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岳飞、文天祥不算民族英雄?2003年,专家余桂元将其踢出历史教材

岳飞、文天祥不算民族英雄?2003年,专家余桂元将其踢出历史教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291 更新时间:2024/1/27 6:22:05

在编写课本时,总会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动,然后有些变动却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就比如在2003年的时候,余桂元将岳飞文天祥移除了历史教材,这样在当时引发很大的舆论轰动和影响,各方观点和看法都不一致。

余桂元

要想了解缘由首先得了解余桂元这个人。

余桂元196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为历史系硕士。后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主要负责担任编写课本和出版,可以说余桂元在历史这方面还是算得上是一位专家。

可是这样一位专家为何却要将家喻户晓的两位人民英雄逐出历史课本中呢?

“精忠报国”岳飞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出自岳飞所写的《满江红》里的诗句,也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相信一提起岳飞,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并且也是当时南宋的四将之首。

岳飞自从军以来,率领所在的岳家军同金军作战了数百余次,因其出色的指挥,岳家军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杀敌无数令人闻风丧胆。

在1140年,金军单方面毁盟攻打宋朝,岳飞便带领岳家军北上保卫国家,也先后收复了被金军占夺的郑州,洛阳等地。

又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但是软弱的宋高宗和众所周知的奸臣秦侩却一心想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让岳飞退兵,岳飞在前线孤立无援也只能作罢。

并且在宋和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到秦侩陷害入狱.并在1142年1月,岳飞以谋反罪名,和长子岳飞一同被杀害,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好的是在宋孝宗时期岳飞的罪名被澄清,岳飞的精神也世世代代地传了下来,当我们国家立于危难之际时,我们也要要有岳飞那样的精神守护国家。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岳飞的精神品质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值得继续传递下去的,我认为放在课本供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学习也是没有问题的。

“宁死不屈”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出古诗过零丁洋,短短十几字却将文天祥慷慨激昂的名族气节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句话也被千古传诵,直至今日。

文天祥,字宋瑞,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抗金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成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在二十一岁的那年中进士第一,成为了状元。曾经也掌管过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成而遭到贬斥,因忍受不了其勾心斗角,在三十七岁时辞去了官职。

1275年,元军南下攻打宋国,文天祥也因为战乱家财散尽,也被迫重拿旧职,在担任右丞相时奉命与元军议和,却刚正不屈的性格面斥元军主帅后被拘留,但在扣押去往北上途中逃亡了出来。

不久后又前去剑州聚集兵马抵抗元军,在1277年攻打江西想收复失土却因势单力薄失败,后在五坡岭被俘扣押在了元军大都。

在关押的三年间,元军屡次威逼利诱,动用各种刑法,文天祥宁死不从,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正如他在狱中所写“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

就算国家亡了,只要心中还有国家那就不算真的灭亡,这种即使到死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的民族气节,自然也称得上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事也必然值得千古传诵,也值得我们当代人去了解学习。

从上面两位的故事可以看出来,无论是岳飞还是文天祥都有着浓厚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也自然称得上是民族英雄,为何余桂元却要把他们踢出历史课本呢?

余桂元的理由

虽然岳飞和文天祥都曾经为了国家而抵御外来的敌人,但是他们所对抗的敌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与其敌对的金和元都是属于中国,并且也不能一慨而论。

所以余桂元认为,只有属于对抗民族以外的敌人才能叫民族英雄,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岳飞和文天祥并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

就比如像林则徐那样对抗外国侵略者,为了自己的国家烧鸦片才能称得上民族英雄,尽管余桂元也尽力解释了自己将岳飞和文天祥移除课本的原因,可引起的轰动和看法观点却并没有平息。

有的人会觉得到底对抗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岳飞和文天祥那种坚贞不屈和对抗侵略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也有必要让我们未来的青少年们去了解。

不能让如此家喻户晓的两位有着爱国精神的代表人物停留在我们这一代,应该继续传递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了解他们。只有先有了爱国情怀,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

各种看法不一,岳飞文天祥就像是爱国情怀的代名词一般,他们也曾激励过千千万万国人奋力抗敌,不能只因一时的争议而将他们移除。

并且不停地改动也会让新一代的学子产生误解和疑问,也正是因为如此余桂元也是受到了多方的指责。就算是到了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各大书籍和报道都保留着岳飞文天祥民族英雄的称号。

在泱泱中华五千年长河中,诞生了无数伟人和英雄,他们的事迹被代代传扬,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也传递了一代又一代。

就像是有句话所说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踏着前辈们所打拼出来的道路,他们也像是指路明灯一般指引着我们前进,这或许就是名族情节真正的含义吧。

更多文章

  • 1380年,朱亮祖惨遭鞭刑、皮开肉绽而亡,朱元璋怒斥:他太狂妄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怒斩朱亮祖,朱元璋审判朱亮祖视频,朱元璋下令抓捕朱亮祖

    朱亮祖死后,朱元璋草草地为他举办了葬礼。在葬礼上,朱元璋竟对朱亮祖的次子朱昱说道:“你父兄欺行霸市,滥杀道同,如今亡于鞭下,也算死有余辜了。”那么,朱亮祖是不是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死有余辜”呢?他又为何会走上作茧自缚的道路?他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呢?“降而复叛”的勇将朱亮祖,祖籍安徽六安。元末天下大乱,

  • 《资治通鉴》中,关于石虎尸体的三件怪事,司马光估计都不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光砸缸与资治通鉴,残暴的后赵皇帝石虎是怎样死的,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图片

    石虎杀害几个儿子的事迹,太过血腥暴力,就不在这里多说。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在头条上搜一下。今天要说的,是石虎死后,围绕着他的尸体发生的三件怪事。公元349年,统治后赵15年的石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石虎在位时,穷兵黩武,刑法苛暴。虽然只活了54岁,但是在那个时代,已经可以算是长寿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 1395年,汤和俯首跪拜、大叫数声后身亡,朱元璋:他没有威胁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汤和死后朱元璋的态度,朱元璋怎么对待汤和,汤和对朱元璋的帮助

    “臣年事已高,无法再为陛下效力了。如今只想回到故乡,为死后寻找一片栖息之所。”不久后,汤和告老还乡。在送别汤和时,朱元璋亲赐玺书,说道:“其他的功臣都没法和你相比啊。”七年后,朱元璋大开杀戒,蓝玉、冯胜、傅友德等手握重权的将领相继被杀,唯有汤和躲过一劫。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放过汤和?他与汤和之间发生了什

  • 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可以成功,而洪秀全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vs洪秀全,洪秀全对朱元璋的评价,洪秀全比朱元璋厉害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历史,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有以下几起:秦末大泽乡起义、汉末黄巾军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末洪秀全起义,但是这六次起义却只有元末朱元璋起义成功了,六次就成功了一次,成功率可谓非常之低,那么朱元璋的成功靠的是运气还是实力?与朱元璋最为相同的就是洪秀全,因

  • 明太祖为驱除胡虏开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为何要固守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残党北上休养生息准备夺回江山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追随大将军徐大正一起北上征伐,并且成功打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虽然攻下都城,但是元朝的主力部队却向北撤退了,明军没有彻底消灭敌军。这给大明留下了隐患,那些中央禁卫军回到草

  • 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到底做错了什么,被锦衣卫“醉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缙的千古绝对,宋代才子解缙,解缙是因什么死的

    才华横溢却年少轻狂,太祖猜测其以后会出大事,一直没有重用但凡是才华横溢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傲气的,偏偏有的人就太过高傲,看谁不顺眼就要怼上两句,久而久之人缘就混得很差了。汉朝有个书生贾谊,就是因为有读书人的自视甚高,所以被满朝文武孤立,解缙也和他差不多。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 聪慧过人

  • 从嘉靖的几个行为来看,为何几十年不上朝还能稳如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初生牛犊不怕虎嘉靖小时候作为明朝宗室的藩王,就藩的位置湖北钟祥在当今的名气一般,也比不上那些周王,晋王等从明朝开国就流传下来的皇室近亲一字王有名。但是嘉靖的父亲作为藩王,却有极正的三观和教养,他常常对嘉靖表示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因为明武宗的游戏人间导致国家上下鸡犬不宁和。并且他亲自教嘉靖读书和礼仪

  •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历史意义,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度你知道吗

    宰相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宰相人物,但是到了明朝时期,统治者朱元璋却将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而促使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也是有许多方面的。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统治。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丞相由于一直处于国家的重要的位置,宰相一直辅助皇帝进行国家事务的处理,这样

  • 高粱河之战,宋太宗展现了他的高超车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太宗高梁河飙车,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高梁河之战中的宋太宗

    公元976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打赢了他人生中最大一场战役。在太原,赵光义消灭了北汉政权。五代十国被正式结束,当时的赵光义可谓春风得意。当时这么年轻的皇帝,立在太原城头,看着巍峨的城墙,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他下令:“把太原城给我铲平!”对,他很看不惯太原城。宋军在立国以来,秉承“先南后北”的战略。在进

  • 从先秦到宋朝,探寻儒者对政治秩序的追寻及其理论自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儒学特征,政治秩序的起源,汉朝和宋朝的儒学

    而其所言“相灭亦相生”,尤其值得注意:“相生”是指诸子之说“各引一端”,《庄子·天下》即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故而诸子之说,存在互异之外,实又存互补性,是为班氏所言“相生”之义;“相灭”则指诸家学说之间,皆有以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