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自1353年加入红巾军后,徐达就成为朱元璋最信赖的武将。32年的东征西讨中,徐达立下了盖世功勋,成为军中第一大将。然而,向来推崇“狡兔死,走狗烹”的朱元璋有没有对徐达动过杀心呢?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如何?徐达又是因为什么暴亡的呢?
大将之才
徐达,安徽凤阳人。1353年,22岁的徐达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从此成为红巾军一员。在朱元璋麾下诸将中,徐达虽不如汤和加入的时间早,但他才能卓著,能文善武,极受朱元璋信赖。
朱元璋攻打和州时,郭子兴抓走了老对手孙德崖,而孙德崖的部下趁朱元璋不防,也将他捕获。当时,郭子兴并不愿意为了朱元璋而放走孙德崖。因此,徐达提出用自己替换朱元璋,保全了朱元璋的性命。
和常遇春一样,徐达也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在军中的定位却与常遇春不同,他并不像常遇春那样冲锋陷阵。他坐镇军中,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掌控大局。正如郑观应所说:
“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徐达,大将也。”
但只要朱元璋在时,徐达就会退居幕后。1355年6月,徐达跟随朱元璋拔掉采石,攻下太平,降服康茂才。然而,朱元璋坐镇后方,徐达就是前线的最高将领,在攻打芜湖、溧阳时,徐达指挥有方,连战连克。尤其是在拿下南方重镇应天的作战中,徐达功盖诸将,堪称第一。
可在朱元璋征讨婺州时,徐达就要返回应天,留守大本营。可见,在朱元璋的心中,徐达是与他一样的统帅。坐镇应天时,他可以毫不保留地将几十万大军交到徐达的手中;身临前线,他就将家人的性命托付在徐达手中,从未怀疑。
1359年,徐达、俞通海攻占陈友谅的池州,随后挥兵攻打安庆。当时,安庆守将是陈友谅麾下大将赵普胜,此人智勇双全,徐达两次攻占都以失败告终。然而,徐达能坐此高位,绝非一介莽夫,他巧施离间计,诱使陈友谅诛杀赵普胜,最终大获全胜。
仁慈的将军
徐达不仅有勇有谋,他还有一颗仁心。陈友谅围攻池州时,在九华山遭到徐达、常遇春的埋伏,损兵折将,三千人被俘虏。当时,常遇春力主将俘获的三千人全部坑杀,而徐达却不赞同。常遇春不听,执意坑杀,徐达只好连夜奔赴应天,请朱元璋做主。可惜,朱元璋虽赞同徐达的做法,但在命令下达前,常遇春已经坑杀大半降军。
对此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常遇春,千万不要乱杀俘虏。可见,常遇春虽与徐达同是朱元璋麾下最为重要的将领,但在理解、执行朱元璋的政策时,常遇春远远不如徐达。
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演生死大战。当时,徐达正在泸州作战。按照以往惯例,朱元璋与徐达从不在同一战场出现。可此战事关生死,意义重大,且朱元璋兵微将寡,与陈友谅的实力悬殊极大。因此,朱元璋特召徐达前来,会战陈友谅。
在战场上,徐达身先力诸将,奋勇杀敌,击溃陈友谅前部先锋,军威大振,为朱元璋树立了赢得战争的信念。
与陈友谅交战数日后,徐达就返回应天,坐镇后方,防备张士诚。原本蠢蠢欲动的张士诚收到徐达归来的消息后,放弃了两路夹攻朱元璋的想法,龟缩城中,任由朱元璋消灭陈友谅。
陈友谅兵败身亡后,元末乱局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下。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之流虽然兵强马壮,却再难撼动朱元璋的地位。因此,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而徐达晋位左相国。
自此以后,朱元璋鲜少身临前线,大小战事,皆由徐达指挥。在扫清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中,徐达自江陵一路横扫,攻占潭州、衡州等地,直达宝庆,功勋卓著。而在朱元璋针对张士诚的作战中,徐达力排众议,摒弃左相国李善长“徐图缓之”的想法,大军急进,仅用数月,就攻占湖州、杭州等地,诱降大将李伯升,逼死了张士诚。
张士诚坐镇浙东多年,国富民强,而朱元璋麾下大多草莽出身,喜好劫掠,因此攻进平江后大多磨刀霍霍,准备大抢一场。然而,徐达却下达严令:抢民财、毁民居、擅离营者死,挽救了平江百姓的性命。
1367年,徐达、常遇春领兵北伐。在决定统帅排序时,朱元璋曾下诏,说道:
“徐达足智多谋,治军严整,是不可多得的帅才。而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没有人能胜过副将常遇春。”
可见,在朱元璋心中,徐达是不可替代的统帅人选。在北伐中,徐达至睢宁分兵北上山东、河南,于陈桥降服左君弼,虎牢关击溃元将托音的5万大军,随后西进陕西、甘肃,直达青海,大小数十战,攻无不克。
应天病亡
1368年7月27日,回师大都的徐达攻占通州,将元顺帝围困在开平。当时,常遇春立功心切,力主强攻,俘获元顺帝。可徐达却故意放开一个口子,将元顺帝放走。对此常遇春极为不解,徐达说道:
“元顺帝虽是夷狄,却久居帝位,今日若将他俘虏,主上是杀还是封官供养?杀他毁坏主上名声,给他封地供他颐养天年又怎能让主上心甘?不如放了好!”
常遇春病逝后,徐达多次领兵北伐,先后击溃李思奇、王保保、江文青等元末名将,彻底收复甘陕,平定北方。在班师回朝后,朱元璋亲自在龙江迎接,改封徐达为魏国公,授右丞相,赐免死铁券。
此后多年,徐达大多时间都是在北平度过。他虽是朝中丞相,却几乎不过问政事,专心负责军事。徐达的功劳远超诸将,他却越发谨慎,在廖永忠、胡惟庸胡作非为时,徐达总是低调行事,从不妄言。
有一次,胡大海之子胡德济领兵面对王保保的敢死队时,竟擅自逃跑,致使军中大乱,损失惨重。按照军中规定,胡德济之举与逃兵无异,即使将他斩杀,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徐达深知,朱元璋与胡大海感情深厚,胡大海死后,朱元璋甚至追封他为越国公。因此,徐达并未贸然处死胡德济,反而将他送往应天,留给朱元璋处置。
徐达效仿卫青不杀苏建的举动赢得了朱元璋的赞赏。在朱元璋心中,徐达随时统兵大将,有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在涉及到朱元璋的宠臣时,他只能当一个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一旦徐达越权,必定会招致朱元璋的强烈报复。侍奉汉武帝、朱元璋这样权力欲望极高的君主时,做将军的必须低调内敛、隐忍大度。
而在胡惟庸把持朝政,四处结党营私,拉拢朝臣时,徐达始终与他保持着距离,甚至引来杀身之祸。而在徐达不与胡惟庸结交,遭到胡惟庸谋害时,也不做声张,只是常常告诉朱元璋,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的职位。这就是徐达的聪明之处,即不让朱元璋猜忌他与恩宠中的胡惟庸明争暗斗,又不让朱元璋怀疑他与胡惟庸结为同党。纵然朱元璋不处置胡惟庸,凭借没有揭发胡惟庸的暗害之举,也能够保全性命。
1382年,朱元璋表彰徐达的功绩,特将“吴王府”赏赐给他。若是换做蓝玉,必定欣然接纳,引来朱元璋的猜忌。可徐达却连连拒绝,甚至连朱元璋特意为他建造的“大功坊”,也没有住过。
两年后,驻守北平的徐达身患背疽,朱元璋听说后,立即派遣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手持他的亲笔信前去慰问,并将他接到南京治疗。然而,回到南京不久,54岁的徐达屡受病痛折磨,在人生最后时刻,他仍忘不了永远的敌人蒙元,他席地而坐,望着北方,狂笑数声后,随即身亡。徐达死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追封徐达为“中山王”,特赐三代王爵。
在说到徐达时,朱元璋常常泪如雨下:“受命而出,凯旋而回。徐达不贪财好色,不居功自傲,如此美德只有他一人,因此他才能善终啊。”而徐达的死,也让朱元璋永远失去了“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