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395年,汤和俯首跪拜、大叫数声后身亡,朱元璋:他没有威胁了

1395年,汤和俯首跪拜、大叫数声后身亡,朱元璋:他没有威胁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461 更新时间:2024/2/10 15:03:05

“臣年事已高,无法再为陛下效力了。如今只想回到故乡,为死后寻找一片栖息之所。”

不久后,汤和告老还乡。在送别汤和时,朱元璋亲赐玺书,说道:“其他的功臣都没法和你相比啊。”七年后,朱元璋大开杀戒,蓝玉、冯胜、傅友德等手握重权的将领相继被杀,唯有汤和躲过一劫。那么朱元璋为何要放过汤和?他与汤和之间发生了什么?汤和又为何会在凯旋回朝后急流勇退呢?

朱元璋的发小

汤和,安徽凤阳人,与朱元璋是发小。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揭竿而起,汤和顺势加入红巾军,与元兵对抗。在升任千户后,汤和写信邀请朱元璋加盟,并肩作战。

汤和为人机敏洒脱,沉稳大度,又极善谋略,因此很受部下的尊敬。朱元璋到来后,凭借过人的功绩升任镇抚一职,郭子兴麾下大多对他不屑一顾,唯有汤和事之如主。

当时,朱元璋受到郭天叙排挤,带着汤和等人南下定远。在围攻大洪寨时,汤和不畏艰险,身先士卒,俘虏敌兵八百,荣升万夫长。在朱元璋麾下“淮西二十四将”中,汤和一直是仅次于徐达的统军将领,他虽没有徐达、花云勇武,却也是能够独挡一面的骁将。

然而,在朱元璋占领滁州后,郭子兴父子遭到孙德崖的攻击,被迫转移到滁州。可郭子兴父子不思朱元璋接纳他们的恩情,反而收缴朱元璋麾下数万精锐,还挖角朱元璋部下将领。当时,除李善长、徐达对朱元璋死心塌地外,汤和等人都是摇摆不定。尽管郭子兴父子战死后,汤和又重新为朱元璋效力,可在心胸狭隘的朱元璋眼中,汤和的行为无异于背叛。

1355年,年仅29岁的汤和跟随朱元璋渡江攻占太平府。当时,元将陈野先围攻太平,汤和左腿被箭矢重创,可他拔掉羽箭后,仍继续战斗。站在城墙上的朱元璋目睹了汤和的英勇表现,战后对他极为赞赏。在汤和的辅佐下,朱元璋抗住了多方进攻,俘虏了猛将陈野先,在太平府站稳脚跟。

除了防御太平,汤和还进兵无锡,击溃张士诚麾下大将莫天祐。而在苏南与元兵作战时,机智果敢的汤和又以出行巡察为由,连夜奔袭吕城、金坛,俘虏陈保二,为朱元璋打下了数座城池。

汤和出色的表现为他迎来了朱元璋的极大青睐,“同佥枢密院事”的职位将汤和放在了冯胜、邓愈之上。除徐达、常遇春外,汤和能够节制的兵马非常多。可见,在朱元璋心中,汤和绝不仅是他的发小。

“叛变”的统帅

1357年,汤和镇守常州。当时,常州与张士诚地盘接壤,双方的摩擦不断。张士诚曾多次派兵袭扰常州,都被汤和击退。在张士诚夺取常州不得,转而围攻耿炳文所在的长兴时,汤和又冒矢前进,大败张士信,将张士诚的势力彻底压在了浙东一带。

朱元璋平定陈友谅后,将徐达放在了围剿张士诚的统帅位置上,而辅佐徐达的副将就是汤和。徐达是战场主帅,统领各部,因此攻城拔寨的任务完全落在了汤和、常遇春的身上。

不久后,汤和、常遇春围攻平江城门。由于平江成高墙厚,易守难攻,汤和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而在攻打阊门时,汤和亲自上阵,不幸被炮石集中,左臂受伤。伤好之后,汤和虽紧急赶赴战场,可围猎张士诚的战斗已进入尾声。因此,在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的战斗中,汤和的功绩远远不如徐达、常遇春。

至此,汤和在军中的地位完全被徐达、常遇春压制,而邓愈、冯胜等后起之秀也在鄱阳湖之战中出尽风头,功劳远超汤和。北伐时,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常遇春为副,而傅友德、冯胜等尽皆跟从,却唯独少了汤和。

朱元璋未让汤和跟随徐达北伐,一方面是因为北伐统帅人选已经固定,论能力、功绩,汤和都不如徐达、常遇春二人。论勇武,李文忠、冯胜等人完全可以取代汤和。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南方的残余势力方国珍陈友定之流仍需派遣大将征讨。朱元璋麾下将领虽多,可他向来疑心过重,在选择统帅人选时,唯有徐达、常遇春、汤和最令他放心。因此,在徐达、常遇春二人纷纷北上之际,南下的重任只能落在汤和的头上。

汤和领兵南下后,方国珍所部就一路溃败,余姚、庆元等地相继被汤和攻陷。而方国珍更是跑到海上,苟延残喘。与明初许多将领不同,汤和还是一个宅心仁厚的战将。攻灭方国珍势力时,汤和就软硬兼施,劝说方国珍投降,并放过了他的诸多部下。

1368年,汤和又奉命前往福建,招降陈友定。在陈友定拒绝投降后,汤和一路南下,从明州打到延平府,活捉陈友定,将盘踞在南方的势力扫荡一空。

收降方国珍、俘虏陈友定虽不如徐达、常遇春推翻元朝的功绩大,可也远在冯胜、李文忠之上了。然而,在明初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仅仅得到了一个中山侯的封爵,远低于徐达,甚至不如邓愈。朱元璋此举,完全是报复汤和昔日的“背叛”行为。在朱元璋心里,发小汤和远不如表面那么“忠心耿耿”。

告老还乡

1371年,朱元璋以汤和为帅,西征明夏。当时,汤和大军沿江而上,抵达溪口时,恰逢江水暴涨。向来稳妥的汤和不愿冒险前进,迟迟未能有所进展。而自陕西南下的傅友德却顺风顺水,直捣巴蜀腹地。若不是副将廖永忠强行逆流而上,抢在傅友德之前攻进成都,汤和西征之举将一无所获。

此战后,朱元璋当众赏赐傅友德、廖永忠,却将汤和晾在一旁,大加斥骂。然而,朱元璋为了给汤和重新获取功名的机会,仍旧派遣他四处征战。可在跟随徐达北伐时,汤和又在断头山被元兵击溃,损失惨重。

在封侯之前,汤和屡战屡胜,所向披靡。可在封侯之后,汤和却谨慎有余、固步自封,失去了往日的灵性。纵然他天性洒脱大度,也必然觉察到朱元璋对他的不满意。因此,朱元璋屡次给他机会建功立业,却都被他浪费。

蒙元大将伯颜帖木儿叩关犯边时,朱元璋抛下徐达、李文忠不用,唯独派遣汤和前往延安镇守,抵御元兵。然而,汤和守卫延安一年的时间,方才击溃伯颜帖木儿。可这却给了朱元璋一个提拔汤和的借口。在汤和返回应天后,朱元璋晋封他为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

朱元璋对汤和前后态度的转变,正是他的驭人之道。他曾与徐达谈及那些“叛而复降”的将领时,着重提到:

“我可以忘记他们叛变的事情,但他们永远不能忘。”

正是用这种手段,朱元璋将汤和收拾得服服帖帖。他打压汤和,不过是让他不要忘记昔日的“叛变”行为,要他记住自己的耻辱,将来才能更加忠心地为朱元璋效力。

而在汤和不断用行为证明自己的忠诚后,朱元璋又将他放在军事要位上。参议军国事、驻守边疆、操练军队、晋封信国公,朱元璋也在用恩情、赏赐告诉汤和,他仍旧受到皇帝的信任。

徐达病逝后,汤和成了朱元璋身边最重要的军事统帅,他参与的军事机密更多,所面临的危机也越来越大。在配合楚王朱桢实现对蛮族的清剿后,汤和看清了朱元璋不愿将领长期统帅军队的意图,他主动上表辞呈:

“臣年事已高,无法在指挥部队上阵杀敌了,只想回到故乡,为将来死后寻找一片栖息之地。”

与傅友德、冯胜这些贪念权位、财帛的将领相比,汤和的境界和心思都要远远超过他们。朱元璋对汤和的举动非常赞赏,在允准他告老还乡后,还赏赐了大量的钱帛、良田。然而,汤和却将这些赏赐全都送给了家乡的贫苦百姓,以此证明自己绝无贪慕富贵之心。

1395年,朱元璋非常想念汤和,就派人将他接入宫中。然而,此时的汤和早已口不能言、病入膏肓了。在见到朱元璋后,汤和俯首跪拜于地,潸然泪下。

不久后,汤和病情加重,自感时日无多的他仰天大叫数声,随即身亡,享年69岁。汤和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子孙世袭信国公爵位。当时,蓝玉、王弼等人早已被杀,冯胜、傅友德也被朱元璋赐死。汤和的离世,也宣告了老一辈将领再也不会对皇太孙朱允炆构成任何威胁了。

更多文章

  • 同样是农民起义,为什么朱元璋可以成功,而洪秀全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vs洪秀全,洪秀全对朱元璋的评价,洪秀全比朱元璋厉害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历史,爆发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有以下几起:秦末大泽乡起义、汉末黄巾军起义、唐朝黄巢起义、元末朱元璋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末洪秀全起义,但是这六次起义却只有元末朱元璋起义成功了,六次就成功了一次,成功率可谓非常之低,那么朱元璋的成功靠的是运气还是实力?与朱元璋最为相同的就是洪秀全,因

  • 明太祖为驱除胡虏开始北伐,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为何要固守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残党北上休养生息准备夺回江山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此时,明朝的精锐部队追随大将军徐大正一起北上征伐,并且成功打下了元朝的首都元大都。虽然攻下都城,但是元朝的主力部队却向北撤退了,明军没有彻底消灭敌军。这给大明留下了隐患,那些中央禁卫军回到草

  • 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到底做错了什么,被锦衣卫“醉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解缙的千古绝对,宋代才子解缙,解缙是因什么死的

    才华横溢却年少轻狂,太祖猜测其以后会出大事,一直没有重用但凡是才华横溢的人,多少都是有些傲气的,偏偏有的人就太过高傲,看谁不顺眼就要怼上两句,久而久之人缘就混得很差了。汉朝有个书生贾谊,就是因为有读书人的自视甚高,所以被满朝文武孤立,解缙也和他差不多。解缙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书, 聪慧过人

  • 从嘉靖的几个行为来看,为何几十年不上朝还能稳如泰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初生牛犊不怕虎嘉靖小时候作为明朝宗室的藩王,就藩的位置湖北钟祥在当今的名气一般,也比不上那些周王,晋王等从明朝开国就流传下来的皇室近亲一字王有名。但是嘉靖的父亲作为藩王,却有极正的三观和教养,他常常对嘉靖表示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因为明武宗的游戏人间导致国家上下鸡犬不宁和。并且他亲自教嘉靖读书和礼仪

  •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理由,朱元璋废丞相制度的历史意义,朱元璋为何废除丞相制度你知道吗

    宰相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宰相人物,但是到了明朝时期,统治者朱元璋却将丞相制度给废除了,而促使他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也是有许多方面的。丞相权力过大威胁到皇权统治。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丞相由于一直处于国家的重要的位置,宰相一直辅助皇帝进行国家事务的处理,这样

  • 高粱河之战,宋太宗展现了他的高超车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太宗高梁河飙车,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高梁河之战中的宋太宗

    公元976年5月,宋太宗赵光义打赢了他人生中最大一场战役。在太原,赵光义消灭了北汉政权。五代十国被正式结束,当时的赵光义可谓春风得意。当时这么年轻的皇帝,立在太原城头,看着巍峨的城墙,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他下令:“把太原城给我铲平!”对,他很看不惯太原城。宋军在立国以来,秉承“先南后北”的战略。在进

  • 从先秦到宋朝,探寻儒者对政治秩序的追寻及其理论自觉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朝儒学特征,政治秩序的起源,汉朝和宋朝的儒学

    而其所言“相灭亦相生”,尤其值得注意:“相生”是指诸子之说“各引一端”,《庄子·天下》即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故而诸子之说,存在互异之外,实又存互补性,是为班氏所言“相生”之义;“相灭”则指诸家学说之间,皆有以攻

  • 一个二婚的歌女,凭什么让宋真宗与其幽会十余年,甚至立为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宋真宗为何要娶她当皇后,北宋二婚皇后,宋真宗所有老婆名字

    在诸位太后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她临朝称制11年,被后世称赞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虽然她当太后的经历已经足够传奇,但是她与宋真宗之间的故事,却更加精彩。本是二婚歌女,却被王子一眼看中其实刘娥的出身并不差,她的祖父是后汉的大将军,父亲是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不过因为父母早早就

  • 明朝党争因何而起,嘉靖年间一场严党之祸,导致明朝十年止步不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嘉靖年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明朝党争有多复杂,明朝内部的党锢之争

    可以说,明朝败于党争,而党争,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因为明代的国家政治机构是内阁,内阁里的四位大臣取代丞相之权来行使处理国家政务以及与皇帝的直接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而内阁里首位的官称叫做内阁首辅。他的权力可以说在朝野之中,臣相之位里是最大的。然而,无数读书子弟进入翰林入朝为官,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入阁,

  • 通过宋代乘轿活动的发展,看统治者对乘轿现象的治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北宋时期平民乘轿出行,皇帝乘轿图片,宋代巡游

    宋代的乘轿活动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为第一阶段。乘轿的方式主要是特赐乘轿,乘轿人员也限于部分皇室成员和一些年老有疾的高级官员。对民间的乘轿活动,宋廷有一定的惩罚举措。这一时期民间的乘轿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第二阶段是北宋中后期至北宋末年。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逐渐奢侈化,与宋初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