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初年文字狱极多,清仁宗登基后对此进行了一定控制

清朝初年文字狱极多,清仁宗登基后对此进行了一定控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37 更新时间:2024/2/9 13:29:24

满清入关后,文字狱更是成为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最为严重,当时文人学士只要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被疑文字中有讥讪朝廷的内容,即兴大狱,而且往往株连甚广。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都能够被认定为是在讽刺清廷为番邦,不懂文化,写诗人也因此丢了性命,可见在当时文字狱就是文人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噩梦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嘉庆帝即位,终于是有所缓解了。

清初盛行文字狱

在清朝初期文字狱就如同家常便饭,弄得文人学士们整日人心惶惶的,这个时候的文字狱,往往是著书立说者本无心,却被人牵强附会成了大逆之言,轻者一人受戮,重者全家遭殃,人人闻之而胆寒。

据有人统计,清朝的文字狱,自顺治帝开始出现,第一桩是发生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明史》案;此后历代逐渐增多,到康熙、雍正两朝,各发生过10多起文字狱;而到乾隆时期,居然有130起之多,超过了之前所有父祖的总和。当时的文人们的生活可以用噤若寒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来描述了。

来看一个乾隆时期发生的案子,当时,广西有一个叫吴英的老秀才,他在晚年时写给乾隆皇帝一份报告。本来报告写得中规中矩,但是内容里两次提到“弘”字,这就犯了“干犯御名”的大忌。因为乾隆皇帝名叫弘历。除了他本人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够提到“弘”和“历”,就算不可不免的要提到,也必须要用谐音字替换,可老秀才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这一下引来杀身之祸了。清高宗反复研究,最后决定:吴英判处凌迟;两个儿子、一个弟弟及两个侄子,年满16岁,被判“斩立决”;吴英家女人及未成年者一律发配为奴。老秀才因一时疏忽写错两个字,结果害得一家人家破人亡。

就这样的文字狱,就这样的家破人亡,但在乾隆年间那就是130多起呀,这背后是成百上千条人命的失去,是无数家庭的破灭呀!

嘉庆帝对文字狱的控制

有人说嘉庆帝亲政后废止了文字狱,但实际上从史料中完全找不到嘉庆帝说过废止文字狱的话语或者颁布的法令。确切地说,在嘉庆帝手里,文字狱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不妨来看一看嘉庆帝曾在嘉庆四年(1799年)颁布过的一条法令:“即如从前徐述夔、锡侯,皆因其著作狂悖,将家属子孙遂比照大逆缘坐定拟,殊不知文字诗句原可意为轩轾,况此等人犯,生长本朝,自其祖父高曾仰沐深仁厚泽已百数十余年,岂复系怀胜国?而挟仇抵隙者遂不免藉词挟制,指摘疵瑕,是偶以笔墨之不检,至与叛逆同科,既开告讦之端,复失情法之当。著交刑部,除实犯大逆应行缘生人犯毋庸查办外,凡比照大逆人犯,其家属子孙,或已经发遣,或尚禁囹圄,即详晰查明,注写案由,开单具奏,候朕核夺降旨。”

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嘉庆帝没有明文规定废止文字狱,但对文字狱却能够做到很好地控制,绝不会出现他父亲乾隆帝时期那样随随便便就能无中生有的文字狱。而且,自嘉庆帝之后,清朝统治者也是基本上废除了文字狱的制度。

嘉庆帝为何能做到与众不同?

嘉庆帝即位后,公开为乾隆皇帝制造的两起文字狱平反,还声称文字狱“是偶以笔墨之不检,至与叛逆同科。既开告讦之端,复失情法之当。”也因此,嘉庆一朝,几乎是没有文字狱的出现。那么,嘉庆帝为何能做到与父祖们与众不同呢?

首先一点,这与当时的天下形势有一定关系,此时距满清入关已有200多年,清朝政府已然是根深蒂固,政权稳定了,嘉庆帝已经不需要以大兴文字狱来堵天下文人学士之口了。

爱新觉罗·颙琰

其次这与嘉庆帝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嘉庆帝自幼就心地纯良、宅心仁厚,成为皇帝后也能够善待黎民百姓,如此仁慈的一个君主,当然不愿看见有人因一两处文字舛错,就被大肆株连,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所以,嘉庆帝是出自内心地不希望文字狱发生在自己的眼前。

还有一点就是嘉庆帝并不是纯正血统的满族人,嘉庆皇帝的生母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她是汉族,所以嘉庆皇帝应该是一个“满汉”混血儿。基于这一点,嘉庆皇帝并不会太在意所谓的满汉之争。

就这样,前后盛行2000余年的文字狱,终于在嘉庆帝这里渐渐落下帷幕,单凭这一点,嘉庆帝就值得被后人所尊敬和赞扬!清仁宗这个庙号也算名副其实。

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文字狱都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噩梦,它不仅让当事者家破人亡,还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得大量书籍遭到禁毁,不少珍贵文献也因此失传,成为了文化史上永恒的遗憾,也严重阻碍了社会正常的发展进步。

更多文章

  • 清朝入关后的跑马圈地激化了内部矛盾,康熙年间逐步废除圈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圈地事件,清朝圈地运动详解,清朝初年圈地运动的历史背景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下令:“凡近京各洲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己未(1645年1月2日):清廷议“清察无主之地,安置满洲庄头。”顺天巡抚按柳寅东疏议:为避免旗民与汉民杂处而生争端,

  • 清朝太监做手术前必答三句话 答不对和态度不坚决就不用挨那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当太监年龄限制,清朝太监宋福海,清朝太监的真实事件

    一般来说,古人都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伤”的训导,所以清朝“剃发易服”酿成了很多血案,但是到了后来,别说头发,就是男人身上身上最重要零件,也是说割掉就割掉,而且是求着人家割,为此还不惜拜师送礼,就为了能在皇帝老儿面前自称一声奴才。大家知道,在清朝,一般的人是没有资格在皇帝和王公大臣面前自称奴

  • 红楼梦:看谁都不顺眼的晴雯,最终也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得好听些,晴雯没有奴性,有个性有脾气,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晴雯生得十分出挑,有着一等一的相貌,性情也爽利,就连贾母也特别欣赏她,一眼就相中了她,还打算将来让她做宝玉的妾室。晴雯的起点,是相当高的。但凡事有两面,特别是,过犹不及。晴雯的爆脾气,在怡红院,甚至在贾府都是出了名的。虽然宝玉身边的女孩子都活

  • 年羹尧嚣张跋扈走上死路,而岳钟琪始终低调故得以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的权势年羹尧中进士不过20岁左右,10年之间,官至巡抚,真是少年得志,其时,偶尔将主子雍亲王也不放在眼里,所以有时挨雍亲王的痛斥。雍正初年凭恃战功显赫,皇帝宠信,行事更是不加检点,甚而任性而为,做出种种越权枉法的事情,其中就是有雍正帝允许的,也是属于不合制度,不犯事则已,犯事时都是罪过。他的狂

  •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仇恨和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及当时的饥荒促使其反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与明朝,努尔哈赤和明朝的战斗,努尔哈赤对于明朝的评价

    ‬努尔哈赤反明的必然原因第一、努尔哈赤自幼对明廷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梁子结下了,迟早要报。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征讨古勒寨阿台的时候,其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均被明军所杀,努尔哈赤惊闻父、祖死亡的消息,悲痛欲绝,诘问明廷:“祖父无罪何故杀之?”明廷遣使谢过,表示这是误杀,并给予努尔

  • 雍正真没本事?仅凭一道圣旨,却完美解决了当年朱元璋的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和朱元璋谁最厉害,雍正和朱元璋关系,雍正与朱元璋谁更勤勉

    不过,他虽不及三皇五帝般传奇,但历史中的雍正,却绝非庸人!作为一个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他时常批阅奏折直至深夜,甚至批到废寝忘食。史书记载: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足见其在政治上的努力。在这方面,怕是朱元璋也不过如此。而他如此用心国事,得到的回报

  • 清高宗退位时国库仍较富裕,但皇权专制和骄奢淫逸使清朝由盛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国库最高收入,清朝每年国库支出,清朝国库最盛的时期

    对比起父祖,清高宗留给后代的家底属实是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是2716万两,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比康熙驾崩时增长了737万两,可是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国库就增长到了将近7000万两白银(具体是6939万两白银),这其中清

  • 清朝思想保守加之对内严重的防范心理和注重骑射导致火器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火器真实水平,清朝为什么废止火器,清朝军事技术落后的原因

    清朝其实是有火器的,只是它被限制在八旗使用了,这主要是基于对汉人的防备之心。据《清实录》和《清会典》所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掏腰包十分恳切的请求,却遭到了清圣祖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

  • 清朝在新疆、西藏进行驻军,而对蒙古则分而治之,又打又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西藏驻军,清朝对西藏和新疆做了哪些管理,清朝对新疆与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

    别的不说,就说东三省,这片地盘原来是女真的老家。明朝表面上对这里有管辖权,不过他们和李朝一样,已经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了。除此以外,元朝被明朝赶到北方以后,形成了后来的北元。整个蒙古和明朝,其实在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朝基本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控制权。明朝对新疆地区,基本没有实控权,因

  • 雍正的最大对手,九子夺嫡时最具实力的八阿哥,为何没能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胤禩聪慧过人,被封贝勒以后,他曾多次受康熙指派协理三阿哥一同处理政务。不仅如此,朝中许多大臣都夸赞八阿哥为人亲切,毫无皇子骄纵之气,甚至可以立为储君人选。既然八阿哥有如此贤名,康熙又对八阿哥青睐有加,为何不将皇帝之位传给八阿哥胤禩呢????九子夺嫡剧照早些年的时候,胤禩确实备受康熙信任、器重,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