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太祖为驱除胡虏开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为何要固守边疆?

明太祖为驱除胡虏开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为何要固守边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723 更新时间:2024/1/20 22:34:34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残党北上休养生息准备夺回江山

公元1368年,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追随大将军徐大正一起北上征伐,并且成功打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虽然攻下都城,但是元朝的主力部队却向北撤退了,明军没有彻底消灭敌军。这给大明留下了隐患,那些中央禁卫军回到草原之后,可以休养生息、重振旗鼓。

元朝退出中原逃到漠北后,实力已经大大削弱。明太祖为了铲除心头大患,在位期间总共组织了八次北伐战争,先后派遣数位名将消灭了北元的大部分力量。后来又有明成祖在永乐年间亲自带兵远征北元。

元朝皇帝在北逃之后,始终没有放弃重新夺回山河的机会,长期在边境屯兵,找机会南下进军。1379年,北元迁都应昌府,此地距离大都仅用几天就可以到达,对明朝北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北宋年间,燕山一带曾在两年内得而复失,明太祖为了不重蹈覆辙,决定向北征伐消灭北元。从这开始,揭开了一场多达八次的消灭北元之战。

北伐战争打响后因为轻敌损失惨重,明太祖意识到“固守”的重要性

洪武三年,第一次北伐战争打响,李文忠战胜守卫应昌府的北元军队,回归途中还攻克了兴州和红罗山。此次战役结束后,北元已无力抵抗,首次北征大获全胜。明军信心大增,在两年后,发起第二次征伐。第二次战役给明太祖敲响了警钟。

洪武五年,徐达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同李文忠等人兵分三路进军北伐,为了确保胜利,明太祖调拨15万大军,并千叮万嘱一定小心行事。但是由于粮草运输困难,又因为第一次北伐的胜利对敌人轻视,结果在岭北之战中大败,明军损失惨重。

尽管明太祖临行前嘱托不能轻敌,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用其他方法弥补损失。这次的失败也让明太祖意识到,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作战,蒙古骑兵要远胜于明军部队。于是,明太祖开始转变对北元的战略,即又开始的进攻变成“固守”。

明太祖暂时放弃了统一北元的想法,他的固守思想并非是消极的防御。固守思想指的是,在蒙古人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趁机打击;当敌军撤退后,不要带兵去追,而是守住关隘就可以。

明太祖贯彻落实“固守”思想,为此后的北伐战争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彻底贯彻“固守”思想,明太祖采取了三个措施:

一.设置固守:明太祖在北边边防地区设置了卫所等军事地点,这样就形成了数千里声势联络,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二.移民屯田:明太祖十分明白后勤保障对边防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要想戍守边关,先要吃饱饭。明朝初期,运送后勤物资的物流不畅,粮食需要内地转运才能到达。于是,明太祖想出一个计策,就是开展屯田戍边。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种田,有战事则战,这样可以养兵,而且不增加民众的负担。

三.诸王戍边:明太祖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认为前朝灭亡是因为缺少亲族宗室驻扎边境,在有敌人进攻的时候,得不到援助。于是,他把边境险要的地方封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为大明镇守边关。

明太祖作为开国皇帝,立足于现实,对北伐失败的原因深入分析,然后得出“固守”的结论,果断采取防御的方式,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后来,因为这些措施打下的深厚基础,明太祖才能进行之后的北伐,才能获得历史上最彻底的北伐胜利。

总结:

明太祖在处理和蒙古关系的时候条理清晰,深知北伐斩除蒙古残党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伺机而动,“固守”是处理此事最合适的办法。只要等待时机一到,就继续北伐,“固守”措施奠定的深厚基础就能显现出来,由此明朝北伐才能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参考资料:《明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到底做错了什么,被锦衣卫“醉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缙的千古绝对,宋代才子解缙,解缙是因什么死的

    才华横溢却年少轻狂,太祖猜测其以后会出大事,一直没有重用但凡是才华横溢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傲气的,偏偏有的人就太过高傲,看谁不顺眼就要怼上两句,久而久之人缘就混得很差了。汉朝有个书生贾谊,就是因为有读书人的自视甚高,所以被满朝文武孤立,解缙也和他差不多。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 聪慧过人

  • 从嘉靖的几个行为来看,为何几十年不上朝还能稳如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初生牛犊不怕虎嘉靖小时候作为明朝宗室的藩王,就藩的位置湖北钟祥在当今的名气一般,也比不上那些周王,晋王等从明朝开国就流传下来的皇室近亲一字王有名。但是嘉靖的父亲作为藩王,却有极正的三观和教养,他常常对嘉靖表示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因为明武宗的游戏人间导致国家上下鸡犬不宁和。并且他亲自教嘉靖读书和礼仪

  •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历史意义,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度你知道吗

    宰相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宰相人物,但是到了明朝时期,统治者朱元璋却将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而促使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也是有许多方面的。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统治。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丞相由于一直处于国家的重要的位置,宰相一直辅助皇帝进行国家事务的处理,这样

  • 高粱河之战,宋太宗展现了他的高超车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太宗高梁河飙车,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高梁河之战中的宋太宗

    公元976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打赢了他人生中最大一场战役。在太原,赵光义消灭了北汉政权。五代十国被正式结束,当时的赵光义可谓春风得意。当时这么年轻的皇帝,立在太原城头,看着巍峨的城墙,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他下令:“把太原城给我铲平!”对,他很看不惯太原城。宋军在立国以来,秉承“先南后北”的战略。在进

  • 从先秦到宋朝,探寻儒者对政治秩序的追寻及其理论自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儒学特征,政治秩序的起源,汉朝和宋朝的儒学

    而其所言“相灭亦相生”,尤其值得注意:“相生”是指诸子之说“各引一端”,《庄子·天下》即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故而诸子之说,存在互异之外,实又存互补性,是为班氏所言“相生”之义;“相灭”则指诸家学说之间,皆有以攻

  • 一个二婚的歌女,凭什么让宋真宗与其幽会十余年,甚至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真宗为何要娶她当皇后,北宋二婚皇后,宋真宗所有老婆名字

    在诸位太后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她临朝称制11年,被后世称赞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虽然她当太后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但是她与宋真宗之间的故事,却更加精彩。本是二婚歌女,却被王子一眼看中其实刘娥的出身并不差,她的祖父是后汉的大将军,父亲是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不过因为父母早早就

  • 明朝党争因何而起,嘉靖年间一场严党之祸,导致明朝十年止步不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明朝党争有多复杂,明朝内部的党锢之争

    可以说,明朝败于党争,而党争,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因为明代的国家政治机构是内阁,内阁里的四位大臣取代丞相之权来行使处理国家政务以及与皇帝的直接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而内阁里首位的官称叫做内阁首辅。他的权力可以说在朝野之中,臣相之位里是最大的。然而,无数读书子弟进入翰林入朝为官,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入阁,

  • 通过宋代乘轿活动的发展,看统治者对乘轿现象的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时期平民乘轿出行,皇帝乘轿图片,宋代巡游

    宋代的乘轿活动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为第一阶段。乘轿的方式主要是特赐乘轿,乘轿人员也限于部分皇室成员和一些年老有疾的高级官员。对民间的乘轿活动,宋廷有一定的惩罚举措。这一时期民间的乘轿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第二阶段是北宋中后期至北宋末年。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逐渐奢侈化,与宋初倡导

  • 海尔汗做了何事,成吉思汗要对他处以极刑,把白银熔化灌入他嘴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成吉思汗杀海尔汗第几集,成吉思汗做了什么事,成吉思汗能打胜仗吗

    海尔汗是花剌子模人,老花剌子模王塔乞失下诏称其为“吾儿”。他可能是阿拉乌丁·摩诃末苏丹的异母弟,或是表兄弟,在花剌子模的地位非常高。他被封为讹答剌城的统治者。而海尔汗称呼的意思是掌握权力和可怕的汗。本来海尔汗和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关联的,不过他做的一件事彻底惹恼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曾经派蒙古的商队和中亚

  • 明朝灭亡之后,那些在海外的华侨,还信奉明朝廷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明朝待明朝只愿卿卿意逍遥,明朝亡国后的现状,明朝有多少华侨

    一:国内积极自救的哀叹在听闻崇祯上吊之后,位于南方的明朝宗室纷纷用自己的号召力或为求个人一时的快感,或为真心实意想恢复自己的故土。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们做出的努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接近到了人力所能达到的地步,但是因为政权派系的互相矛盾,自己内部权力纷争等导致了一个个可以翻身的战局都遭到失败。在弘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