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横溢却年少轻狂,太祖猜测其以后会出大事,一直没有重用
但凡是才华横溢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傲气的,偏偏有的人就太过高傲,看谁不顺眼就要怼上两句,久而久之人缘就混得很差了。
汉朝有个书生贾谊,就是因为有读书人的自视甚高,所以被满朝文武孤立,解缙也和他差不多。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 聪慧过人,长大了参加科举考试也是一路畅通无阻,成了洪武朝的翰林学士,当时他只有二十岁。
朱元璋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告诉他两个人表面上是君臣,私下里可以像父子一样,把解缙感动得一塌糊涂。
解缙的性格非常耿直,看到国家有哪里不对就马上指出来,不怕皇帝怪罪,朱元璋反而很欣赏他的直言敢谏,对他更加厚爱,可是解缙仗着皇帝的信任,开始弹劾朝中大臣,那些资深玩家岂是解缙能动得了的,很快就把他孤立了,搞得解缙十分尴尬。
朱元璋这才发现,这个人虽然有才,但是太狂妄,如果现在还继续厚爱他,将来一定会出大事,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让他回老家继续学习,考个研究生再回来。
解缙在家待了8年,书肯定是读了不少,但是情商似乎也没有多大长进,当时是建文帝朱允炆在位,解缙奉命进京吊丧的时候,他以前弹劾过的那些大臣就不断地在建文帝诋毁解缙,于是他还没做官,就又被贬了,4年后才被召回来做内阁首辅。
但是很不巧,这一年燕王发动了"靖难之役",四年后取得了胜利,解缙审时度势,选择了投靠朱棣。朱棣对解缙的才华很满意,让他负责编写《永乐大典》,这本书号称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是一部千古奇书,编纂能够顺利完成,背后都是解缙的功劳。
在立太子问题上,犯了皇帝大忌,最终惨死于冰天雪地中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因为解缙的才华而听从他的进言,然而解缙又犯了恃宠而骄的老毛病,这一次不是弹劾大臣,直接干预起皇帝的家事了。
朱棣的太子是朱高炽,当年立他为太子,解缙其实是有功的,他跟朱棣说了三个字:"好圣孙",指的就是朱高炽的儿子,皇太孙朱瞻基,朱棣因为喜欢孙子,所以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但是太子有腿疾又身体肥胖,朱棣总是对他不满意,反而更喜欢各方面都与自己相像的次子朱高煦,甚至让他的各种礼制超过了太子,心中都是尊卑有序的儒家伦理道德的解缙,当然不能看着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发生,上了奏折把这些事情进行了弹劾。
要知道这些事情不是国事,是皇帝的家事,朱棣只是有偏颇,并没有换太子,还轮不到他来说话,他这是在挑拨皇家父子关系,朱棣因此龙颜大怒,严厉地训斥了他并且将他贬到了外地。
解缙仍然是"不改初心",专门往朱棣的枪口上撞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述职,恰好朱棣带着军队出去征漠北了,还要很久才能回来,解缙闲得发慌,居然绕过了皇帝去向太子述职,朱高煦抓住这件事,跟朱棣说解缙这是目无君上,朱棣又一次勃然大怒,把解缙下了诏狱,一关就是五年。
朱棣是一个杀伐决断的人,他想要一个人死,这个人就绝对不能活。永乐十三年,朱棣听说监狱中的解缙居然还活着,马上斥责锦衣卫指挥使:"你们是怎么办事的,这个人为什么还活着?"锦衣卫指挥史心领神会,回到狱中把解缙灌醉,然后扔在雪地里活活冻死了。
可怜解缙才华横溢,是几百年都未有的大才子,却偏偏要"作死",去管皇帝的家事,自古以来只要牵涉进了皇家内斗,就不可能全身而退,如果他安安分分做个文臣,说不定还能帮助明朝创造出更多的文学成就,落得如此下场,实在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