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我们从他所作的《唐代宗论》中看得很清楚。嘉庆帝在亲政前所作的《唐代宗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代宗虽为太子,亦如燕巢于幕,其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帝即位,若苟正辅国之罪,肆诛市曹,一武夫力耳!乃舍此不为,以天子之尊,行盗贼之计,可愧甚矣!”
嘉庆帝在文章中所说的是唐代这样一段历史。安史之乱后,李辅国因拥立之功,益为肃宗所亲近,被任为判元帅行军司马事,地位仅次于著名的忠贞才智之士李泌。李辅国“外谨密而内贼深”,在唐军进入西京,唐肃宗返京后,专擅用事。宝应元年(762年),肃宗朝宫廷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唐肃宗皇后张良娣欲谋杀李辅国和另一宦官程元振。事机泄露,李辅国先下手杀张皇后等,随即拥太子李豫(即李俶)称帝,即为唐代宗,唐肃宗惊恐而死。
代宗即位后,李辅国被尊为尚父,进司空,封博陆郡王,位极人臣。李辅国恃功跋扈不臣,代宗忍无可忍,遂派遣一侠客深夜潜往李辅国宅邸,将李辅国刺死。
嘉庆帝在《唐代宗论》中,对唐代宗清除李辅国深表赞同,只是对唐代宗“遣侠夜刺”的做法深为反感。嘉庆帝认为,唐代宗身为一国之君,本可以行天子之权,光明正大地宣布李辅国的罪状,然后堂而皇之地将他肆诛市曹。诛杀一个李辅国,“一武夫之力耳”!
李豫
明明是这样轻而易举的事,而代宗却舍此而不为,以堂堂天子之尊,竟行盗贼之计,偷偷摸摸地干掉了李辅国,“可愧甚矣”!嘉庆帝的这篇文章,一方面说明了他清除和珅的决心,同时也说明其“睿谋久定于中”。嘉庆帝心中不仅早有诛灭和珅的打算,而且就连清除和珅的具体办法也已酝酿成熟。嘉庆帝在当时需要的只是时机,一个苦苦等待,梦寐以求的机会!
清除和珅的步骤
机会终于来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龙驭上宾,嘉庆帝即刻由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成为真正的皇帝。他不再作须臾的等待。一旦大权在握,嘉庆帝立即对和珅及其党羽采取行动。嘉庆帝对和珅兴师问罪,在乾隆帝死后的第二天就开始了。
1、从乾隆帝遗诏下手
据《李朝实录》载:三月三十日戊子,书状官徐有闻进闻见别单,其中有云:“正月初四日,既褫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等衔,仍命与福长安昼夜守值殡殿,不得任自出入。”显然,嘉庆帝是用守值殡殿的差使把和珅及其党羽福长安软禁起来。
在乾隆帝驾崩后第二天嘉庆帝颁发上谕。上谕表面上是对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中大小领兵官员的谴责,实际传达的信息远不止于此。
首先,以上谕代替太上皇遗诏,表明了嘉庆帝对出自和珅等人之手的遗诏中报喜不报忧内容的强烈不满。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帝驾崩时,有没有遗诏?在官书《清实录》、《东华录》中均无记载,而在《李朝实录》中却有记载,说明当时曾有遗诏颁发给了属国。另外,在乾隆帝去世之日嘉庆帝颁发的一道上谕中,亦两次提及“皇考遗诏”。
由此可见,太上皇遗诏是存在的。那么,官书上为什么不加记载呢?嘉庆帝甚至在第二天颁发的上谕中,特别说明,太上皇“追至弥留”,嗣皇帝并未“别奉遗训”,表明“皇考遗诏”并非是太上皇亲笔、亲口的“遗训”。“皇考遗诏”确实不过是按惯例出自顾命大臣之手的官样文章。如果这样的官样文章,能得到嘉庆帝认可,官书当记载无疑。然而,遗诏中关于白莲教起义的内容,与现实完全背道而驰,引发了嘉庆帝强烈不满。
遗诏中关于镇压白莲教起义“功在即”的预言,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是一个完全无视现实的美妙谎言。事实是,白莲教起义当时正以烈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席卷数省。清廷劳师糜饷,损兵折将,葳事之日正遥遥无期。在嘉庆帝看来,和珅等人捏造吉祥之语入遗诏的伎俩,无补于挽救危急局势,对于剿办白莲教有害而无益。嘉庆帝因而没有对内公布遗诏,后来也没有将其收入《实录》,而以一道在镇压白莲教一事上与遗诏大唱反调的上谕代替了它。
其次、通过谴责“各路带兵大小官员”,表明了对乾隆末年“圣寿日高,诸事多从宽厚”的否定态度,发泄了对和珅等人“自以皇考年高,惟将吉祥之语入告”的不满。
第三、上谕以“勿谓幼主可欺也”结束,寓含深意。36岁的嘉庆帝自称“幼主”,其激愤之情溢于言表!既是对太上皇晚年简任和珅之辈凌驾其上表示不满,亦是对和珅之辈的严重警告,任何以太上皇旧臣相凌相欺的伎俩,都是不会得逞的。
爱新觉罗·颙琰
嘉庆帝亲政后的这道上谕,是其决心革除乾隆弊政,开始新朝新政的宣言。嘉庆新政首选的目标就是诛除和珅势力。
2、鼓动大臣揭发和珅
正月初五日,嘉庆帝颁发求言之诏。诏求直言,是嘉庆帝亲政后,革新朝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嘉庆帝在软禁和珅后所下求言诏,同时也是一纸动员令。号令王公大臣、九卿科道,参劾和珅试图通过纠劾,获得惩治和珅的充足理由,并获得和珅更多的罪证。
同时,以科道纠劾为由,革大学士和珅、户部尚书福长安职,下狱治罪。嘉庆帝当时指称的“科道纠劾”。系指吏科给事中王念孙、御史广兴,在其诏求直言号令下,“援据经义”对和珅的纠劾。但他们的奏疏,并没有载于官方史书,故具体内容不得而详。
其实,对嘉庆帝来说,科道纠劾的内容无关紧要,只要有人参劾,他就可以籍此为开端,对和珅及其党羽发动一连串攻势了。
3、抄家与人事部署
对和珅、福长安的行动,由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前往宣旨,武备院卿、护军统领阿兰保监行。永璇、永瑆及额驸拉旺多尔济、亲王绵恩、大学士刘墉、董诰、兵部尚书庆桂等负责对和珅、福长安家产的查抄。同时,令诸王大臣会同三法司鞠审。为了稳定政局,嘉庆帝又及时作出一系列人事上的部署。
命成亲王永瑆、大学士署刑部尚书董诰、兵部尚书庆桂在军机处行走;命仪亲王永璇总理吏部,成亲王永瑆总理户部兼三库,调兵部尚书庆桂为刑部尚书,以工部右侍郎盛住兼署工部尚书,睿亲王淳颖管理理藩院,定亲王绵恩管理步军统领,调户部左侍郎傅森为刑部侍郎,以户部右侍郎那彦成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兵部左侍郎布彦达费、上驷院卿永来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以刑部尚书庆桂为御前大臣,仪亲王永璇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贝勒绵懿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兼镶白旗满洲都统,成亲王永理为镶黄旗满洲都统,礼部尚书德明为镶蓝旗满洲都统,定亲王绵恩为正白旗满洲都统,武备院卿阿兰保为正红旗护军统领,乾清门行走喀喇沁公丹巴多尔济为镶红旗护军统领,兵部左侍领布彦达赉管理銮仪卫事。
4、定罪
正月十一日,嘉庆帝就和珅被革职拿问一事,公告中外。上谕中,嘉庆帝首先为在先帝大丧之日,即将先帝简用重臣褫职下狱的行为作了一番解释,来维护自己传统道德所要求的“仁孝”之名。
嘉庆帝将正月初八日下令将和珅革职下狱治罪时,罗列和珅罪状,公布于众。主要包括和珅飞扬跋扈,目无君上,贻误军国重务,贪默营私,僭侈逾制等罪行。嘉庆帝在上谕中指出,和珅的这些罪状,都已经过王大臣等公同鞠讯,和珅俱供认不讳。
钮祜禄·和珅
嘉庆帝在公布和珅的罪状时,不忘为乾隆帝开脱,把乾隆帝长期宠信和珅的责任推给了下面,是因为廷臣因畏惧和珅,竟无一人奏及的缘故。在和珅罪行已昭示天下后,嘉庆帝在上谕中要求各直省督抚,“将指出和珅各款,应如何议罪,并此外有何款迹,各行据实迅速复奏”。
其后,各省督抚复奏嘉庆帝。直隶总督胡季堂奏称:“和珅丧尽天良,非复人类。种种悖逆不臣,蠹国病民,几同川楚贼匪。贪默放荡,真一无耻小人。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请依大逆律凌迟处死。”
胡季堂还报告说,查出和珅蓟州坟莹僭妄违制,及附近州县,置有当铺资财。胡季堂对和珅的大加挞伐,其实有许多言过其实和不伦不类之处,但其慷慨激昂之态深合嘉庆帝之意,故而在上谕中加以引用发布。
正月十五日,嘉庆帝根据各省督抚、科道的纠劾及对和珅家产的抄没清查,再次公布和珅罪状。其罪状达20款之多。嘉庆帝在宣布和珅罪状的同时,将胡季堂参劾和珅的原折,发交在京文武三品以上官员,并翰詹科道阅看,“即著悉心妥议具奏”。有自抒所见者,不妨“另折封陈”;如意见相同,可“连衔具奏”。
嘉庆帝所公布的和珅20大罪状,其中大多和珅供认不讳。
5、处死
亲政后的嘉庆帝,面临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的迅猛发展,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爱新觉罗·颙琰
于是,嘉庆帝明智地决定迅速了结和珅案。因此,嘉庆帝在公布和珅罪状的同时,要求有关官员就如何处置和珅发表意见。内阁大学士、九卿文武大员、翰詹科道等的处分意见很快呈报上来,“请将和珅照大逆律凌迟处死”。有关官员依据嘉庆帝公布的和珅罪状,拟定了最严重的罪名“大逆”,建议实行最严重的处置办法。
然而,嘉庆帝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的意见来办。其时,“皇妹和孝固伦公主屡屡恳请全其肢体,大臣董诰、刘墉也以其曾任先朝大臣,请从次律”。嘉庆帝决定对其从宽处理。正月十八日嘉庆帝宣布了处分决定,赐和珅自尽。
在谕旨公布之日,嘉庆帝即派大臣至和珅囚禁处,宣读谕旨,赐白练一条,令其自尽。
和珅随后即悬梁自尽。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和珅终于不得不用自己的手为50年的生命历程画上了休止符。
处置和珅余党
1、处置和珅亲族
在处死和珅的同时,嘉庆帝对和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进行了相应的处置。
和珅的弟弟和琳,自笔帖式累迁至湖广道御史,因纠劾两广总督福康安利用运粮船带运木材而得乾隆帝赏识,不断被提拔重用。自吏部给事中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不久又授兵部侍郎,正蓝旗汉军副都统,后来又被擢升为工部尚书。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授云骑尉世职。第二年授四川总督。此后,和琳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边疆少数民族起义,被封为一等宣勇公·爵。和琳后来死于军中,乾隆帝对其大加恤典,晋赠一等宣勇公,谥忠壮,命配享太庙,祀昭忠、贤良等祠,准其家建专祠。
钮祜禄·和琳
和琳和和珅一样,因获乾隆帝殊遇而飞黄腾达。嘉庆帝将和琳功迹一笔勾销,认为和琳本无功绩,只因参奏福康安木植一案以屡邀擢用。而这个案件并非和琳秉公劾参,实系听受和珅指使,为倾陷福康安之计。如今将和珅家产籍没,查出其家所盖楠木房屋妄逾制,这与福康安托带木植之咎哪个大呢?
且和琳在与福康安一同用兵湖南时,只因和琳从中掣肘,致使福康安不能将事办竣。嘉庆帝确认和琳有罪无功,断然将和琳公爵革去,撤出太庙,并将其家所立专祠一并拆毁。
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因娶了乾隆帝最为钟爱的女儿和孝公主为妻,嘉庆帝不得不对他“曲加体恤”。嘉庆帝在革去了和珅因拿获白莲教起义首领王三槐后所得的公爵衔后,加恩留下了其他爵衔,令丰绅殷德承袭。但规定,丰绅殷德只准“在家闲住,不许出外滋事”。
但丰绅殷德的伯爵头衔没能保留多久。一个多月后,绵恩等官员在继续清查和珅家产时,发现和珅拥有正珠朝珠一褂。当它被送到嘉庆帝眼前时,嘉庆帝殊为骇异。因为正珠朝珠为皇帝用珍物,是臣下不应收藏之物。
嘉庆帝由此断定和珅“竟有谋为不轨之意”。宣称这件事如果败露于正月十八日赐令和珅自尽前,对和珅的处置即便不照叛逆凌迟处死,亦当予以大辟。一个月前,已赐令自尽,让其“幸逃显戮”,姑且免其碟尸。其子丰绅殷德,“若知有此物不行举发,即当照大逆缘坐律办理”。后经绵恩再四讯问,丰绅殷德实不知情。嘉庆帝虽加恩免其追问,但认为其不应世袭伯爵,令“革去伯爵,停其世袭,赏给散秩大臣衔,当差行走”。
这样,嘉庆帝在乾隆帝驾崩后十余天时间里,即将狂傲不可一世的和珅送归地府。与此同时,曾仗势作威作福的和珅亲信、党羽也相继被囚被黜。和珅势力顷刻间土崩瓦解。
2、处置和珅党羽
与和珅同时被软禁和被逮下狱的是和珅同党福长安。
富察.福长安
福长安,满洲镶黄旗人,为亲贵名臣之后,其姑母为乾隆帝孝贤皇后富察氏。其父傅恒在乾隆朝历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封太子太保。在乾隆朝征伐大小金川战役中建有殊功,被乾隆帝称为“社稷臣”。其兄福隆安、福康安皆为乾隆朝重臣。
有的还娶公主为妻成为额驸。福长安也备受乾隆帝青睐,自蓝翎侍卫累迁至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领内务府。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又命其在军机处学习行走。嘉庆三年(1798年),又被封为侯爵。福长安在与和珅长期共事中,与和珅意气相投,联成一党,在朝廷里排斥异己,贪赃营私。
因此嘉庆帝在亲政后着手诛除和珅的同时,也对福长安采取了软禁和职下狱的措施。但是福长安所抄资产究不及和珅十分之一二。和珅现已从宽赐令自尽”,福长安自然就不能即行正法,嘉庆帝决定“福长安亦著从宽改为应斩监候,秋后处决”。福长安虽然逃脱了“斩立决”的厄运,一个足以令他丧魂失魄的场面正等待着他。
因为嘉庆帝“著监提福长安前往和珅监所跪视和珅自尽后,再押回本狱监禁”。福长安之子锡麟,原来承袭其伯父福灵安云骑尉世职。嘉庆帝在严惩福长安时,虽仍令其袭爵,但斥退其侍卫,不准在乾清门行走。正月十八日,在处分和珅、福长安的上谕中,和珅的一些党羽亦列名其中。根据各自的罪行及当时的实际状况,嘉庆帝宣布对他们进行处分。
吴省钦
吴省钦、吴省兰兄弟,皆系和珅引用之人。他们都曾当过和珅的师傅,后来只因为他们在考进士时,和珅是读卷官,二人竟恬不知耻地反过来认和珅为师傅,死心塌地为和珅效劳。吴省钦为了取媚于和珅,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同乡和朋友。
吴省兰系和珅引用之人,在查处和珅案过程中,虽无人列款参劾,“但未便列卿贰”,被降为编修,令撤回学政,不必在南书房行走。
侍郎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二人俱系和珅引用之人,嘉庆帝令李光云以原品休致,将李潢降为编修。
和珅在乾隆中晚期,柄政长达20余年,所管衙门几乎涉及清政府的所有部门,在政府各部门及地方大员中,由其保举升擢者甚众。在和珅当政时,奔走和珅门下,逢迎行贿输诚者更不计其数。嘉庆帝诛灭和珅后,那些因见过和珅而感到无上光荣,以与和珅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而沾沾自喜的人,这时不免惴惴不安起来。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坐卧不宁地等待厄运的来临。
为了稳定政局,妥善地了结和珅一案。嘉庆帝在处决和珅的第二天,郑重宣布:和珅一案“业经办结”,除重治和珅之外,“不肯别有株连,惟在敬戒将来,不复追究既往”。
对于那些与和珅有关连、瓜葛又不思悔改的官员,嘉庆帝自然也对他们提出严厉警告:“经此一番训饬之后,尚不知改悔,勉立修名,则是自甘暴弃,不齿士类,必当严加惩治,毋谓教诫之不豫也。”此谕一下,平日趋附和珅者,始无疑惧之心,人心乃大安。
综观嘉庆帝对和珅案的处理,除了在对和珅余党的处置过于宽容而外,其余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很多的。论其手段不乏果断论其处理过程,也颇具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