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有哪些亲戚在世?

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有哪些亲戚在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516 更新时间:2024/2/8 20:46:00

朱元璋的本家兄弟姐妹都是无福之人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农家庭,原名朱重八,父亲名叫朱五四,是个淳厚朴实的普通农民,生计主要靠卖豆腐和朱五四给地主家当佃户中种地。

靠体力为生的朱五四,本着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与妻子陈氏先后生养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六个子女。

然而,一家人一年辛苦到头,不仅吃不饱饭,还经常挨饿,每年总有一两个月靠野菜度日,吃得全家大小面孔发青。

因为家贫,迫于生计,朱元璋不得不到村中地主家放牛,就是这时候他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

朱元璋是老幺,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不过,朱元璋这五个至亲,都没有福气等到他称帝的那一天,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他的三哥哥两姐姐,早已先后离世。

朱元璋出生时,大姐已经嫁给了王七一,同样是一个相当贫苦的农民,大姐出生年月和名字不祥。但大姐岁数比朱元璋大很多,朱元璋很可能这辈子就没见过大姐。根据《皇陵碑》中的说法,二人结婚后不久,便相继而亡,而且也没留下一儿半女。

朱元璋的二姐名叫朱佛女,比朱元璋大了13岁,她是朱元璋感恩一辈子的姐姐。二姐嫁给了渔户李贞,当时的日子过得还算好一些,能吃饱饭,且还有余粮接济娘家人,这个姐姐对老幺朱元璋,很是疼爱,只要有机会,就会拿点粮食之类的给朱元璋充饥。

不过朱佛女也是个无福之人,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是至正十二年,就在前一年,二姐朱佛女去世,去世时36岁,留下了丈夫李贞和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刻追封已经去世的二姐朱佛女为孝亲公主(后改为陇西公主)。

相对于二姐,朱元璋对大姐则“刻薄”了点。直到洪武三年,朱佛女的儿子李文忠回乡祭奠,在家乡找到大姨和大姨夫破烂不堪的灵柩后,朱元璋才将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则追封为驸马都尉。

大哥朱重四好歹娶上了一房媳妇,生了两个侄儿一个侄女,生活也非常艰难。

而二哥三哥却很难成家,能吃饱饭都成问题,更别说有钱娶媳妇了。被逼无奈之下,三哥朱重七只好都入赘给人家做了养老女婿。

至正四年,也就是朱元璋16岁那年,淮北发生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又伴随瘟疫大流行。在那场罕见的天灾摧残下,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大侄子相继病死和饿死。

朱重四去世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回到了娘家讨生活了。

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没钱,买不起棺材,连下葬的墓地都没有。亏得邻居刘继祖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才用破衣服将亲人们包一下,草草下葬。

安葬完亲人,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分别离家闯荡讨生活,朱元璋去了皇觉寺落发为僧。但大约二哥朱重六和三哥朱重七运气都不好。

从史料记载看,三哥朱重七很可能至正四年前,已经去世了,没有子嗣。因此在朱元璋称帝的当年,追封他为临淮王,入家庙。

二哥朱重六远走他乡再无音讯,直到多年后,已是一方大将的朱元璋,才得知二哥朱重六早客死他乡,唯一的儿子朱旺,也早夭,也就说二哥这一脉,也没有留下子嗣。

就这样,原本还算兴旺的朱家,由于生于动荡不安的乱世,朱元璋仨哥哥俩姐姐都接连离世,他们都没能看到他称帝的那一天。

而真正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在朱元璋的平辈亲戚里,只有大嫂和二姐夫李贞俩人。

大哥朱重四一脉

朱元璋凭借过人的胆识,迅速崛起为红巾军中的名将,还逐渐脱离郭子兴自立门户。

大嫂王氏得知消息后,便带着侄儿朱文正和女儿投奔小叔子朱元璋。后来,大嫂王氏获封南昌王妃,晚年享受到了荣华富贵,死后还得到了附葬皇陵的待遇。

当时朱元璋见到亲人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虽已成亲,但尚未生下子嗣,于是把侄子当成自己的儿子培养,并为他改名为文正。

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朱文正在军事上非常有才华,朱元璋对侄子也是非常器重,经常带在身边,跟着自己征战天下。

朱文正在用兵韬略之上,可谓智谋无双。至正十五年,朱文正首次崭露头角时,就表现出了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和作战策略了。

期间,随叔父朱元璋南渡长江,夺取集庆后,朱元璋曾问侄子朱文正:“文正啊,你想当什么官啊?”

朱文正回答:“自己是朱家人,等到叔父成就大业,何患不富贵?不着急封官,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应该先封其他有功的将士。”

朱元璋见朱文正这样懂事,十分高兴,对这个义子分外满意,也就更加器重和喜爱。

朱文正最举世瞩目的一次功劳,是在至正二十三年,坚守洪都城(今南昌),以少量兵力,力抗陈友谅几十万大军85天的事迹。

当时,洪都城内只有兵力几万,陈友谅趁朱元璋率主力北上安丰援救小明王之际,亲率六十万大军到达洪都城,发起猛攻,陈友谅想尽各种办法攻城,朱元璋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支援,因此,下令让朱文正死守,朱文正以顽强的意志誓死守住洪都城。

最终,朱文正坚持了85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等来朱元璋前来救援,陈友谅方才败退。

朱文正一战封神,原本应该有大好前程的,可是他之后的情商表现堪忧,最终葬送了一切。

此战后,朱元璋回应天论功行赏,都赏赐了诸将士,但唯独没有赏赐朱文正,朱元璋认为朱文正颇识大体,又是自己的亲侄子,想再历练历练他,然后再封个更高的爵位的。

可是,朱文正没能读懂朱元璋的这深层的意思,对于自己得到的赏赐少于他人后,就心怀不满,时常在军中口出不逊,举止失度,并且,还暗中与对敌的陈友谅勾结。

元至正二十五年,按察使李饮冰向朱元璋报告朱文正心怀不满,生出异心。朱元璋得知后,颇为恼怒,急匆匆坐船来到朱文正驻地,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一顿责骂之后,当场就想斩了朱文正,马夫人急忙出面劝阻,“文正虽骄纵,但多有战功。况乃骨肉亲侄,纵有罪,亦当宥之。”

言外之意是文正智勇应敌,也立过战功。何况是朱家骨肉至亲,纵使有罪,也应当宽恕。这才让朱元璋打消了处死他的主意。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文正被免去官职,安置在桐城。

其实,当时朱元璋的地盘分为三部分,应天、浙江、洪都。他自己坐镇应天,控制应天周围地区,让外甥李文忠镇守与张士诚邻近的浙江地区,让侄子朱文正镇守与陈友谅相邻的洪都地区,期望都能成为一方贤王。可见,朱元璋十分信任至亲骨肉。

然而,朱文正最终因自己的狂妄,葬送了一切,被安置桐城不久后,朱文正便郁郁而终了,年仅二十九岁。

朱文正死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此时朱元璋还没称帝,因此,并没有见证大明的建立。

不过,朱文正有个儿子,小名为铁柱,就是文中要说的朱守谦。对侄孙朱守谦,朱元璋没有冷淡对待,而是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导,可以说,朱元璋对这个侄孙期望甚高。

朱元璋称帝两年后,1370年的第一次大分封之中,朱元璋封10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而且这个靖江王品级与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同为亲王,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靖江王。

洪武九年,由于其藩地在桂林,朱守谦要前往桂林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对他千叮万嘱,要他切不可恣意妄为,同时交代随行的文武官员要好好辅佐侄孙,以期他能成长为一方贤王。

可惜的是事与愿违,史料记载,朱文正秉性顽劣,就藩伊始便开始肆意妄为,“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这也让地方民怨四起,弹劾书信纷纷。

朱元璋得知后,无奈之下,只得将朱守谦召回凤阳老家种田,反思自己。但即便如此朱守谦还是置若罔闻。

就这样,朱守谦在凤阳反思长达七年,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生了怜爱之心,毕竟打断骨头连着筋,加上朱守谦安贫乐道,宛若改过自新,于是下令将其重新恢复爵位,改封云南,令他前往云南就藩。

不曾想,这位侄孙本性难改,在云南依旧故态重现,继续为非作歹。

最终,朱元璋死心,将朱守谦再度安置于凤阳老家,但朱守谦在凤阳依旧不改蛮横不法,袭扰乡民,朱元璋在鞭笞一顿后,不得不选择将他幽禁起来。

这一次幽禁,一直持续到1392年,朱守谦去世,终年32岁,对于朱家同宗向来舍得的朱元璋,这一次连个谥号也没有给他。

靖江王一脉,从朱守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清朝入关时,清军攻陷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眼见大势已去,又不愿投敌苟活,无奈之下,最终自缢殉国。

大哥朱重四这一脉,除了孙子朱守谦见证了朱元璋称帝外,还有个亲侄女,也就是朱文正的妹妹,同样也见证了明朝的建立。

当年母亲王氏,带着朱文正和妹妹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尽管朱文正犯了错,但在朱元璋称帝后,妹妹还是以王女身份被封为福成公主。福成公主后来嫁给了王克恭,驸马王克恭曾经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二姐朱佛女直系

前文也说了二姐是无福之人,没能看到朱元璋称帝那一天,但平辈里除了大嫂,还有二姐夫李贞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人。

李贞是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李贞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除了能吃饱饭,家中还尚有余粮。并且,在当时,李贞和妻子经常接济娘家,甚至还资助朱元璋念私塾。因此这份恩情,让朱元璋铭记在心。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死后,时值天下大乱,李贞只好带着儿子逃往淮东避祸,爷俩儿路上颠沛流离,一路讨生活,已形同乞丐。

公元1353年,李贞听说,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在滁州郭子兴麾下已经是一员大将,并且还占据了濠州城,于是,李贞带着儿子经历一个多月讨饭生涯,前去投奔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李贞几经辗转,来到濠州,奔来投靠朱元璋后,大家又伤心又欢喜,伤心的是一家人只剩了这几口,欢喜的是这样乱世,还能团聚。朱元璋抱着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抱头痛哭,场面一度十分感人。

自此之后,朱元璋对待这个姐夫李贞,他真是有情有义。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待遇各方面,朱元璋都力所能及地为其提供。

由于小舅子对自己太好,李贞也是感慨万千,“得至于此,可谓再生矣。”

言外之意是,自己和儿子侥幸从战乱中逃生,如今受到如此丰厚的优待,可谓再生矣。

朱元璋称帝时,虽然李贞没有立功,但单凭以前跟朱元璋的情分,朱元璋对他的这份荣宠只有增无减,李贞被封为“恩亲侯”,加驸马都尉,整个明朝因恩封侯的头一位。

洪武三年,朱元璋赐了皇城内的一所宅子给李贞居住,明史说“赐甲第西华门玄津桥之西”,西华门是南京故宫的宫城西门,可见离皇上之近。

在朱元璋带动下,朱元璋的儿子们,对这个小姨夫也是相当的尊重,这也使得李贞成为了朝堂中显赫一时的人物之一。

当然,李贞对骤然而来的富贵,常不自安,时刻自我约束,力求不铺张浪费,衣食住行都以简朴为主,因此,朱元璋也非常尊重他。

直到李贞晚年病重,闻之的朱元璋亲往,握着李贞的手问他“还识朕否”。

李贞当时已病重不能说话,只是紧握着朱元璋的手泪如雨下,这一幕让朱元璋不禁泪洒当场。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大为悲痛,亲临祭奠,并停朝三天,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

除了李贞,还有外甥李文忠,也见证了他的登基称帝。李文忠12岁时,就跟着父亲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一路上风餐露宿,来到滁州,终于见到了舅舅朱元璋。

史料记载,李文忠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就如见到他去世的母亲,二话不说,直接扑在朱元璋怀里大哭不止。

朱元璋也是触景伤情,念及当年姐姐对他的恩情,朱元璋说“吾甥犹吾子也”,当时朱元璋坚决表示以后绝对会照顾好李文忠,让他有所依靠。

所以在此之后,李文忠改姓朱,叫朱文忠。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与朱标等人一起接受了大儒的教育,由于李文忠天资聪慧,也深得老师称赞。

到19岁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曾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

初战取得胜利,深得朱元璋的赏识,对他十分信任,常派他监军,随将领出征。自此,李文忠开始了帮助舅舅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击败张士诚,攻打陈友谅,又跟随常遇春等人远征北元,期间均是战功累累。

李文忠后来在军事上面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可以说,在明朝建立初期,李文忠参与了大多数至关重要的战役,靠着谋略和勇猛,立下了一个又一个功劳。

虽然朱元璋这个人比较多疑,比较排斥那些功高过主的人,但朱元璋从来没有因此对于李文忠产生过任何怀疑,反而对自己这个亲外甥愈加看重。

朱元璋称帝时,李文忠已官至荣禄大夫,并且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尤其是李文忠接替了常遇春将军的位置,可见,当时李文忠的前途确实是一片光明。

不过李文忠这个人的性格太过于耿直,曾一度导致朱元璋也对他起过杀心。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因牵扯的人过多,李文忠多次上书劝谏朱元璋不要再滥杀无辜,但是朱元璋都没有采纳。

在情急之下,李文忠并以死相谏。朱元璋一怒之下要斩了李文忠,好在马皇后求情,朱元璋才看血缘关系的份上不再计较。

虽然朱元璋和李文忠之间存在着一些意见不合,但朱元璋也从来没有和李文忠计较过多,朱元璋在与其保持君臣的关系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保存长辈和晚辈之间的亲情。可见,朱元璋对于李文忠的疼爱程度了。

只不过,李文忠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在他病重时,朱元璋曾亲临前去探视。还特意安排太医为其治疗,但没想到,李文忠还是稀里糊涂的死了,终年四十六岁。

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谜。朱元璋怀疑当时的太医在李文忠的药里做了手脚,所以下令将所有负责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以及妻儿一律斩首。可见,对这个外甥是如何疼爱了。

不过有不少人怀疑,说李文忠之死,是朱元璋授意的,所以将所有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都杀掩盖秘密。不过真相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旁系一脉:庆阳公主

除了以上亲人,还有一直旁系的亲戚见证朱元璋称帝,是朱元璋叔叔家的孙女,从亲属关系论起来,算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在朱元璋称帝后,这位堂侄女被封为了庆阳公主,嫁给了龙江翼守御千户黄琛,被封为驸马都尉。

洪武四年,曾有大臣上书,提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乃是侄女,应当降为郡主,但朱元璋认为,自己只有这两个侄女还在世,降低爵位不妥,最终还是称为公主驸马。

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称帝后,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家,除了封在世亲人之外,还追封了那些已去世的亲人。

写到最后

朱元璋在世的亲戚中,能见证明朝的建立的,除了平辈里的二姐夫李贞和大嫂王氏之外,小辈里有外甥李文忠,以及侄孙朱守谦,另外,还有侄女福成公主和堂侄女庆阳公主。对于在世的这些亲人,朱元璋其实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除了朱守谦侄孙,在朱元璋称帝后,不得以善终,其余人的结局还算不错。反之,倘若没有投靠朱元璋,或许他们早就在战乱之中,饿死病死了,何来的功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更多文章

  • 真实的大宋让人无法直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上的大宋有多可怕,历史上对大宋的评价,真实的大宋生活

    大宋特特有的“门荫”制度是什么你知道吗?“”门荫制度”简单归纳就是,宋朝中高级干部子女和亲属可以不经考试选拔即可当官。所以在大宋朝,很多官员还没有结婚,未来的儿子就已经定下了官职。襁褓中的婴儿可能就已经是正科长级了。大宋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镇压农民起义,防御西夏和辽国的进犯。把成千上万的流民纳入禁军(

  • 白沟河之战:朱棣三次更换坐骑,瞿能父子3人阵亡沙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棣最惨的一次战役,朱棣有名战役,朱棣五征漠北重要战役

    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棣等诸侯王手握重兵,朱允炆深感不安,便采取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可惜,朱允炆缺乏战略智慧,太过着急,燕王朱棣走投无路,只好起兵与朝廷作战。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除障碍,诛杀了很多大将,但依然给朱允炆留下一帮人马。只要用人得当,朱允炆有一

  • 朱高炽为什么多次饶恕两个试图谋害自己的弟弟?不仅仅是仁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高炽简介,朱高炽是个怎样的人,朱高炽是被朱瞻基杀的吗

    朱高炽之所以要保两个兄弟,与他的性格宽厚仁爱有很大的关系。朱高炽确实非常宽厚仁爱,不但他当太子的时候是这样,他当皇帝以后也是这样,所以,虽然他仅仅干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他死后,大臣们在讨论他的庙号的时候,才会把“仁”这个字送给他,给予他极大的肯定。这一点,和他自己的儿子朱瞻基是有区别的。比如朱瞻基在

  • “天下谁人不贪污,你杀得完吗?”朱元璋回复5字,数万人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治贪有多狠,朱元璋在三大案中杀多少人,朱元璋杀尽功臣漏杀一人

    这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生中有诸多功绩,但谈及他对于官员贪腐问题的处理,却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他初心虽好,方法失当,那就一起来了解朱元璋是如何“反腐”的。草根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皇帝之一,他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开创了大明王朝的江山,更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帝王的“苦出身”,正是早年间波折潦倒

  • 朱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棣的简介,朱棣装疯卖傻,朱棣有哪些事迹

    有人说,文治武功、功勋卓越,堪称“千古一帝”。这个人就是朱棣,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勒石燕然的永乐大帝。关于他的奇闻轶事,众说纷纭;有关他的功过是非,莫衷一是。只因他的皇位,是从亲侄子手里抢来的。作家当年明月评价他“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个好皇帝”或许最为贴近现实。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就

  • 燕王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他发动靖难之役时,三位兄长为何不阻拦?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临死前为什么叫燕王,朱元璋为什么把燕王贬为庶人,朱元璋曾贬燕王吗

    在明朝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场叔侄争夺皇位的大战,没错,这个两个人就是当时的建文帝和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朱棣作为藩王不满自己的侄子成为皇帝,便举兵造反,发动了持续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而战争的结局还是以老谋深算的朱棣取得胜利而告终。他也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当时明朝的皇帝,可话说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

  • 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从此定下了一条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包拯死后为何准备二十一口棺材,包拯给嫂子披麻戴孝下葬,包拯死后为什么分七口棺材

    原来,这二十一口棺材只有一台停放尸体,其它都是空的。去世的人是包拯,威名远扬且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包拯是北宋大臣包拯是北宋有名的大臣,他公正廉明,不畏权势,敢于和恶势力对抗,从来不徇私枉法,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包拯自小学习刻苦天赋极高,少年时期就高中举人,但因为家中父母年迈,希望他留在身边陪伴,所

  • 铁铉:铁骨铮铮,让朱棣绕着走的男人。莫信了电视剧中的把忠改奸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铁铉能战胜朱棣吗,铁铉死磕朱棣片段,铁铉与朱棣交手几次

    铁铉出生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只比朱棣小6岁。铁铉在为官时断狱稳准,曾审理多起悬而未决的案件,并很快结案。洪武后期,朱元璋召铁铉入宫,见铁铉为人刚直,能谋善断,十分赏识,并赐了“鼎石”两字为铁铉的字。所以,鼎石是朱元璋对铁铉的褒奖。铁铉的高光时刻建文初张权时,鼎石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朱棣,铁铉在后

  • 如果朱元璋没有杀掉名将蓝玉的话,那么朱棣还敢发动靖难之役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杀蓝玉,朱元璋为啥还是没放过蓝玉,朱元璋杀蓝玉到底对还是错

    那么朱元璋如果不诛杀蓝玉的话,朱棣还会敢起兵造反吗?答案当然还是会了,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与蓝玉活着与否没太大关系,虽然蓝玉能征善战,还与朱棣不和,对其威胁很大,但是要知道朱棣可是被朱允炆逼到不得不起兵的地步。朱允炆严酷的削藩逼死了叔叔,最终也逼得朱棣走投无路只能造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

  • 南宋为什么坚持了这么久?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什么南宋能坚持150年,南宋至今有多少年,南宋真的那么弱吗

    然而,南宋一次次危而不亡,一直支撑了152年。度过第一次危局:1127-1130南宋立国之初,风雨飘摇。当时,金军兵锋打到江西、两湖、两浙,而南宋的政治、军事都出于无绪状态,民心离散,士气低落,国势不振,大有夭亡之势。第三次攻宋时,金军横扫两淮,渡过长江,占建康,取临安,长驱直入,逼宋高宗到海上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