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一个有争议的,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与战国混战相对,春秋是“尊王攘夷”;当西周制定的上下秩序崩溃,“尊王攘夷”的遮羞布扯下,战国也就开启了;但春秋战国分界点在哪年,众说纷纭。
[var1]
春秋以山为城,中原之霸注定是鱼腩
春秋时代的主要决战方式是车战,那时候说得最多的是千乘之国、万乘之尊等,以拥有多少乘战车为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志;就如同现在比较谁有多少航母,谁有多少核弹。因此,一马平川的中原,注定是四方霸主争霸的舞台。
中原诸侯中被提名有郑庄公、宋襄公。然而郑庄公已经过世(前701)了,齐桓公都还掌权(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此外,郑庄公虽然强大到一打三、压制周边的周王室、卫国、宋国,然而只能算是得势,并没有取得明显的国土扩张。
至于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的事迹算得上人尽皆知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争霸的活动,刚好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与晋文公(公元前636—公元前628年)之间。宋襄公以为山中无老虎,哪知道他要挑战的却是未来要“问鼎中原”的楚人。
[var1]
舟车并举方能进入中原,长江挡住了第四霸
历史上的各种五霸名单中,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有被提到。但吴越的核心领地,都在长江南岸,要以战车参与中原争霸,就必须先跨过长江,穿越江淮间密集的水网,这就需要额外的建造舟船乃至开凿运河在进行运输,邗沟(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开凿的。
此外,因为淮南、江南都水网密布,战车几乎只能用于中原争霸;因此吴国需要晋国教他如何使用战车。这就说明吴国其实是晋国为了牵制楚国而扶植起来的;楚国作为应对,也肯定也一定程度的扶植越国。因此无论吴国还是越国,在车战时代,都没有堂正的实力在春秋争霸,否则,吴王阖闾(前514~前496在位),越王勾践(前496~前465在位)就不会比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晚了近两百年才现世掌权。
[var1]
至于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只是在晋文公去世(公元前628年)后蹦跶了一下,还基本干不过晋国。其执政的前三十年,都在齐桓公与晋文公的阴影下;最突出的战绩,就是称霸西戎,基本没参与过中原争霸。
若以霸国论,春秋只有两霸
车战时代,总体不利于南方。吴越因长江与江淮水网,注定要落后于齐晋;楚国因为大别山-桐柏山的阻隔与淮河上游的水网走向,同样被后勤影响,不能发挥全部实力。
进出中原,最方便的是齐国,只可惜齐国在齐桓公之后,诸子争位,白瞎了好位置。晋国虽然也要翻山,但晋国从河东到河内不像楚国从江汉到汝南或信阳路途那么遥远。还有就是淮河上游北部的支流,都是东南走向:楚人向北参与中原争霸,要么跨越一道道河流;要么水路先往淮河中游中转,再利用淮河支流向北。从楚国最后迁都寿春来看,楚人更多走水路。
[var1]
齐桓公之后,齐国诸子争位,所以晋文公之后,看起来就是楚国频繁北上挑战晋国。但对齐晋(秦)楚三者的强弱,那个时候的人其实最敏感。楚人吞并吴地,并没有引发六国什么意见,甚至在《史记》中,楚国吞并越国都没记载得很明确。
但齐国吞并宋国,却引来六国伐齐(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北面,楚国在南面偷鸡),齐国被攻打得只剩下两座城。由此可见,楚国或者说南方,在那个时代的人眼中,存在感并不高。因而,有种春秋五霸的名单,甚至只有齐桓公与晋文公等四个晋国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