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争霸,诸侯为抢人才各出奇招,秦国、齐国、魏国谁最有效

战国七雄争霸,诸侯为抢人才各出奇招,秦国、齐国、魏国谁最有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53 更新时间:2024/1/19 22:07:56

[var1]

魏国是最先崛起的战国,从魏文侯开始,一直到魏惠王前期,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魏国一直保持着无可挑战的霸权。魏国最能招揽人才的君主是魏文侯魏斯,著名典故“魏文侯礼贤者”,就是在讲他亲贤敬士的故事。为了吸引人才,魏文侯拜儒家弟子子夏为师,对段干木、田子方等也执弟子之礼,虽然他们没有做魏国的官吏,魏文侯依然表现的十分恭敬,这应该就是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的雏形。魏文侯的礼贤下士,招来了李悝、吴起等不世之才,在魏国变法,实施“夺淫民之禄,养四方之士”的政策,进一步吸引人才。可惜的是,魏文侯死后,这些善政没有延续下去,如吴起、孙膑、商鞅、张仪、范雎这样的大才,均从魏国流失。

齐国是从齐威王时才开始快速发展的,自马陵之战击败魏国后,便接掌霸权成为雄霸东方的霸主,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齐闵王时期的五国伐齐。与魏文侯一样,齐威王也施行“谨择君子”的人才政策,像邹忌、田忌、匡章等一批人才都得到了重用,最重要的是他还从魏国手中把用兵如神的孙膑给“偷”了回来。齐威王死后,齐宣王扩建稷下学宫,大养天下贤才,像淳于髡、孟子等都享受着士大夫的待遇,聚集了天下各家各派的无数大贤大能。可惜的是齐国养才却不用才,让这些士子天天坐而论道,却不给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

[var1]

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视为戎狄,天下士子都不愿入秦,为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那一卷“五百年来第一雄文”——《求贤令》,为秦国招来了商鞅,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商鞅变法。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之后,秦国“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功劳和才能成为秦国选拔人才唯一标准,六国士子确有其才,且想要一展才华,实现抱负者纷纷入秦为“客卿”。

燕国一直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诸侯,直到燕王哙搞出一个让人震惊的“禅让”乌龙。之后,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几近灭亡。最终收拾燕国山河的是赵武灵王支持的燕昭王姬职,也是他将燕国带向了巅峰。燕昭王吸引人才的手段是可以和魏文侯媲美的,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营建“黄金台”,“千金买马骨”。他对不太贤能的郭隗也尊为老师,“为隗改筑宫而师侍之”,形成了“士争趋燕”的盛况,招来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才,将燕国的国力推向顶峰,一举击败了宿敌齐国。燕昭王的政策同样没有延续下来,随着他的死,燕国人才快速流失,燕国也走向衰败,最终甚至不得不依靠刺客之流保命。

[var1]

楚国在楚悼王时期,任用吴起变法,曾废除了许多旧贵族的特权,选贤任能,“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同样的,韩国在韩昭侯时期,也进行了“申不害变法”,制定了一套选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措施,“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但楚国与韩国吸引人才的手段和他们的变法一闪而逝,短暂的华美灿烂后迅速走向衰败。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秦国吸引人才的策略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等,无数在秦国崛起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人物都出身“客卿”,他们出将入相,封侯封君,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然而奇怪的是,在历代史书中,对秦国引才的评价不算很高,单从笔墨上就远远不如大书特书魏文侯和燕昭王,这或许与他们一而贯之的“暴秦”偏见有关吧。

更多文章

  • 作为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在输给孙膑前,是如何在魏国成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鬼谷子弟子庞涓和孙膑,庞涓和孙膑给鬼谷子过生日,庞涓与孙膑

    庞涓在成名之前,魏国与楚国正较劲。[var1]此时的楚国,占据长江中游与淮河中上游,楚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东部的越国和西部的巴国蜀国。楚国先把长江中下游与淮河流域控制住,再向北一个个灭亡其他诸侯,这是最现实可行的战略。魏国与楚国之间,有一篇蛮荒之地。春秋中后期郑国衰落后,晋国与楚国争霸,夹在中间的郑

  • 孙皓以言代法迫害无辜,最终使得吴国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皓简历,吴国孙皓最后的命运,吴国的孙皓是谁

    [var1]孙皓会稽太守车浚因郡中遭受旱灾,上疏请求朝廷赈灾。孙皓却说他此举意在收买人心,便派人将他杀死,并砍下头颅示众。尚书熊睦对这件事稍有非议,孙皓竟亲自用刀把熊睦捣得体无完肤。中书令张尚学问渊博,孙皓经常向他提一些难题,但每次都难不倒他,孙皓因此忌恨张尚。一次孙皓喝酒,问张尚谁的酒量可与自己相

  • 战国七雄中,魏国和齐国先后称霸,结果都“富不过三代”!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战国七雄魏国的崛起,齐国vs魏国,齐国魏国赵国哪个厉害

    [var1]一一方面,就魏国来说,根据《战国策》、《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对于魏国的崛起,始于魏文侯这位君主。

  • 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历史上为什么先后出现了两个“魏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战国时期为什么有两个魏国,春秋时期的魏国一共统治了多少年,如何评价战国时的魏国

    [var1]在西周开国天子周武王到第二代天子周成王之间,西周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姬姓诸侯占据了大多数。而一个周室姬姓的贵族在魏地(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北部),建立了魏国。[var1]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的缺失,这个魏国连初代国君都说不清楚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个魏国与晋国、齐国、鲁国、宋国

  • 商鞅、张仪、范睢等魏人,都去替秦国卖命,魏国为何留不住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商鞅和范雎谁先谁后,张仪商鞅,秦国张仪商鞅贡献

    按理,强大的国力加上众多人才,魏国一定可以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然而,历史上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却是人才相对匮乏的秦国。[var1]秦国能实现统一离不开人才的帮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从此走上军事强国。还有外交专家张仪,正是有他们对秦国的辅佐,才有了秦国的强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础

  • 吴国祖先的光荣传统,并没有改变吴王阖闾夺位的决心和称霸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吴王阖闾临死遗言,吴王阖闾出生时间,吴国阖闾之死

    那么,为何吴国的君位争夺战,没有像其他的诸侯国一般,发生严重的纷争和后续效应呢?[var1]《东周列国·春秋篇》吴王阖闾剧照究其原因,这和吴国自古以来的传位方式有关。吴国的起源,与周王室是密不可分的。周王为了顺利地传位给季历,周王之子吴太伯、仲雍就逃到了蛮荒之地避位。仲雍的后代,世代居住在吴地,传到

  • 楚国被吴国打败后,秦国出兵相助,有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国为何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吴国打败楚国后统一了吗,吴国灭楚国后怎么样了,吴国孙武

    吴国再厉害,也无法同时面对秦国、楚国的进攻,更何况后方还有越国的偷袭。这就相当于吴国要同时应付秦国、楚国与越国三个国家,这样一来根本没有任何胜算。[var1]吴国在春秋末期开辟了“西击强楚,北威齐晋”的霸业,并出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吴国、越国原本都是东南方向上的小国家,自身国小而民寡,版图狭

  • 春秋时一位刺客,为刺杀敌人毁容失声,是金庸笔下范瑶的原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范遥最后怎样死的,张无忌范遥相认,范遥个人资料

    [var1]金庸塑造范瑶这个人,并非完全凭空捏造的,他是根据历史上一位刺客的原型写出来的,这个人就是豫让,他是春秋时期的刺客,春秋时期有四大刺客,分别是荆轲、要离、专诸、聂政,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把要离换成豫让。豫让是晋国人,智伯瑶的家臣,在晋阳之战中,智伯瑶兵败,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还把他的头颅做成

  • 三国蜀国为何最先灭亡 只因诸葛亮中了魏国这一毒计引狼入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魏国,三国中蜀国为什么最先灭亡,三国中蜀国灭亡真相

    [var1]姜维发现马遵已走,忙追随其后,可惜晚了一步,待姜维等人至上邽,城门已闭,不肯放其入城。姜维等人又返回冀县,冀县也不放姜维等人等进城。姜维等害怕,只好去投诸葛亮。时蜀军先锋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

  • 为什么灭亡巴国、蜀国的是秦国,而不是同样邻近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秦国和楚国,春秋时期的蜀国和巴国哪个厉害,楚国和蜀国的关系

    [var1]一首先,从地理角度来看,秦国位于黄河流域,而巴国、蜀国则和楚国一样,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对于秦国来说,如果从关中地区出兵进攻巴国、蜀国,需要翻过秦岭地区,也即道路险阻,增加了秦国进攻巴国和蜀国的难度。不过,最后的结果则是秦国消灭巴国和蜀国,而不是地理位置同样邻近的楚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