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随口作出半首诗,无人敢续,多年后竟被朱元璋对出后两句

赵匡胤随口作出半首诗,无人敢续,多年后竟被朱元璋对出后两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147 更新时间:2024/3/3 15:39:09

不过在历史上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定的交集,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插曲吧。具体是什么方面的交集呢?我们来看看。

我们都知道古人非常喜欢吟诗作对,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不论是文人还是贵族都能随口吟上几句诗词。

“唐诗宋词”这四个字很好理解,唐朝的诗宋朝的词,足以说明唐宋年间非常流行诗词。为何唐朝对于诗词如此热爱呢?唐朝是隋朝之后的朝代,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天下,李渊乃是隋朝的官员。

李世民继位之后百业待兴,军事文化经济都需要建设。既然要搞建设就需要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度为朝廷选拔有才华的人。

科举制度也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现代考公务员,这对平民百姓来说等于拥有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没有门阀士族的约束后,唐朝的百姓兴起一波读书的热潮。

唐朝年间百姓都希望通过科举一鸣惊人考取功名,达到光宗耀祖脱离贫苦生活。唐朝在这样文化背景之下诞生了许多诗人,例如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等,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诗人,唐宋八大家这些著名诗人都流芳百世。那唐朝盛行古诗词和宋太祖赵匡胤有何联系呢?

宋太祖赵匡胤出生在军阀家族,从小就参军了对于诗词方面造诣不高。赵匡胤在后周对南唐以及契丹战役中立下战功,也当上了后周的禁军首领。

有一次赵匡胤打了胜仗,有人告发赵匡胤中饱私囊,后周世宗柴荣知道赶往赵匡胤府中一探事情真伪。柴荣赶到赵匡胤府中刚好遇到正在卸货的赵匡胤,柴荣就以为赵匡胤在马车搬下来金银财宝想抓个正着。

柴荣前去打开木箱后,里面堆满都是书籍。此时赵匡胤反应过来了,马上叩拜柴荣说:卑职文墨不好还能得到皇上的宠爱,于是想多读圣贤书,希望日后可以为皇上效劳。柴荣给赵匡胤的感动到眼泪鼻涕往下来,从此对于赵匡胤更加重用和信任。

读完这些书籍后,赵匡胤怎么说也算的上半个儒将了。后来赵匡胤坐上皇帝后对于诗词十分热爱。在中秋月圆之夜,与文武百官共同赏月。赵匡胤看着眼前的良辰美景,顿时灵感就有了娓娓道来一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文武百官按奈不住马屁,马上各种夸赞各种赞美,一顿吹捧后赵匡胤的灵感没了,憋不出下半句了。聪明的文官看到赵匡胤的难处,赶紧出来说皇上前两句已经空前绝后了不需要下两句了,给赵匡胤保住了面子

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呢?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也是粗人发家致富的,文化造诣方面不高。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知道赵匡胤这个事情后非常感兴趣,于是派人找出赵匡胤当初残诗。朱元璋一看到两句琢磨一段时间后,为赵匡胤补下两句凑成完整的诗词,下两句是: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两个朝代开国皇帝也算在文化上面有一定的交集,可是他们作为一国之君,文武百官对于他们的诗词定然不敢乱下评价。对于两人的文化造诣,许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不过小编对于诗词不熟悉,所以不好做评价,但两朝开国皇帝这样的故事也算一段佳话。

总结:两位的皇帝杰作,文人的评价看法不一。不过我们都可以确定他们都是开国皇帝,他们做出的诗词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疑没人敢质疑的。在错位的时间和空间上对上的诗词,无疑也是历史一桩趣事。我们大可不必纠结谁人的文化水平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若正德不死,明朝不亡?看他的3大战略布局,他才是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正德皇帝深度分析,正德皇帝可以复兴明朝吗,正德皇帝有没有军事才能

    说到正德皇帝或许这个年号不怎么出名,但提到“豹房”则是历史爱好者较为熟悉的名词,它的拥有者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能够把美女与野兽都安置在一处的大概只有正德皇帝一人了,豹房是他最喜爱的玩乐场所,在这里他做尽了荒诞之事,看到这里无论如何他都与明君、仁君靠不上边。在正德皇帝的宠信下,太监再次兴起,以刘瑾为首

  • 还原一个真实的建文帝:他真的斗不过朱棣吗?也许只是运气不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棣建文,朱棣和建文帝谁更厉害,朱棣对建文的态度

    所以我认为不存在什么削藩过急这种说法,你就算是温水煮青蛙,那个温度到了一定的临界值,难道青蛙会任由自己被烫死吗?可见,这本身就是由于分封制和中央集权之间产生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导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来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毕竟藩王也不傻坐等

  • 郑和与哥伦布相比差在哪里,为什么七次下海没有发现新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郑和跟哥伦布谁厉害,郑和和哥伦布比较,郑和相关资料简介

    航海条件,二人天差地别首先哥伦布航海的时候,根据地球是圆的这个理论,最初的目的是开辟一条新的航线来到达东方,获取当时非常稀缺的茶叶、瓷器、丝绸等,甚至十几年来曾经四处游说欧洲各国的王室,却遭到了屡屡碰壁,更多的是被人们当成了一个骗子,最终好不容易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但是航海之时装备非常简单,船上

  • 靖康之耻后的宋徽宗与宋钦宗,过着什么样的悲惨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饥饿、寒冷,长伴徽宗、钦宗二帝首先宋朝皇室众人长期以来生活在南方,身体自然难以适应北方的苦寒之地,而且被俘虏带走时身上还穿着那当时的绫罗绸缎,根本不耐寒。另外被金人带走北上之时,正值年初,虽然不如大寒时那么冷,但这时候的严寒,也不是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皇帝们能够承受的,随着不断地往北方走,气温自然越来越

  • 贫寒女子在墙上题诗,陆游见过后啧啧称奇,连人带诗收为己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陆游在梅园题诗,陆游为武侯祠题诗,陆游写诗60首

    唐宋之时是文人辈出的时代,无数顶尖的人才站在金字塔尖,留下了辉煌的唐诗宋词。其实,之所以那个时代如此璀璨,是因为有着坚实的文化基础。贩夫走卒尚能吟诗作对,当然能孕育出文以载道的千古风流人物。今天,小珏想说的就是陆游小妾的故事,它出自于宋末的《随隐漫录》,清朝《词苑丛谈》也将其记录下来。我们知道,陆游

  • 郑成功38岁拿下台湾,为何没有继续攻占琉球群岛?39岁便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郑成功在台湾的真实情况,郑成功在台湾的地位怎么样,郑成功当年带了多少人去台湾

    所以甭说攻占琉球群岛了,郑成功连治理台湾的时间,其实都没有。由于英年早逝,本来有无限可能的郑成功,也失去了继续攻城略地的机会。对琉球群岛,郑成功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攻占计划。反倒是对攻占菲律宾,郑成功当初是有计划的。那么为啥郑成功从来没想过攻占琉球群岛呢?第一,琉球王国是明朝和日本共同的藩属国。自古以来

  • 辛弃疾64年只执着一件事,一生爱国的他,结局让人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世人都知道,梦是会醒的,1127年,正月里的鞭炮声还萦绕在人们的耳畔,但是金人的人马却已然兵临城下,一声声痛苦的哀嚎、一场场惨绝人寰的杀戮,让人触目惊心。北宋先后登基的宋徽宗、宋钦宗皆被金人掳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后来继任的南宋皇帝宋高宗已经考虑不了太多,他只能匆

  • 元朝之后,鞑靼、瓦剌和大明的三国演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北元为啥分裂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跟明朝的关系,瓦剌和鞑靼是元朝后裔吗

    公元1368年,当徐达攻入北京之时,元朝作为一个政权其实并没有结束,元顺帝只是北逃了,而元朝也只是北移了,史称“北元”。明朝,称北元为“鞑靼”,而与此同时,鞑靼的东部又出现了一个叫“瓦剌”的政权,与鞑靼、大明三足鼎立。那么瓦剌又是谁?1,瓦剌瓦剌属于广义上的蒙古,但与蒙古又不完全相同。元朝之时,瓦剌

  • 身为艺术家的宋徽宗却没有看出《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隐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徽宗能欣赏到清明上河图吗,宋徽宗与清明上河图,宋徽宗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

    由张择端所绘制《清明上河图》,虽然显现出一副盛世景象,但在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秘密,暗含着北宋朝在烈火烹油和鲜花着锦的背后,存在巨大的危机和隐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清明上河图》,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秘密。《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作,甚至没有之一。目前,该画保存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内,是国宝级

  • 郑和手下亲手将侄子沉入海底,三年后竟收到侄儿来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撰文:碧海扬帆编辑:吃硬盘吧插画:发达蚊过去航海由于设备简陋,不具备现代化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船员们因为天灾人祸死亡率很高,在航行途中病死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得不被抛进大海里,俗称为海葬。可是海葬后的魂魄又去了哪呢?#01:海底来信真与假郑和下西洋时,手下有一得力的船长名叫郑大年,船员们都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