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历史上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定的交集,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插曲吧。具体是什么方面的交集呢?我们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喜欢吟诗作对,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不论是文人还是贵族都能随口吟上几句诗词。
“唐诗宋词”这四个字很好理解,唐朝的诗宋朝的词,足以说明唐宋年间非常流行诗词。为何唐朝对于诗词如此热爱呢?唐朝是隋朝之后的朝代,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李渊乃是隋朝的官员。
李世民继位之后百业待兴,军事文化经济都需要建设。既然要搞建设就需要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有才华的人。
科举制度也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现代考公务员,这对平民百姓来说等于拥有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没有门阀士族的约束后,唐朝的百姓兴起一波读书的热潮。
唐朝年间百姓都希望通过科举一鸣惊人考取功名,达到光宗耀祖脱离贫苦生活。唐朝在这样文化背景之下诞生了许多诗人,例如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等,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诗人,唐宋八大家这些著名诗人都流芳百世。那唐朝盛行古诗词和宋太祖赵匡胤有何联系呢?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军阀家族,从小就参军了对于诗词方面造诣不高。赵匡胤在后周对南唐以及契丹战役中立下战功,也当上了后周的禁军首领。
有一次赵匡胤打了胜仗,有人告发赵匡胤中饱私囊,后周世宗柴荣知道赶往赵匡胤府中一探事情真伪。柴荣赶到赵匡胤府中刚好遇到正在卸货的赵匡胤,柴荣就以为赵匡胤在马车搬下来金银财宝想抓个正着。
柴荣前去打开木箱后,里面堆满都是书籍。此时赵匡胤反应过来了,马上叩拜柴荣说:卑职文墨不好还能得到皇上的宠爱,于是想多读圣贤书,希望日后可以为皇上效劳。柴荣给赵匡胤的感动到眼泪鼻涕往下来,从此对于赵匡胤更加重用和信任。
读完这些书籍后,赵匡胤怎么说也算的上半个儒将了。后来赵匡胤坐上皇帝后对于诗词十分热爱。在中秋月圆之夜,与文武百官共同赏月。赵匡胤看着眼前的良辰美景,顿时灵感就有了娓娓道来一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文武百官按奈不住马屁,马上各种夸赞各种赞美,一顿吹捧后赵匡胤的灵感没了,憋不出下半句了。聪明的文官看到赵匡胤的难处,赶紧出来说皇上前两句已经空前绝后了不需要下两句了,给赵匡胤保住了面子
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也是粗人发家致富的,文化造诣方面不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知道赵匡胤这个事情后非常感兴趣,于是派人找出赵匡胤当初残诗。朱元璋一看到两句琢磨一段时间后,为赵匡胤补下两句凑成完整的诗词,下两句是: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两个朝代开国皇帝也算在文化上面有一定的交集,可是他们作为一国之君,文武百官对于他们的诗词定然不敢乱下评价。对于两人的文化造诣,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不过小编对于诗词不熟悉,所以不好做评价,但两朝开国皇帝这样的故事也算一段佳话。
总结:两位的皇帝杰作,文人的评价看法不一。不过我们都可以确定他们都是开国皇帝,他们做出的诗词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没人敢质疑的。在错位的时间和空间上对上的诗词,无疑也是历史一桩趣事。我们大可不必纠结谁人的文化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