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瞻基对于明朝贡献颇大,可以位列明君之列。然而,朱瞻基即位时间短,没有统治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朱祁镇却在新的统治时期,酿下“土木堡之变”,使得大明差点灭国,连皇帝都被蒙古掳去,可以说得上是明代王朝当中的奇耻大辱之一。
所以,朱祁镇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他宠信阉宦王振,败坏朝纲,把朝廷政务搞得一团糟。他疏远贤臣,不听劝阻,亲率大军到土木堡与也先的部队决战,由于指挥不当致使国家精锐三大营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自己也遭生擒,硬是被蒙古人绑架边关数十年。
可以说,朱祁镇是一个很没用的皇帝,也经常被后世的皇帝甚至史学家门引为笑谈。然而,朱祁镇真的就是这么的一无是处吗,他之所以亲信宦官,酿成大祸,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咎由自取,头脑昏庸嘛?
我们先说说朱祁镇重用王振。王振是朱祁镇最宠信的太监,也是后来朝廷消极怠工,酿成“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王振得到宠信之后,不仅嚣张跋扈,代君行旨,拉帮结派,培植党羽,还向皇帝进献谗言,离间皇帝与忠诚大臣之间的关系。并且怂恿皇帝,贸然出战,由于指挥不当,把一场原本容易的胜仗硬是打成了惨败,最终让国家损兵折将,皇帝被擒,酿成大祸。
实际上,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朱祁镇的父辈们说起。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想办法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他打击相权,削去丞相职务,改为内阁制度,并且借助机会,铲除了朝中几乎所有的开国功勋大臣名将。不知不觉之中,他把所有的权力全部掌握住了,但同时,巨大的权力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所以朱元璋每每工作到深夜,每天政务缠身,但是他精力旺盛,忙到吐血却又乐此不疲。
到了朱棣的永乐时代,他也是一个权力至上的人,造反得来的江山不易,多少人眼馋,也有多少人心怀嫉妒,所以朱棣也用强力的手腕,将权力集中,所以朱棣能够一言九鼎,号令天下。但是,他没有他爹的工作效率,承受不了一个巨大的国家所有的政务。所以他把自己的权力一部分分给了内阁,也就是文官集团。就这样,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独占鳌头,再加上朱棣极端厌恶太监,所以宦官在永乐一朝都没有出现过什么厉害的人。
然而朱棣去世后,文官集团的权力得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再加上朱瞻基继承父亲遗志,发展生产,以仁治国,就更加依赖于文官和内阁,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有种能够制约君权的迹象了。这样,朱瞻基为了牵制相权,培养了宦官的势力。他故意提拔一些身边的亲信宦官,并且给予他们适当的权利和特权,就这样,一个用来制衡相权的宦官势力培育起来了。
所以,朱祁镇之所以亲信宦官王振,虽然与他性格懦弱,不查忠奸有关系,其实也是宦官权力发展的一个产物。朱祁镇和他的父辈们相比,行政能力大打折扣,而且也没有魄力去制衡那些朝堂上功勋赫赫,鞠躬尽粹的老臣,相反,经常处处受制约,受管束,被批评,被唠叨,所以,当一个又贴心,又处处逢迎,而且能够对抗大臣势力的王振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时候,朱祁镇完全的把自己的信任交给了这个宦官,最终酿成了大祸。
还有一点就是边关问题。在朱棣时期,朱棣为解决边患,多次出征蒙古,边关一有骚动迹象,立刻率兵攻打。然而,到了朱瞻基这一代,他认为父亲的做法太劳民伤财,于是开启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但对于边患方面,也避免用武力解决问题,所以处处妥协,使得少数民族以及蒙古残元势力得到发展,并且屡屡犯边,且皆无阻挡。就这样,使得也先这样一个蒙古巨患发展起来。
到了朱祁镇这一代,以强蒙犯境,朱祁镇没有任何军事作战的经验,且领导有误,终于导致了巨大的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