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在被清世宗削夺职位的那会,以他的脾气肯定是各种不服的,人在激动之下,容易失智,产生极端念头这也很正常。据《啸亭杂录·卷九·年羹尧之骄》一文所载,年羹尧被削去职位后,其幕僚劝他造反,他思考了很久,还夜观天象,最后还是决定服从清世宗的安排去当杭州将军:“命其交将印于岳威信,时年迟三日始付出。或云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事不谐矣!’始改就臣节。”
当然,由于是野史记载,这件事的可靠度是有争议的,但是不管年羹尧情不情愿,他最终没造反确实也是事实。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便是他造反了,最后也只能是以悲剧收场。年羹尧要造反,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就是兵归将有,就是军队全都是他的私兵。第二、在地方上有绝对的掌控力,可以控制当地的财政和官僚系统。没做到这两点,想反中央根本不靠谱。但在当时,清廷的中央集权非常稳固,年羹尧根本连造反的条件都没有。
第一、年羹尧虽然贵为抚远大将军,但是他下面的兵不是他的私兵,而是国家的经制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
而经制之师的情况有如下特点:
首先,八旗兵和绿营兵籍在中央的兵部,“所谓士籍军实之数,百司以达于部”,所有士兵、军官的调动、拨补是统归兵部的,虽然督抚提补,但比例不高。更何况各层级部队的军官是由旗员优先递补,有不少还是从京师八旗出来的,和中央关系相当密切。难不成年羹尧准备和一群拥戴中央的商量反中央,这是闹着玩的吗?
其次,不管是绿营还是八旗兵,所有八旗、绿营军官俸、马乾银、蔬菜、米豆折银,兵丁饷银、本色米粮都是中央户部统筹拨付,和私人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年羹尧拿着朝廷的军队反朝廷,怎么可能?
八旗军和绿营军谁招募的?答:朝廷。八旗军、绿营军的军籍和军官升迁权力掌握在谁手里?答:朝廷。八旗军、绿营军的工资是谁发的?答:朝廷。
所以,年羹尧和官兵这什么关系?官兵之所以在作战中听年羹尧的,那是因为雍正皇帝让官兵听年羹尧的,归根到底年羹尧的权力来自中央授权,年羹尧要造反请问凭什么让官兵跟着年羹尧反中央?倒是年羹尧一造反,拿年羹尧人头去报功,官兵倒是可以荣华富贵不用愁了。
年羹尧
第二、清代地方分权体制使年羹尧的反叛难上加难。年羹尧想造反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还有地方政府层面的问题。就比如年羹尧是陕甘总督。但是实际上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是巡抚一级,虽然从官品上来看巡抚低了一些,但是从地方权力上来看,仍然是平行的,《历代职官表简释》记载:“明、清之制,巡抚与总督同为封建大臣,虽品级稍次,仍属平行。”而且还是中央直接任命,并不听命于年羹尧,年羹尧造反,怎么确定巡抚会听他的,而不会调动兵马替皇帝除逆?
第三、就算这几省兵马加上当地所有官僚集体失智,跟着年羹尧造反了,这几个省总共就13万多人,而清廷光是在京师的八旗兵就有10万多人,再从各处驻防八旗和绿营里拨兵,这不还是碾压性优势么?即便真打也打不过。
第四、要知道清世宗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弄死年羹尧的,把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陕甘总督的职位调开后,贬官为杭州将军,其实好歹也是二品官。那个时候年羹尧不服是有的,但是也根本不会想到清世宗会弄死他。毕竟,他和清世宗以前的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所谓“臣属雍亲王门下,八载于兹”,哪里会想到以后自己会被一撸到底,乃至于死呢?
所以,年羹尧根本就没有什么造反的资本,更何况他也想不到后来会被赐死的结局,造反的动力也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