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度使年羹尧无法造反

清朝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制度使年羹尧无法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563 更新时间:2024/2/9 13:29:44

年羹在被清世宗削夺职位的那会,以他的脾气肯定是各种不服的,人在激动之下,容易失智,产生极端念头这也很正常。据《啸亭杂录·卷九·年羹尧之骄》一所载,年羹尧被削去职位后,其幕僚劝他造反,他思考了很久,还夜观天象,最后还是决定服从清世宗的安排去当杭州将军:“命其交将印于岳威信,时年迟三日始付出。或云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事不谐矣!’始改就臣节。”

当然,由于是野史记载,这件事的可靠度是有争议的,但是不管年羹尧情不情愿,他最终没造反确实也是事实。而从当时的情况看,即便是他造反了,最后也只能是以悲剧收场。年羹尧要造反,最基本的条件:第一、就是兵归将有,就是军队全都是他的私兵。第二、在地方上有绝对的掌控力,可以控制当地的财政和官僚系统。没做到这两点,想反中央根本不靠谱。但在当时,清廷的中央集权非常稳固,年羹尧根本连造反的条件都没有。

第一、年羹尧虽然贵为抚远大将军,但是他下面的兵不是他的私兵,而是国家的经制之师八旗兵和绿营兵。

而经制之师的情况有如下特点:

首先,八旗兵和绿营兵籍在中央的兵部,“所谓士籍军实之数,百司以达于部”,所有士兵、军官的调动、拨补是统归兵部的,虽然督抚提补,但比例不高。更况各层级部队的军官是由旗员优先递补,有不少还是从京师八旗出来的,和中央关系相当密切。难不成年羹尧准备和一群拥戴中央的商量反中央,这是闹着玩的吗?

其次,不管是绿营还是八旗兵,所有八旗、绿营军官俸、马乾银、蔬菜、米豆折银,兵丁饷银、本色米粮都是中央户部统筹拨付,和私人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年羹尧拿着朝廷的军队反朝廷,怎么可能?

八旗军和绿营军谁招募的?答:朝廷。八旗军、绿营军的军籍和军官升迁权力掌握在谁手里?答:朝廷。八旗军、绿营军的工资是谁发的?答:朝廷。

所以,年羹尧和官兵这什么关系?官兵之所以在作战中听年羹尧的,那是因为雍正皇帝让官兵听年羹尧的,归根到底年羹尧的权力来自中央授权,年羹尧要造反请问凭什么让官兵跟着年羹尧反中央?倒是年羹尧一造反,拿年羹尧人头去报功,官兵倒是可以荣华富贵不用愁了。

年羹尧

第二、清代地方分权体制使年羹尧的反叛难上加难。年羹尧想造反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还有地方政府层面的问题。就比如年羹尧是陕甘总督。但是实际上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是巡抚一级,虽然从官品上来看巡抚低了一些,但是从地方权力上来看,仍然是平行的,《历代职官表简释》记载:“明、清之制,巡抚与总督同为封建大臣,虽品级稍次,仍属平行。”而且还是中央直接任命,并不听命于年羹尧,年羹尧造反,怎么确定巡抚会听他的,而不会调动兵马替皇帝除逆?

第三、就算这几省兵马加上当地所有官僚集体失智,跟着年羹尧造反了,这几个省总共就13万多人,而清廷光是在京师的八旗兵就有10万多人,再从各处驻防八旗和绿营里拨兵,这不还是碾压性优势么?即便真打也打不过。

第四、要知道清世宗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模式弄死年羹尧的,把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陕甘总督的职位调开后,贬官为杭州将军,其实好歹也是二品官。那个时候年羹尧不服是有的,但是也根本不会想到清世宗会弄死他。毕竟,他和清世宗以前的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所谓“臣属雍亲门下,八载于兹”,哪里会想到以后自己会被一撸到底,乃至于死呢?

所以,年羹尧根本就没有什么造反的资本,更何况他也想不到后来会被赐死的结局,造反的动力也不够啊!

更多文章

  • 清朝初年文字狱极多,清仁宗登基后对此进行了一定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清朝四大文字狱,清朝实行文字狱的原因,清朝文字狱兴盛的时期

    满清入关后,文字狱更是成为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最为严重,当时文人学士只要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被疑文字中有讥讪朝廷的内容,即兴大狱,而且往往株连甚广。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都能够被认定为是在讽刺清廷为番邦,不懂文化,写诗人也因此丢了性命,可见在当时文字狱就是文人心中那挥

  • 清朝入关后的跑马圈地激化了内部矛盾,康熙年间逐步废除圈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圈地事件,清朝圈地运动详解,清朝初年圈地运动的历史背景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下令:“凡近京各洲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马、公、侯、伯、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地甚多,”“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五己未(1645年1月2日):清廷议“清察无主之地,安置满洲庄头。”顺天巡抚按柳寅东疏议:为避免旗民与汉民杂处而生争端,

  • 清朝太监做手术前必答三句话 答不对和态度不坚决就不用挨那一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当太监年龄限制,清朝太监宋福海,清朝太监的真实事件

    一般来说,古人都尊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伤”的训导,所以清朝“剃发易服”酿成了很多血案,但是到了后来,别说头发,就是男人身上身上最重要零件,也是说割掉就割掉,而且是求着人家割,为此还不惜拜师送礼,就为了能在皇帝老儿面前自称一声奴才。大家知道,在清朝,一般的人是没有资格在皇帝和王公大臣面前自称奴

  • 红楼梦:看谁都不顺眼的晴雯,最终也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得好听些,晴雯没有奴性,有个性有脾气,更有强烈的自尊心。晴雯生得十分出挑,有着一等一的相貌,性情也爽利,就连贾母也特别欣赏她,一眼就相中了她,还打算将来让她做宝玉的妾室。晴雯的起点,是相当高的。但凡事有两面,特别是,过犹不及。晴雯的爆脾气,在怡红院,甚至在贾府都是出了名的。虽然宝玉身边的女孩子都活

  • 年羹尧嚣张跋扈走上死路,而岳钟琪始终低调故得以保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的权势年羹尧中进士不过20岁左右,10年之间,官至巡抚,真是少年得志,其时,偶尔将主子雍亲王也不放在眼里,所以有时挨雍亲王的痛斥。雍正初年凭恃战功显赫,皇帝宠信,行事更是不加检点,甚而任性而为,做出种种越权枉法的事情,其中就是有雍正帝允许的,也是属于不合制度,不犯事则已,犯事时都是罪过。他的狂

  • 努尔哈赤对明朝的仇恨和自身力量的发展以及当时的饥荒促使其反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努尔哈赤与明朝,努尔哈赤和明朝的战斗,努尔哈赤对于明朝的评价

    ‬努尔哈赤反明的必然原因第一、努尔哈赤自幼对明廷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梁子结下了,迟早要报。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征讨古勒寨阿台的时候,其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均被明军所杀,努尔哈赤惊闻父、祖死亡的消息,悲痛欲绝,诘问明廷:“祖父无罪何故杀之?”明廷遣使谢过,表示这是误杀,并给予努尔

  • 雍正真没本事?仅凭一道圣旨,却完美解决了当年朱元璋的难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雍正和朱元璋谁最厉害,雍正和朱元璋关系,雍正与朱元璋谁更勤勉

    不过,他虽不及三皇五帝般传奇,但历史中的雍正,却绝非庸人!作为一个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他时常批阅奏折直至深夜,甚至批到废寝忘食。史书记载: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足见其在政治上的努力。在这方面,怕是朱元璋也不过如此。而他如此用心国事,得到的回报

  • 清高宗退位时国库仍较富裕,但皇权专制和骄奢淫逸使清朝由盛而衰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国库最高收入,清朝每年国库支出,清朝国库最盛的时期

    对比起父祖,清高宗留给后代的家底属实是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圣祖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是2716万两,而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世宗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比康熙驾崩时增长了737万两,可是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国库就增长到了将近7000万两白银(具体是6939万两白银),这其中清

  • 清朝思想保守加之对内严重的防范心理和注重骑射导致火器落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火器真实水平,清朝为什么废止火器,清朝军事技术落后的原因

    清朝其实是有火器的,只是它被限制在八旗使用了,这主要是基于对汉人的防备之心。据《清实录》和《清会典》所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山西总兵金国正上疏表示,自己标下的军队没有子母炮,愿意捐资造22门分给各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掏腰包十分恳切的请求,却遭到了清圣祖的严厉训斥:“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

  • 清朝在新疆、西藏进行驻军,而对蒙古则分而治之,又打又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西藏驻军,清朝对西藏和新疆做了哪些管理,清朝对新疆与西藏采取了什么措施

    别的不说,就说东三省,这片地盘原来是女真的老家。明朝表面上对这里有管辖权,不过他们和李朝一样,已经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了。除此以外,元朝被明朝赶到北方以后,形成了后来的北元。整个蒙古和明朝,其实在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朝基本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控制权。明朝对新疆地区,基本没有实控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