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残党北上休养生息准备夺回江山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追随大将军徐大正一起北上征伐,并且成功打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虽然攻下都城,但是元朝的主力部队却向北撤退了,明军没有彻底消灭敌军。这给大明留下了隐患,那些中央禁卫军回到草原之后,可以休养生息、重振旗鼓。
元朝退出中原逃到漠北后,实力已经大大削弱。明太祖为了铲除心头大患,在位期间总共组织了八次北伐战争,先后派遣数位名将消灭了北元的大部分力量。后来又有明成祖在永乐年间亲自带兵远征北元。
元朝皇帝在北逃之后,始终没有放弃重新夺回山河的机会,长期在边境屯兵,找机会南下进军。1379年,北元迁都应昌府,此地距离大都仅用几天就可以到达,对明朝北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北宋年间,燕山一带曾在两年内得而复失,明太祖为了不重蹈覆辙,决定向北征伐消灭北元。从这开始,揭开了一场多达八次的消灭北元之战。
北伐战争打响后因为轻敌损失惨重,明太祖意识到“固守”的重要性
洪武三年,第一次北伐战争打响,李文忠战胜守卫应昌府的北元军队,回归途中还攻克了兴州和红罗山。此次战役结束后,北元已无力抵抗,首次北征大获全胜。明军信心大增,在两年后,发起第二次征伐。第二次战役给明太祖敲响了警钟。
洪武五年,徐达任命为征虏大将军,同李文忠等人兵分三路进军北伐,为了确保胜利,明太祖调拨15万大军,并千叮万嘱一定小心行事。但是由于粮草运输困难,又因为第一次北伐的胜利对敌人轻视,结果在岭北之战中大败,明军损失惨重。
尽管明太祖临行前嘱托不能轻敌,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也只能用其他方法弥补损失。这次的失败也让明太祖意识到,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作战,蒙古骑兵要远胜于明军部队。于是,明太祖开始转变对北元的战略,即又开始的进攻变成“固守”。
明太祖暂时放弃了统一北元的想法,他的固守思想并非是消极的防御。固守思想指的是,在蒙古人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的时候,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趁机打击;当敌军撤退后,不要带兵去追,而是守住关隘就可以。
明太祖贯彻落实“固守”思想,为此后的北伐战争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彻底贯彻“固守”思想,明太祖采取了三个措施:
一.设置固守:明太祖在北边边防地区设置了卫所等军事地点,这样就形成了数千里声势联络,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二.移民屯田:明太祖十分明白后勤保障对边防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要想戍守边关,先要吃饱饭。明朝初期,运送后勤物资的物流不畅,粮食需要内地转运才能到达。于是,明太祖想出一个计策,就是开展屯田戍边。没有战事的时候可以种田,有战事则战,这样可以养兵,而且不增加民众的负担。
三.诸王戍边:明太祖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认为前朝灭亡是因为缺少亲族宗室驻扎边境,在有敌人进攻的时候,得不到援助。于是,他把边境险要的地方封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为大明镇守边关。
明太祖作为开国皇帝,立足于现实,对北伐失败的原因深入分析,然后得出“固守”的结论,果断采取防御的方式,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后来,因为这些措施打下的深厚基础,明太祖才能进行之后的北伐,才能获得历史上最彻底的北伐胜利。
总结:
明太祖在处理和蒙古关系的时候条理清晰,深知北伐斩除蒙古残党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伺机而动,“固守”是处理此事最合适的办法。只要等待时机一到,就继续北伐,“固守”措施奠定的深厚基础就能显现出来,由此明朝北伐才能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北伐。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