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打赢了他人生中最大一场战役。在太原,赵光义消灭了北汉政权。五代十国被正式结束,当时的赵光义可谓春风得意。当时这么年轻的皇帝,立在太原城头,看着巍峨的城墙,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他下令:“把太原城给我铲平!”对,他很看不惯太原城。宋军在立国以来,秉承“先南后北”的战略。在进攻南方军阀时候,基本没什么像样的战斗。但是,在与北汉的战斗中,宋军进展相当不利,还要防范辽国的干预。赵光义想到这里,在想想当年李存勖和石敬瑭都是怎么利用太原最后当上皇帝的。这位上位不太正当的皇帝,更加脊背发凉。所以,为了根除后患,太原城就这样毁了。毁了太原城后,赵光义又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挥师北上收复燕云。
赵光义的小算盘
为什么这个决定不同寻常?因为此时的宋军已经相当疲惫。由于与北汉的作战中,进行的相当不顺利,所以宋军此时相当疲劳。此时进攻辽国早已扎根已久的燕云,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赵光义这样做的理由,不是出于军事而是出于政治考虑。赵光义的皇位得来不正,而消灭北汉其实很多都是赵匡胤就已经准备好的工作。这样的战争根本不能证明赵光义军事的伟大。赵光义自圆其说的“金匮之盟”,并不能说服广大士大夫阶层。大家只是迫于形势,又要吃北宋这碗饭,就只得得过且过。所以,为了证明自己,树立威信。赵光义打算北上,通过收复传统汉地的燕云来证明自己。
其实,赵光义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军事考虑。当时的宋军刚刚消灭北汉,又在白马岭击败过辽国。此时辽国不再救援北汉,也证明军事上已经没有太多兵力作为机动。所以,打太原打出自信的赵光义决定再上一个台阶挑战辽国。挑战辽国,就挑战辽国,毕竟军队都是老赵家的。将领们虽然不太愿意,但是当兵的不听长官的能听谁的。宋军也只好做开拔的准备。此时的赵光义,还干了一件错事。这件错事,导致了他此次北伐的最终失败。这个事情就是不发赏钱。灭了北汉,这个功劳是很大的。这样的灭国战争,将士领不到赏钱,这一定是要怨声载道的。当时,赵光义的考虑却相当奇葩。就是为了树立威信。赵光义的威信是树立了,将领的威信与忠心倒是没了。没有奖赏,这些人提着脑袋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他们肯定没有上升到这种高度。
宋军强悍的战斗力
接下来宋军就开始挥军北上幽州。要是说,精锐就是精锐。宋军十万大军北上,岐沟关守将刘宇看到来势汹汹的大宋军队直接就投降。宋军留下五千留守,剩余部队进攻涿州。其实,看过之前五代战争,我们就知道,此时宋军的战法跟五代还是及其相似的。五代时期,由于大家占领的地盘都不大。所以,想要进行大规模兵团作战比较困难。除了空间狭小,一不小心就跑到别人的地盘,再有就会战争资源的匮乏。所以,五代的军队都善于突袭。而之后的宋军,由于受到朝廷的制约,主要进行的是防御。这就造成了大家感官上的错觉,觉得五代军队很强宋军很弱。其实,宋朝初期的禁军战斗力也是相当强悍的。
宋军在占领了岐沟关之后,进攻涿州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本来在消灭北汉后就极度疲惫的宋军,此时又急行军进攻涿州。如此高强度的作战方式,如果放在之后的北宋简直都是不可想象的。正如宋军所料,驻守涿州的只是辽国的边防部队。此时的辽国,根本还没有反应过来。辽军在看到宋军急行军,军队疲敝,骑兵与步兵拉开距离过大的情况下采取了出城野战的方式。这样的战斗,本来辽军会以为自己可以给宋军一个迎头痛击,不过他错了。宋军骑兵相当强悍。这些经过几十年战争洗礼锤炼出来的沙陀党项骑兵,根本就不怕辽国骑兵。硬是扛住辽军的进攻,直到宋军步兵集结完毕。接下来的事情,就没什么悬念了。宋军由于强大的人数优势,击溃辽军。最后,追杀十几里迫使仅剩的500人投降。而涿州也就顺利攻下。
攻下了涿州,赵光义心里可是乐开了花。看来行军打仗也不过如此嘛,也许我就是个天才。赵家的基因还是相当给力的。正当觉得自己已经是战神的赵光义兴奋不已的时候,其实他此时的运气已经基本用完了。
高粱河兵败
在幽州城下,赵光义亲自指挥,率领宋军击败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统军萧讨古的辽军部队,宋军斩首千余。接下来,虽然宋军在追击中,在得胜口遭遇辽军埋伏,不过这并不能改变局势。宋军接下来将幽州团团包围,耶律奚底和萧讨古只得在清河北岸防御与其他辽国部队完全分割开。好了,现在摆在宋军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围城打援。因为此时宋军属于突袭幽州,而辽国定会派援军来救。第二条,直接围攻幽州。攻下幽州,利用幽州城防让幽州变成宋军领土就地防御。其实,这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不太好走。这就要说赵光义的为人了。赵光义长期做开封府尹,军事本来就不是他的强项。这次进攻幽州,野战还可以利用宋军强大的战斗力以及辽军的措手不及取胜。现在进攻幽州这样一座大城,本就疲惫不堪的宋军根本不可能短期攻陷。如果围城打援呢?幽州是辽国的南京,这里距离辽国近开封远,如果辽军源源不断的到来,宋军根本抵挡不住。所以,如此尴尬境地的赵光义就选择了强攻幽州的办法。
这个时候的赵光义又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四面强攻。此时的辽军由于极其恶劣的形势,已经没有什么战心。如果宋军采用围城必阙的办法,有可能战斗意志崩溃的辽军就弃城投降了。而此时四面围攻,辽军必死战。我们不能说四面围攻一定不对,如果宋军体力充沛,四面围攻可以大大分散守军兵力。此时宋军早已疲惫不堪,连日的急行军使得宋军根本无心恋战。急不可耐的赵光义只好将预备队投入作战。此时,与时间赛跑的赵光义还是输了。接下来,辽国援军赶到。拥有大量骑兵的辽军,直接采取斩首战术,进攻高粱河一带的赵光义本阵。本来战胜的宋军,由于追击辽军被辽军包围。而此时一部辽军迅速进攻赵光义本阵,最后赵光义在屁股中两箭后迅速逃跑。由于不能骑马,只得赶驴车逃跑。由此创造了驴车最快速度的纪录。
而此时百战百胜的宋军,由于赵光义的逃跑瞬间崩溃,这在原来肯定是不能想象的。本来宋军还有十万,是有一战之力的。如果击败辽军,战局可能就稳定下来。可是,由于赵光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举动使得宋军根本不听指挥。最后,宋军惨败,十万大军损失惨重。
高粱河之战,影响相当深远。
第一、打破宋辽军事平衡
高粱河惨败,赵匡胤建立的禁军精锐大量被消灭。而赵光义为了防止武将作乱,极度限制武将自主。宋朝的经营模式,这样一支军队损失就无法得到有效补充。在之后雍熙北伐再度失败后,宋军精锐几乎被打光。北宋彻底转入防御,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
第二、给宋朝皇帝造成不可估量的阴影
宋太宗赵光义此次负伤后,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虽然之后,还指挥了雍熙北伐,不过宋太宗再也没有亲临战场。之后的北宋所有皇帝,对于战争都极度惧怕。宋太祖赵匡胤的武德,在赵光义这里彻底败光。
参考资料:
《辽史》《宋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