明作战百战百胜。

参考资料:《万历二十三年蓟州兵变管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杨海英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不喜欢他,两个弟弟图谋不轨,明仁宗的艰难上位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成祖朱棣是怎样登上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怎么上位的,朱棣对明仁宗的态度

    朱高炽是个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子,入不了明成祖朱棣的法眼,却成了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朱棣曾允诺将帝位传给朱高煦,朱高煦天真地以为只要有父亲的许诺,自己就一定能登上皇帝宝座。然而,皇帝的话并非都是一言九鼎,尤其是继承人的选择,还要受到传统和礼法的限制。历史上多少皇帝欲立自己心爱的儿子为储君而不得的,朱

  • 历史上受到专宠的妃子很多,为什么说明朝的万贞儿情况比较特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皇帝有名的妃子,明朝四大妃子,明朝皇贵妃万贞儿

    恋母情结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学术词汇叫做俄狄浦斯情结。它源自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俄狄浦斯无意中杀死自己的父亲,且在不知道母亲的身份之下迎娶了她。后来精神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加以扩展延伸,将其描述为恋母情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进而对母亲

  • 朱棣一项决策造成人口“大裂变”,明亡前朱姓子孙竟达百万之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末朱姓皇族有多少人,朱棣夺位死了多少人,朱姓的人口统计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加强对天下的控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对朱姓皇亲实行分封制,让他们到各地做藩王,监督各地方的官员,共同来“夹辅皇室”。“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明太祖实录》对此,还解释说,“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 李自成进京师后,他的猪队友是怎样坑他的?怎样才可能成事?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进京视频完整版,李自成的早年经历,李自成进京赶考指什么

    刘宗敏是李自成手下头一员大将,他是陕西蓝田人(也有说是米脂人,与李自成同乡),铁匠出身。李自成在起义时,曾和刘宗敏八拜结交,“祀神盟誓为响马”,所以刘称李为大哥。明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大败于潼关南原时,士卒尽失,李自成仅率十八骑溃围而出,走入商洛山中,这十八骑为首者就是

  • “十万水师下东瀛”?郑和舰队去日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郑和船队到过日本吗,郑和下西洋与倭寇之间的关系,郑和下西洋的62艘船现在在哪里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而且此事目前还有不少争议,即郑和是否曾经“下过东洋”,也就是访问过日本,甚至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水师十万到东瀛”! 关于郑和是否曾经率领舰队前往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说法。 很尴尬的事情是,据说原存兵部的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

  • 王保保是什么人?朱元璋为什么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原因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保保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什么时候打败王保保,朱元璋最后的支柱王保保

    《明史》中如是记载:一日,大会诸将,问曰:“天下奇男子谁也?”皆对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竟册其妹为秦王妃。从朱元璋的语气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认为王保保是一个奇男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驾驭不了王保保。这个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为什么朱元璋没死朱标就做了皇帝

    朱元璋总共有26子,而这26子中,他最看重和喜爱的唯有嫡长子朱标一人。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朱标不仅是嫡长子,还是所有皇子中最像马皇后的一个。所以,朱元璋之宠朱标还体现了他对马皇后的异于其他妃子的钟爱。关于这点,史书曾有过相关记载,记载的大意是:一日,朱标犯了错,于是朱元璋就在后面追着朱标要教训他。朱

  • 宋江如果不选择招安,那么梁山的最终结局会如何?结局不乐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江的招安是对是错,宋江反对招安完整版,宋江接受招安出征哪里

    个人认为,如果当时宋江选择不接受招安,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可能:被朝廷围剿,势力瓦解梁山内部自我分裂,各奔东西中国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推翻旧王朝,大封开国功臣,继续新一轮的王朝历史的循环。从统计结果来说,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小概率事件,数来数去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两个成功案例

  • 苏轼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伤感名句,宋朝诗人苏轼经典佳句

    故事还得从乌台诗案说起,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的变法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有宋神宗的支持,但王安石还是遇到不少守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因此朝中政局分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两个团体相互的攻击,苏轼尽管并不全然反对变法,但还是对变法中的一部分们内容提出了批评,这就为引来改革派的敌视。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

  • 他被称为“黑袍妖僧”,朱棣的“黑衣宰相”,没有他朱棣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为什么叫黑袍妖僧,黑袍妖僧,历史趣谈明朝朱棣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关联据历史记载,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特许姚广孝蓄发还俗,此外又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和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里以后,姚广孝便会换上僧衣。而这个僧衣就是“黑衣宰相”这个外号的出处。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