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穿越到秦国当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国的灭亡?

如果穿越到秦国当了秦始皇,你能否阻止秦国的灭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347 更新时间:2023/12/21 8:57:57

有同学回答,当然能,办法也很简单,大搜天下,抓住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不问三七二十一,推出去就给咔嚓了,于是,世界终于清净了。

[var1]

事情就能这么简单,然而,秦国灭亡能全怪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这些个英雄吗?说白了他们不过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秦国灭亡有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倘若这个原因不彻底消除,怕是杀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一世,就会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的二世出来,大不了不叫这个名字罢了。

说到这里,问题的关键就改成了,秦国为什么是二世而亡的,关于这个问题,后人总结出了许多原因,大致是:

一:道德因素。

即西汉贾谊说的“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简单点讲,秦以法家治国,缺少了儒家的弹性,弓弦绷得太紧,时间一长,自然就断了。

二:智能缺陷。

秦始皇太霸道,秦二世胡亥又特别糊涂,这时候再出一个一门心思祸害国家的赵高,好像是想部灭亡也难;

[var1]

三:农民起义推翻。

这种说法,在一段时间非常盛行,但现在看来,是站不住脚的,虽然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带头发难,他们可以勉强归类为农民,可后来呢,大家都知道的,起义最终被六国贵族以及一些原六国遗留下来的职业将领控制。如果 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单纯的将大秦帝国的灭亡,归之为被农民起义推翻,人为的 加上阶级属性,就有点牵强了;

四:摒弃传统。

主要归结为没有实施分封制,郡县推行力度太猛,郡与郡之间,郡与县之间,以及地方与中央之间,衔接还有问题,导致某地发生叛乱,中央就有些管控不及,而假如实施分封制的话,各王国有自主权力,一旦发生叛乱的苗头,他们就可以自主的及时处理,从而也不至于酿成以后的 星火燎原之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离谱的说法,主要盛行于欧美学界,认为秦始皇依据法家学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所以才导致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

林林总总,各有道理,但归根结底下来,个人认为,还是日本学者说的比较靠谱,即:秦突然从诸侯国发展成帝国时,他所承担的任务太多,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因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var1]

简而言之,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太大,导致没用多长时间,秦国便彻底崩盘了,那么,秦突然由诸侯国变成帝国之后,他都承担了 那些任务呢?

我们看看秦统一天下之后,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表,就知道了

前221年,一统六国,称皇帝,建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徙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

前220年,大规模修建通往东方各国的驰道,全长6800余公里;前219年,征岭南,修灵渠;

前216年,土地改革,使黔首自实其田;前215年,拆除关东六国修建的城郭及堤防;

前215年,北击匈奴;前213年,修长城;前212年修直道;前210年统一货币

等等,也就是说,自一统天下到秦始皇死,他就没闲着,一项一项的改革,一项一项的工程,一项一项的战争,一个接一个的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按照六国人口累计下来,全国人口在两千万左右,古时计算劳务输出,正常情况下是按照10:1的比例算,这种情况下,秦国只能有200余万精壮劳力从事这些工作,已经是满打满算,当然,紧急关头能达到5:1,这便是竭泽而渔,为历代君王所忌讳,可即便按这个比例算,秦国也只能有400余万劳力,就这些人,又要打仗,又要服劳役,从事如此之多的工作,秦国老百姓是怎么疲惫不堪,已经不用多说了。

造成的结果是,“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什么意思?

[var1]

泰半,一多半,一多半是多少?依据《汉书》推断,秦始皇时期,还依据商鞅古制,收什一之税,算赋和口赋加起来,占百姓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劳役兵役呢,最严重也就占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可胡亥,收税占到了三分之二,劳役呢,何谓闾左?

秦制,二十五户为一闾,富者居于闾右,贫者居于闾左,而闾左的贫者,多是些生活极端困苦的贫雇农,征发劳役,一般是不会征发到闾左,可秦始皇,就不管这些了,连闾左之人也征发劳役,已经足以说明,大秦已经折腾的差不多,其后出了个二世祖胡亥,比秦始皇还能折腾,这个时候,秦国不灭亡,还有别的天理吗。

由此可知,秦国灭亡,只要原因就在于滥用民力,知道了这个主要原因,那么,如何避免还会成问题吗?

一统天下之后,首先与民休息,努力发展生产,对各种大事,有个合理的时间规划,不要那么操之过急,如此一来,经济稳步恢复 ,各项改革也稳步进行,大秦自然就能长治久安了,建立西汉的刘邦不就是这么干的吗。所以此后,取天下许疾,治天下当缓就成了后世帝王公认的法则了。

参考文献:《史记》、《剑桥秦汉史》、《始皇帝的遗产》等

更多文章

  • 战国的首位霸主,为何是强敌环伺的魏国,而不是疆域辽阔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国时期楚国魏国哪个厉害,战国历史上的魏国,战国时期魏国有多厉害

    [var1]历史上战国的首位霸主,不是别的诸侯国,正是当时脱胎于晋国的魏国。魏国的霸业在战国时期,维持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经历了魏国三代君主。魏国的霸业,可以说是一段堪称佳话的传奇。“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对于魏国百年霸业的评价更是不为过。在魏国霸业持续的时间里,列国在不同程度上

  • 长平之战后,秦国也损失惨重,其他五国为何不趁火打劫?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长平之战秦国的损失,长平之战秦国是惨胜吗,长平之战秦国输了会怎么样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对于赵国来说,正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精锐士兵,从而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根本,并且这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var1]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长平之战中,获胜一方的秦国也是损失惨重,俗语有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冷兵

  • 诸葛亮南征南蛮时,魏国是否有兴兵来犯蜀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平定南蛮后攻打魏国几次,诸葛亮征讨过魏国吗,诸葛亮北伐是进攻魏国吗

    [var1]在此期间,魏吴两国并非没动作.先来看吴国方面,吴蜀此时双方大玩谋略战,由于蜀国于夷陵战后国力衰退,但是此时吴国大都督陆逊深知蜀国暂时没有威胁性,反倒是魏国才需要提防,所以并未进一步攻打蜀汉.吴蜀两国反倒是在刘备死后谋和.但是,雍闿的叛乱,吴国就给了他一个口惠的永昌太守名分.但是吴国一直没

  • “奋六世之余烈”,大秦王朝除了秦始皇之外,哪个秦王最有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奋六世之余烈哪六世,秦国哪位皇帝最优秀,秦国最霸气的4代君王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始皇是“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也是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也不全是自己的功劳,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结果。[var1]从秦孝公开始,秦朝出现了好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式由于这些出色的君主,秦国才一步步发展壮大。秦国从建

  • 秦灭六国,建立了首个大一统王朝,为何不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始皇如何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var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秦朝可以看作是华夏文明的另一种正统起源,正是因为有它的存在,华夏文明才会成为一个整体的文明,才不会四分五裂。要知道,如果没有秦的统一,那么,当时的战国七雄可能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最终走向不同的意识形态,就如同现在的西欧一样,大家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同体,只是一种联合,但是

  • 长平之战时秦军战损25万,为何赵军只损失了5万,却选择了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长平之战赵军全军覆没,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能围住赵军,长平之战赵军有没有可能突围

    因为写少了吧,显得长平之战不够牛掰,写多了吧,又怕人家看出来是估出来的。因此在太史公笔下,秦军投入了60万大军,而赵军投入了45万大军。问题是,后来太史公兜不住了。毕竟这玩意儿是估算出来的,没有具体根据,所以就造成了前后矛盾的情况。尤其是在秦军战损25万人之多的情况下,赵军才损失了5万大军。最后白起

  • 秦始皇为什么命令秦军在秦国危亡时不允许秦军回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始皇为什么禁止秦军回防,秦始皇死后为啥秦军不堪一击,秦始皇与秦军的关系

    这个故事的出处大概就是《大秦帝国》小说,作者出于对秦始皇的美化,才杜撰了这么一个情节。秦始皇建立的是皇权专制国家,也就是私天下。国家就是秦始皇一家的,秦始皇还梦想自己的基业能够千秋万代。他对反叛自己的势力从来都毫不留情,为的就是巩固大秦帝国的统治基础。秦国都快要灭亡了,秦始皇还要那个岭南做什么?中原

  • 75岁的秦昭襄王,打得六国俯首称臣,如果他多活几年能否一统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昭襄王的十大名将,秦昭襄王有实力一统天下吗,历史对秦昭襄王的评价

    可是白起被秦昭襄王灭了,如果说秦昭襄王是一把枪的话,那么白起就是一颗致命的子弹。现在子弹退了膛,你让没子弹的枪怎么去征服天下呢?同样秦始皇其实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王翦和王贲父子,秦始皇也未必能够一统天下。打赵国未必是李牧的对手,打楚国用李信,更是一败涂地。个人的力量,的确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这在封建时

  • 历时10年完工的郑国渠,为秦国带来了多大的收益?粮食产量翻6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秦朝郑国渠,秦朝郑国渠从哪到哪,秦国的郑国渠何年开始修建

    为了保住韩国,韩桓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河渠,这条河渠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时间,外加数十万人的努力才能修建而成。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var1]一、郑国渠花费了秦国10年时间。秦

  • 为何孔子母亲到死都不告诉他亲生父亲是谁?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孔子与母亲的关系,孔子父亲和母亲相差多大,孔子和父亲关系好不好

    孔子出生时,他的家庭状况已经陷入了低谷。据汉代司马家所著《史记》中记载,他的父亲是鲁国的一个武士,在他年纪已经很大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在附近的一座小山上面祈福,并且采用“野合”的方式进行了夫妻之实。也就有了后来的孔子。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备受争议。因为他的含义有很多种。[var1]有些人说,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