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啥还会造反?换做你也会如此

安禄山受唐玄宗的器重,为啥还会造反?换做你也会如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910 更新时间:2024/1/13 0:54:25

自古以来,朝廷都免不了内忧外患,比起在明处的外患来说,更让君主防不胜防的是内忧。这些势力往往在暗处,还装扮的人畜无害,但却突然之间发动,给国家造成巨大的伤害。

在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史之乱,它的发动者安禄山。虽然是藩人,却也是大唐的大臣,他攻打大唐的兵马,还是仗着唐玄宗对他的信任和宠爱,朝廷要来的。

安禄山既然深得器重,为啥还会走上造反的道路呢?要知道,一个武将可以没有重视和宠爱,但一定要有安全感。如果,这种安全感遭到了破坏,他就会动用一定的力量来自保,而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一个武将。

安禄山的成长道路

安禄山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后来母亲改嫁,随着组合家庭中的种种不快,让他对家庭失去了归宿感。最终,选择了走出家庭一个人闯天下,而他的本事就是优秀的语言能力。

他通晓六藩语言,因此在买卖人中间,以类似翻译的身份为生,但他偶尔也做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有一次,他居然偷到了唐朝的军队当中。当时,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过简单的审讯后,觉得就是一个偷盗案,下令乱棍打死。

安禄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为了保命就问张守珪,想不想消灭两个藩族。此语正中他的心病,游牧民族对边境的骚扰一直是中原的心病,如果能消弱游牧民族的力量,对唐朝来说怎么也是大好事。

可是,张守珪也不愿养着无用之人,更可况,安禄山本来就是藩族之人。于是,就叫他和同乡一起去抓藩族的人。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找到足够的人数,不仅死罪可免,还可升为偏将。

安禄山本就对家庭部落没有归宿感,更何况是为了保命。他完美的完成了命令,顺利的当上了大唐的武将。此后,他还不断的讨好张守珪。在安禄山的努力之下,终于让其对他越来越满意,最后收他做了义子,并且举荐到了朝廷。

朝廷中如鱼得水

安禄山作为一个藩族,在大唐的臣子中就是一个稀罕物,且他还深谙歌舞。又由于体型肥胖,跳起舞来十分有趣,常常让唐玄宗和杨贵妃哈哈大笑,觉得他是一个没有心机且十分可爱的臣子。

安禄山还十分会说话,更是让唐玄宗和杨贵妃非常开心,觉得他带来的快乐是别的大臣没有的。但皇帝不知道的是,表面看似没有心机的他,实际上处处都在算计。

安禄山一方面贿赂唐太宗身边的人,为他说尽好话。另一方面,他还借着他们的权力,不仅一次次逃过战败的惩罚,还步步高升。后来,甚至还拥有了其他将领所不及的物资、将士和战马等。

可以这么说,安禄山一边在为唐玄宗编制这安乐窝,一边在壮大自己的势力。结果就是,唐玄宗不断给他升官,还不断的嘉奖他。他甚至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他造反的步伐。

为什么会造反

按照一般的认知,我们不会认为安禄山一开始就想造反。他讨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只是他比较擅长这一套而已。更为根本的原因,也是他的为臣之道和小人物求生存的本事,这和他讨好张守珪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安禄山为什么最后会反了呢?其实,在他没有反之前,杨国忠就说过很多次他会反。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是因为有先见之明吗?也许他多少感觉到了安禄山势力很大。

但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嫉妒安禄山得到的所有,他要告倒安禄山。而安禄山造反的借口,也是要除掉奸相杨国忠。可见,这两个人在之前就有过明争暗斗。这是杨国忠起到的作用,而他代表的自然就是皇室的力量,

在唐朝,将领只有两种人,那便是皇家将领和外姓将领。其中,外姓将领是李林甫提拔的。其实,他也是一片好心,外姓将领没有朝廷的靠山,而且还有制度的约束,所以更好驾驭。

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随着李林甫死亡后被清算废除了。所以,安禄山成了一个被提拔起来,但没有制度管束的外姓将领。杨国忠为什么要针对他呢?归根结底来说,他和李林甫本来就不对付。

而且,他还是其他阵营的,要强调皇室的力量,就必须打压外姓,这是一个政治力量的较量。安禄山最初壮大自己,最开始应该是出于藩族人的尚武之风,觉得武装力量就是一种强大。

但他最后造反,其实和唐玄宗的所作所为有关系。他一边不断的养肥着安禄山,一边在杨国忠的煽动下动了疑心,常常动不动就召其进京。这让安禄山非常不安,他的眼线在不断告知,杨国忠在说他坏话。

万一有一天,唐玄宗真的当了真,他就可能回不去了。还有就是,在清算李林甫的时候,破坏了一个旧规则而没有建立一个新规则来约束外姓将领,且晚年的唐玄宗总是惰于政务。

社会矛盾本来就很多,而外姓将领的不满想来也是更多,这就是安禄山一旦造反,唐朝军队根本没有抵抗能力的原因。就这样,他在唐玄宗因宠而壮、因疑而惧、因制而纵的诸多因素下,终于举起了反旗。

结语

俗话说,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治理国家算是一个细致活。但是,唐玄宗在晚年时期不仅纵情声色,而且对国家大权都没有把握好,这才酿成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打击,自此一蹶不振,其后都是苟延残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传——李孝恭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籍贯,经典传奇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今天要说的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的李孝恭,成画时已去世3年,生前位居河间郡王,死后追赠司空、扬州都督,享年50岁。李孝恭是李唐宗室,是李渊的从侄,他的祖父李蔚是李渊父亲李昞的弟弟。李渊攻克长安后,下诏拜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领兵出巡巴蜀地区。李孝恭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率军连克三十余州。随后

  • 姚崇历事四帝三度为相,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开元盛世姚崇简介,姚崇是舜帝几世孙,姚崇历经几位皇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将姚崇列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首度为相,谋除“二张”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略。武则天在阅读群臣上书中,发现姚崇对问题剖析周密,论理精到,惊奇之下,破格提升姚崇为夏官(

  • 唐太宗和唐高宗未对突厥犁庭扫穴,武则天滥杀边将使突厥仍可南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讨平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派出10多万唐军,在李靖的节度下,兵分多路,进攻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一举消灭突厥主力,俘获颉利可汗。讨平突厥后,关于如何安置战败的突厥各部,唐朝内部曾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各部迁到唐朝北部

  • 唐中宗复辟后极为昏聩,武三思为掌权将张柬之等人迫害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三思和韦莲儿吻戏,武三思简介,张柬之为啥不杀武三思

    正是这场政变将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不仅被贬丢官,最后因此郁郁而终。武则天崩逝后的政治局面唐中宗即位之后,遂立其妻韦氏为皇后,并追赠皇后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妃。中宗这种行为遭到了左拾遗贾虚己的批评,却没有引起中宗的重视。韦后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慢坐于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

  • 唐中宗一生活在女人阴影下,韦皇后的面首便至少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中宗为何纵容皇后出轨,唐朝皇后为什么毒唐中宗,韦皇后毒死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祖父却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中国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侄子是著名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弟弟、侄子全都是皇帝。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由于其后宫里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唐高宗得以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将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接回皇宫。唐高宗接

  • 司马氏的得志给晋朝一个无法抹去的羞耻,而诸葛瞻也并非无能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朝司马氏的下场,晋朝司马氏有多厉害,怎么评价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从史书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和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

  • 史思明曾打败唐朝众多名将,但被儿子弑杀前却不断向其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史思明差点灭了唐朝吗,史思明的个人资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

    留守期间,起先,史思明犹如战神,席卷整个河北,荡平了河北拥护唐朝的所有势力。但到了次年的二月,当李光弼率军从山西东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后。他就风光不再了。第一战,他们战于常山,史思明惨败。被迫退守藁城(现在的石家庄藁城区)。第二战,郭子仪也来了。郭、李二人联手再次大败史思明,打得史思明连退几百里。放弃

  • 乞活军在北方的抵抗为东晋争取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晋时期的北方,东晋会统一北方吗,东晋怎么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不得不离开的并州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时身为皇室宗亲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得知此事后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派遣并州大将聂玄率军攻打刘渊。西晋的内乱耗尽了晋军精锐,两方人马在大陵展开激战,结果晋军惨败。司马腾在得知战报之后,惊恐万分,这时又恰逢并州闹饥荒,百姓颗粒无收,城中已无余粮可

  • 西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东晋时习凿齿为尊蜀汉而编造正统授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西晋的关系,西晋为什么能灭蜀汉,蜀汉灭亡西晋建立地图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地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驾崩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第一,成王败寇

  • 武则天对内平叛较为顺利,但在对外战争中则败绩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对外战争十战九败,武则天美图100张,武则天怎么玩才最厉害

    然而,到了唐高宗的皇后,一代女帝武则天执政后,唐朝的国土面积却出现了大幅度缩水。历朝历代,从大的方面分,战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内平叛,一种是对外征伐。唐朝也不例外。武则天执政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战事,但在这些战争中,武则天却也是丧师失地,接二连三丢失领土。对内平叛武则天虽由皇后一步步临朝称制,到最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