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十万水师下东瀛”?郑和舰队去日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十万水师下东瀛”?郑和舰队去日本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65 更新时间:2024/2/28 15:31:05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而且此事目前还有不少争议,即郑和是否曾经“下过东洋”,也就是访问过日本,甚至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水师十万到东瀛”!

关于郑和是否曾经率领舰队前往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说法。

很尴尬的事情是,据说原存兵部的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在明朝中期被烧毁了(当然,这个事情没被证实,不过大批郑和档案确实失踪数百年,至今未被找到),导致后续考证很困难。下西洋的过程还有很多其它件等参考,但关于是否去过日本?这个目前还真没有确凿证据。

当然,史料是有的,明朝嘉靖年间的《筹海图编》、《日本一鉴》以及后来的一些作品都提过郑和曾经访问日本,根据此说法,在奉敕七下西洋前,郑和在永乐元年先出使暹罗,后来在永乐二年出使日本,年底回朝复命。

当时明朝派使者去日本的目的,除了正交流外,还有就是要求日本政府处理倭寇问题,据说事情是这样的:。永乐二年(1404年)倭寇骚乱直隶、浙江,明成祖派遣中官郑和往日本,奉敕讨贼,由宁波附近的桃花渡出海。1405年,足利义满(明朝其时称“日本源道义”)遣使,献上在壹歧,对马等岛所俘获的倭寇;乃命来使按其本国法处置,令一人生火,将倭寇上蒸笼蒸杀。明成祖嘉奖源道义勤诚,遣鸿庐寺少卿赐,内官王进等赍玺书冕服,赐日本王,令十年一贡。

后来甚至还有记载,郑和率领的水军有十万,这给了室町幕府极大震慑,足利义满因此答应中国全部要求,并称臣,郑和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这个事情有没有先不说,至少“十万水军”这说法肯定是扯淡,组织十万人的舰队耗费极大,这种动员规模几乎是必然开战的,不可能用于访问,示威也不可能。郑和下西洋那么大规模的舰队,也就2万多人。所谓“十万大军”应该是明朝后来深受倭寇之苦的江浙人民一种情绪化的激愤表现。

不过,郑和曾经访问过日本这件事情,确实是有正史记载,而且记载地很详细,那争议来呢?

其实关于郑和去过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民间的常识,郑和下西洋是,从明朝开始民间就流传郑和故事,甚至演化成章回小说《三宝太监下西洋》,但“下东洋”大家从来没听过,直到1956年,潘群先生才在《明史纪事本末》发现类似的记载,他接着刻苦研究二十多年,终于找到了更丰富的相关史料并串成完成的链条,并与1982年发表论文。

怎么这么艰苦呢?因为“下东洋”的故事在《明史》、《明实录》、《瀛涯胜览》等最常规典籍均没有任何记载,这是啥情况?有相关记载,但是都是史籍和浙江地方志中有些记载,但最权威的正史却没记载,这不正常啊,这其实就是很有疑点。

中国方面这样,那咱们看看日本方面,日本方面也是争议不断,1977年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宫崎市定就在其著作《中国史》中确信郑和到过日本,但日本明史专家陈福坡先生在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也把郑和到日本归为一种误传。

那日本方面有记载吗?记载是有的,因为明朝初期,是有好多批使团访问过日本的,至于室町幕府和明朝建立了宗藩关系,这也没有争议,双方正史纪录地清清楚楚,甚至物证都有,问题是,这些事情和郑和有没有关系!

日本方面没有任何证据记载郑和到过日本

,其实中国方面也没有权威史料,《明史》记载过的访问日本的舰队指挥官是其它人,但《明史》成书前,明、清许多著述均说“郑和出使过日本”,这有可能是误传,因为郑和名气很高,所以后面一些文史学家给他“加了戏”,把别人干的事儿加在他身上,而这些书又流传较广,影响了很多人的判断;又由于对嘉靖年间倭寇扰乱东南沿海的愤怒,加了一个“10万水军”的戏。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明朝在派遣了一支访问日本的舰队后,后面又出了某些情况,再派了郑和率领第二波舰队去回合,此事不算太大,所以有关记载不多,后面档案遗失后难以确认,但部分知情者还是把这个情况写在一些地方志中…

至于究竟是哪种情况,那还要等待后续的研究了。

更多文章

  • 王保保是什么人?朱元璋为什么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原因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保保与朱元璋的关系,朱元璋什么时候打败王保保,朱元璋最后的支柱王保保

    《明史》中如是记载:一日,大会诸将,问曰:“天下奇男子谁也?”皆对曰:“常遇春将不过万人,横行无敌,真奇男子。”太祖笑曰:“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竟册其妹为秦王妃。从朱元璋的语气中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之所以认为王保保是一个奇男子,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驾驭不了王保保。这个

  • 朱元璋26子,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与太子朱标的关系,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朱标,为什么朱元璋没死朱标就做了皇帝

    朱元璋总共有26子,而这26子中,他最看重和喜爱的唯有嫡长子朱标一人。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朱标不仅是嫡长子,还是所有皇子中最像马皇后的一个。所以,朱元璋之宠朱标还体现了他对马皇后的异于其他妃子的钟爱。关于这点,史书曾有过相关记载,记载的大意是:一日,朱标犯了错,于是朱元璋就在后面追着朱标要教训他。朱

  • 宋江如果不选择招安,那么梁山的最终结局会如何?结局不乐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江的招安是对是错,宋江反对招安完整版,宋江接受招安出征哪里

    个人认为,如果当时宋江选择不接受招安,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可能:被朝廷围剿,势力瓦解梁山内部自我分裂,各奔东西中国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无非两种结果:一是推翻旧王朝,大封开国功臣,继续新一轮的王朝历史的循环。从统计结果来说,这在中国历史上只是小概率事件,数来数去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两个成功案例

  • 苏轼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背后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苏轼伤感名句,宋朝诗人苏轼经典佳句

    故事还得从乌台诗案说起,宋神宗元丰年间,王安石的变法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尽管有宋神宗的支持,但王安石还是遇到不少守旧的官僚集团的反对。因此朝中政局分为守旧派和改革派,两个团体相互的攻击,苏轼尽管并不全然反对变法,但还是对变法中的一部分们内容提出了批评,这就为引来改革派的敌视。元丰二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

  • 他被称为“黑袍妖僧”,朱棣的“黑衣宰相”,没有他朱棣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为什么叫黑袍妖僧,黑袍妖僧,历史趣谈明朝朱棣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关联据历史记载,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特许姚广孝蓄发还俗,此外又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和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里以后,姚广孝便会换上僧衣。而这个僧衣就是“黑衣宰相”这个外号的出处。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

  • 赵匡胤在位16年,为何不立儿子为继承人,反而传位给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兄弟,赵匡胤历史上有没有子嗣,赵匡胤在位时有多厉害

    其实在五代十国时期,没有皇权天授的概念,一个皇帝能不能坐稳天下,全看他在军队中有没有资历、有没有治国的经验。如果两项都具备,就能坐稳继位。反之,即便坐上了皇帝宝座,也坐不长久。像这种资历不够却坐上皇位,最后又被权臣搞下台的案例,当时数不胜数,比如后梁废帝朱友珪,后唐闵帝李从厚,后汉隐帝刘承祐,后周恭

  • 此人协助元军攻打南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入贱籍世代为奴!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抗击元军,朱元璋怎么灭元军的记录,朱元璋和元军是什么关系

    后来便定居于广州,在13世纪左右,蒲家的开始走向没落,而且当时他们定居的广州港也日益荒废,取而代之的是日渐兴盛的泉州港。于是,蒲寿庚的父亲便举家搬迁到泉州,继续从事贸易。他的父亲蒲开宗曾经还当过安溪县主簿,这家人世代经商,在沿海地区很是活跃,所以还得到宋朝政府授予“承节郎”的官衔。因此,蒲家人摇身一

  • 他与朱元璋争天下,可谓虽败犹荣,子孙受到善待,如今后裔十几万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后裔朱前亮,朱元璋有没有直系后裔,明朝朱元璋后裔人数

    最终结果是朱元璋以少胜多,一举击溃陈友谅,让朱元璋顺利统一江南地区。陈友谅尽管失败了,但可谓是虽败犹荣,毕竟他从一个小人物出身,到成为撼动元朝统治的大军阀,当时朱元璋就曾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可见陈友谅的实力,陈友谅战败以后,他的后代都得到了朱元璋的善待,这是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关于陈友谅后代的记

  • 明朝末年全国经济崩溃,为何到了清朝初年时却变得风调雨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灭亡后的经济现状,明朝灭亡时经济怎么样,明朝的经济

    但为什么到了清朝时,那些灾害都迅速消失,全国很快就进入风调雨顺的时期。当然了,这有点偏神秘论了,我们今天不探讨为什么这些灾害会神奇地消失,仅仅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改变,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百姓无地可耕,社会经济自然崩盘。清朝初年,朝廷分地,百姓有地可依,社会经济自然稳定。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其发展

  • 赵匡胤明明有子嗣,为何还把皇位传给弟弟?你看他母亲临终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匡胤从谁手里夺的皇位,赵匡胤历史上有没有子嗣,赵匡胤为何把皇位给弟弟

    赵匡胤要造反当皇帝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不过令人奇怪的是,赵匡胤自己明明子嗣众多,后来竟然将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送给了弟弟,这是为何呢?有人曾是赵匡胤是被威胁的,甚至是被弟弟赵光义某杀的,为了让自己的名声好听一些之后便篡改了历史。根据《续湘山野录》记载的内容,宋太宗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宋太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