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姚崇历事四帝三度为相,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姚崇历事四帝三度为相,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4132 更新时间:2024/3/12 10:05:54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将姚崇列为唐代“四大贤相”之一。

首度为相,谋除“二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势危急。武则天让朝臣上书,提应对策略。武则天在阅读群臣上书中,发现姚崇对问题剖析周密,论理精到,惊奇之下,破格提升姚崇为夏官(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跻身朝廷重臣之列。

负责理案刑狱的姚崇,对武则天鼓励告密、互相攻讦、重用酷吏、滥施刑罚、杀戮无辜等行为始终不满。姚崇尖锐地指出:“重用酷吏残害无辜,其祸甚于汉之党锢。”在办案过程中也执法公正,把许多人从冤狱中解放出来,引起朝野注目,官职连续晋升。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破格提升他为尚书,兼相王李旦府长史。并在次年十月,用姚崇和秘书少监李峤同平章事(参政),后迁崇凤阁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了武则天的宰相,辅佐武则天处理军政事务。

武则天晚年宠信“二张”,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张”则恃宠而骄,飞扬跋扈,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姚崇却不买账,张氏兄弟对他怀恨在心。在张氏兄弟的中伤蛊惑下,武则天终于对姚崇失去了耐心。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借突厥侵犯边关之机,将姚崇外放到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后又改任灵武道安抚大使。虽然,姚崇还保留着凤阁鸾台三品,但远离京城不参与政务处理,只是一个享受三品俸禄待遇的空头衔而已。

武曌

神龙元年(705年)年初,武则天病重,“二张”利用特殊身份把持朝政,“图天分,是为逆臣”。姚崇及时从灵武返京,与宰相张柬之等人举行政变,率五百御林军攻入玄武门,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斩于刀下。武则天不得已将帝位让于太子李显,也就就是唐中宗。

《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

其实,此举乃姚崇的随机应变之策。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武则天已让位,但武氏家族的势力依然很大,而中宗昏庸无能,张柬之等人既优柔寡断又刚愎自用,不久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夺权斗争,自己还是躲开为好。果然,第二年,张柬之等几个谋划政变的大臣便被武三思暗算流放,并在流放中被杀害,而姚崇则因为及早避开是非漩涡而幸免于难。

再度为相,力振朝纲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相王)立,七月又诏拜姚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中书令。他从整顿吏治、罢免“斜封官”入手,试图革除中宗执政期间的弊政。进贤良,退不肖,朝廷纲纪确实为之一振。景云二年(711年),临淄王李隆基尚在东宫,而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觉得自己有功而干政,宰相姚崇和宋璩便建议请太平公主出就洛阳,其余掌握兵权的诸王派往各州当刺史,以平人心。

但李旦以亲情为重,将事情告诉了太平公主。公主大怒,李隆基为争取主动,就指控姚崇等人挑拨皇家兄妹、姑侄之间的关系,请求给予严惩。于是,景云二年(711年),任宰相不满一年的姚崇又被贬为申州刺史,迁扬州刺史,姚崇在治扬期间又一次因治理有法而被民“记德于碑”。

姚崇

三度为相,业绩辉煌

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承帝位。玄宗是一个雄才大略、思想开明、励精图治的君主,当他掌握了权力之后,就开始选贤任能。因为宰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大臣,所以,他最重视的就是选用贤相。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出于政治的需要,于十月搞了一次20万人的军事检阅。玄宗身着戎装,手持长枪,立于阵前,亲自击鼓,号令将士,期间密召姚崇前来。

玄宗征求姚崇对国是的意见,姚崇的见解很得玄宗赏识。于是,玄宗当众宣布任命姚崇为宰相,而姚宗却不拜谢,令玄宗大惑不解。“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姚崇解释说:“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玄宗要他说出来看看。姚崇所说的十条包括:“垂拱以来,以峻法绳下;臣愿政先仁恕,可乎?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复之悔;臣愿不幸边功,可乎?比来壬佞冒触宪网,皆得以宠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可乎?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臣愿宦竖不与政,可乎?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浸亦为之;臣愿租赋外一绝之,可乎?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臣请戚属不任台省,可乎?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臣愿陛下接之以礼,可乎?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罪,自是诤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鳞,犯忌讳,可乎?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臣请绝道佛营造,可乎?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臣愿推此鉴戒为万代法,可乎?”也就是惩治酷吏,实行仁政;不随意征伐,不求边功;不容许宦官干政;皇亲国戚不任中央机构官职;对触犯法律的近臣加以处罚;不收皇亲国戚、官员、贵族们的礼物;不建寺庙道观;用礼法对待大臣;容许官员直言进谏;后妃、外戚不得干政。

这十件事是姚崇经过深思熟虑后,针对武则天执政以来的严重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措施,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件件切中时弊,确属救世良方。贤能宰相遇到了开明君主。唐玄宗全盘接受。从此,姚崇就将这十件事作为施政纲领,协助唐玄宗兴利除弊,开始了拨乱反正振兴唐朝的宏伟事业。

这“革新十条”也就成为姚崇任相后的施政纲领。在任相的三年多时间里,他选贤任能、奖励清廉、厉行节俭、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污、爱护百姓,赢得皇帝信任。史书记载说唐玄宗对“军国之务,咸访于崇”。正是唐玄宗对姚崇的信任,凡是姚崇所行军政大事,“玄宗悉从之,而天下大理”。开元盛世的出现,在朝廷大臣中其功首推姚崇。

应时而退,自保智慧

常言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姚崇也不能例外。姚崇之所以失宠罢相,起于姚崇对“自己人”的袒护。魏知古告其子请托之事,姚崇略施小计,两个儿子不但没受到处分,魏知古反被降职。姚崇姑息养奸助长了他两个儿子的气焰,不知收敛,反倒“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中书省主书赵诲是姚崇亲信,因受贿事发,唐玄宗亲自审问,论罪按律处死。姚崇却为其百般辩护,施手营救。结果赵诲以“杖一百”发配岭南结案。虽然唐玄宗给了姚崇面子,内心却很是不快,渐渐对姚崇有了看法。

李隆基

于是,玄宗在开元四年(716年)闰十二月,免去了姚崇宰相职务。唐玄宗念其功勋,辟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最高的文散官,从一品,属荣誉性的虚职。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玄宗对姚崇的去世十分悲痛,下令为姚崇撰写碑文,赞誉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

从以上的梳理分析,不难发现姚崇作为一代名相,为“开元盛世”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姚崇三起三落,在不断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政治漩涡中,从未遭到大的打击伤害,最后总能安全着陆。可以说姚崇是一个智商、情商都不低的政治家。姚崇的前两次罢相,是因为政局的乱象所致;而第三次罢相,乃源于包庇亲信,将其视为“自己人”,丧失原则,又加上“护犊”而丢了自律。当时其“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更需要的是“守文以持天下之正”的制度性的管理,这就决定了姚崇的必然罢相。

更多文章

  • 唐太宗和唐高宗未对突厥犁庭扫穴,武则天滥杀边将使突厥仍可南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贞观四年(630年)唐军讨平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派出10多万唐军,在李靖的节度下,兵分多路,进攻突厥,在贞观四年(630年)一举消灭突厥主力,俘获颉利可汗。讨平突厥后,关于如何安置战败的突厥各部,唐朝内部曾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各部迁到唐朝北部

  • 唐中宗复辟后极为昏聩,武三思为掌权将张柬之等人迫害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三思和韦莲儿吻戏,武三思简介,张柬之为啥不杀武三思

    正是这场政变将他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不仅被贬丢官,最后因此郁郁而终。武则天崩逝后的政治局面唐中宗即位之后,遂立其妻韦氏为皇后,并追赠皇后父韦玄贞为上洛王,母崔氏为妃。中宗这种行为遭到了左拾遗贾虚己的批评,却没有引起中宗的重视。韦后欲仿效武则天干预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慢坐于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极大不

  • 唐中宗一生活在女人阴影下,韦皇后的面首便至少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中宗为何纵容皇后出轨,唐朝皇后为什么毒唐中宗,韦皇后毒死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但他的祖父却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中国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侄子是著名的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李隆基。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弟弟、侄子全都是皇帝。唐高宗李治登基后,由于其后宫里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争宠,唐高宗得以在王皇后的支持下将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接回皇宫。唐高宗接

  • 司马氏的得志给晋朝一个无法抹去的羞耻,而诸葛瞻也并非无能之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晋朝司马氏的下场,晋朝司马氏有多厉害,怎么评价司马氏建立的晋朝

    从史书中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某些时期,那些无视规则、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坏人”,往往比那些遵守规则、循规蹈矩的老实人表现得更“出色”。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和司马氏就是这种情况:身在强大的魏国、无视君臣之道、玩弄权术登峰造极的司马氏家族权势滔天,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个个显得像人中龙凤;而身在弱小蜀汉,且循

  • 史思明曾打败唐朝众多名将,但被儿子弑杀前却不断向其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史思明差点灭了唐朝吗,史思明的个人资料,史思明屯兵于河清

    留守期间,起先,史思明犹如战神,席卷整个河北,荡平了河北拥护唐朝的所有势力。但到了次年的二月,当李光弼率军从山西东出井陉关,进入河北后。他就风光不再了。第一战,他们战于常山,史思明惨败。被迫退守藁城(现在的石家庄藁城区)。第二战,郭子仪也来了。郭、李二人联手再次大败史思明,打得史思明连退几百里。放弃

  • 乞活军在北方的抵抗为东晋争取了安全的外部环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东晋时期的北方,东晋会统一北方吗,东晋怎么抵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不得不离开的并州永兴元年(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政权。此时身为皇室宗亲的并州刺史司马腾得知此事后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派遣并州大将聂玄率军攻打刘渊。西晋的内乱耗尽了晋军精锐,两方人马在大陵展开激战,结果晋军惨败。司马腾在得知战报之后,惊恐万分,这时又恰逢并州闹饥荒,百姓颗粒无收,城中已无余粮可

  • 西晋不承认蜀汉的正统地位,东晋时习凿齿为尊蜀汉而编造正统授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蜀汉西晋的关系,西晋为什么能灭蜀汉,蜀汉灭亡西晋建立地图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地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驾崩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第一,成王败寇

  • 武则天对内平叛较为顺利,但在对外战争中则败绩不断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武则天对外战争十战九败,武则天美图100张,武则天怎么玩才最厉害

    然而,到了唐高宗的皇后,一代女帝武则天执政后,唐朝的国土面积却出现了大幅度缩水。历朝历代,从大的方面分,战争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对内平叛,一种是对外征伐。唐朝也不例外。武则天执政时期也出现了很多战事,但在这些战争中,武则天却也是丧师失地,接二连三丢失领土。对内平叛武则天虽由皇后一步步临朝称制,到最后称

  • 唐玄宗令宦官监视节度使使宦官逐步拥有兵权,甚至妄行废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玄宗的兵权,唐玄宗时期有宦官当权吗,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宦官的定位,第一次出现了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原因,则是因为在唐玄宗时代,唐朝的军事制度开始变了。在唐朝初期,唐朝基本执行府兵制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国家要打仗了,直接从地方募集士兵,然后带到前线去打仗。而如果前线没有战争了,就直接把这些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种地。这种

  • 唐朝时俸禄是由百官凭符、牒到相关部门领取,一般按季度发放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从九品俸禄,唐朝士兵一年的俸禄,唐朝官员俸禄等级

    那么朝廷会如何将俸禄发到全国各地的官员手中呢?实际上不同时期是有不同方式操作的。春秋战国之前,官员的俸禄比较单纯,就是田邑,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是他们的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另一种俸禄形式,即实物俸禄,它是作为土地的一个补充出现的。到了汉朝就开始出现了货币形式的俸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