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圣人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余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圣人孔子五十六岁时,为何相濡以沫近四十余年的妻子要跟他离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32 更新时间:2024/3/21 15:58:37

但是,不管信不信,作为圣人的孔子,他的确是干出过抛弃发妻的事情。

《礼记檀弓上》载:“伯鱼之母死”,唐代孔颖达正义解释:“时伯鱼母出,父在”。所谓“出”,就是离婚。

PS:伯鱼,即孔鲤。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官氏孔鲤,据载亓官氏生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孔子将这一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从孔颖达的注解来看,孔子确是离过婚的。

据《孔子家语本姓》载:“至十九,娶于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孔子的夫人叫亓官氏,春秋宋国人。鲁昭公九年(前533年),19岁的孔子在哥哥孟皮的撮合下,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伯鱼。

按理说,能在结婚一年后就有子嗣诞生,孔子与亓官氏的夫妻关系应该不差,断不至于会离婚的。

但是,事实上孔子最后却是与亓官氏离婚了!

[var1]

孔子为要和官氏离婚?对于这点,现尚未有结论。

不过,从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对妻子亓官氏有着不为人知的极深的怨念。

那孔子对亓官氏到底有什么不满呢!可能就是他自己所说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就是和她亲密些许,她就不讲规矩,远离她一点,又变成了怨妇。简单地说,孔子似乎讨厌官氏的腻歪、胡搅蛮缠。

孔子是谁?他可是儒家先圣,而儒者让人影响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古板,凡事都要讲一个礼字,礼法不允许的事情,真正的儒者是从不会去做的。从《论语乡党》中可知,孔子是一位真正的儒者,他十分重视礼节,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贵族仪态。由此可知,孔子说得好听点就是一个正人君子,说的不好听点就是古板男人。

试想,就是这么一位古板的男人,他岂能忍受官氏的腻歪呢?定然是十分介意的。在这些正人君子的眼里,女子一定是要贤良淑德,不骄不躁,不能有一丝逾越礼制的行为,简单的说在孔子眼里,妻子就要有妻子的样子,作为一家之母,就不能有腻歪、胡搅蛮缠的姿态。

[var1]

当然,氏到底是不是一位腻歪、胡搅蛮缠的妻子,因我们不是当事人,所以无从知晓这背后的真相。

但是,从史书只言片语的记载来看,虽不能确定官氏是不是一个胡搅蛮缠的女子,但孔子的作,却真的不是寻常的女子能受得了的,先不说孔子常年在外游学,让亓官氏常年苦守空闺,忍受着那漫长的等待,就单单是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那份挑剔,就不是常人能忍受的。

“食饐而餲,鱼馁肉败,不食” ——过了保质期,不吃。

“色恶,不食”——做得不好看,不吃。

“臭恶,不食”——味道不好,不吃。

“失饪不食”——烹饪方法不得当,不吃。

“割不正,不食”——肉不是按纹路切出来的,不吃。

“食无酱不食”——没酱,不吃。

“不得其酱,不食”——配错了酱,不吃。

试问,有几位女子受得了这么一位挑剔的丈夫呢?

总的来说,孔子和官氏的离婚是双方的原因,并非是亓官氏一人的原因,这里面有孔子的挑剔、不陪伴,也有官氏的腻歪、胡搅蛮缠。

此外,实际上孔子的离婚在外人看来或许是一件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但是在孔氏族人的眼里,这或许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儿子孔鲤、孙子子思皆曾离过婚!所以在孔氏族人的眼里,孔子的离婚真的不是什么稀奇事。

其实,孔子在世时,对于婚姻一事看的还是很透彻的,正如晚清谭嗣同在《仁学》所言:“夫妇者,嗣为兄弟,可合可离,故孔氏不讳出妻,夫妇朋友也”,在孔子眼里,如若双方都觉得不合适,那离婚就好了!

除此,孔子并不反对女子再嫁,这点从汉儒郑玄在《礼记檀弓上》注:“伯鱼卒,其妻嫁于卫”,伯鱼的妻子改嫁他人就可知晓。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婚姻是秉持着较为宽松、人性的态度的,在他的眼里,婚姻是公平的,如若双方都觉得对方不合适,那就没必要纠缠下去,离婚就好啦!这样对双方都好。

更多文章

  • 地图中的历史:战国七雄的国力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七雄版图排名,战国七雄全部分布图,战国七雄各个国家的实力

    秦始皇统一6国的时候,7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左右,战国时代也差不多这个数,至于具体多少在司马迁的史记也找不到答案,如果分析一下能找到一些数据,比如临淄就是当时是七国中比较大的城市。楚国人口比较庞大,根据世界历代王朝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国的人口都是最多的。[var1]第二,七国的面积问题也很难

  • 大秦赋:嬴政没说杀吕不韦,他为何要自杀?教授:吕不韦太聪明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秦赋吕不韦雨中激励嬴政,历史上嬴政有没有杀吕不韦,吕不韦和嬴政的历史

    这也标志着,吕不韦的时代一去不返!吕不韦回到了他的封地,假如吕不韦安分守己的在自己的封地上安享晚年,也许,嬴政还不会杀他。当然了我们说的是也许!但是,就在吕不韦回到封地一年的时间。六国的人纷纷登门拜访吕不韦了,很显然这些人都是想要让吕不韦出山,去他们国家当宰相的。但是,吕不韦拒绝了他们。[var1]

  • 大秦赋里的“潜伏”:秦与六国的谍战大剧,比正面战场还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大秦赋各集介绍,50部谍战潜伏剧排名,讲秦国历史的电视剧有哪些

    [var1]秦近日来,随着历史大剧《大秦赋》的热播,人们又被带回了那段群雄割据、争霸兼并的战国岁月。一场场高度还原的血战,一个个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将士,使现代观众看得血脉贲张,直呼过瘾。相形之下,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间谍,有力地支援、配合了正面战场,却“深藏功与名”,被后人有意或无意地淡忘了。列国在

  • 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谁对秦国的贡献最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仪和范雎李斯谁厉害,秦国丞相范雎与魏冉,商鞅和张仪和范雎哪个厉害一点

    从秦孝公变法强秦,使秦国彻底告别积贫积弱的局面。到秦始皇一统天下,共经历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代国君。[var1]虽然说经历了六代国君,但是因为在位时间长短的问题,真正为秦国的一统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这祖孙三代秦君。“一个好汉三个帮”

  • 大禹治理的是哪里的水?教授:从《山海经》推断,它是在尼罗河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大禹治的是哪里的水呢,根据《国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水和洛水正好是黄河的支流,因此大禹治理的区域面积,主要还是黄河流域的下游位置。[var1]但是来自于中科院的孙卫东教授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山海经》推断:是尼罗河。这是一个大胆而且新鲜的看法,孙卫东教授在国

  • 大秦赋:嬴异人没有父亲的手腕,他在吕不韦面前,没有王者的威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大秦赋嬴异人精彩场面,嬴异人和吕不韦的关系,嬴稷与嬴异人

    [var1]而其中吕不韦则是乐开花了,因为他当初重金投资与嬴异人,如今终于得到回报了,嬴异人登上王位,他更是直接被封为丞相,从一个商人登上大秦帝国的丞相之位,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var1]有意思的是,吕不韦在得知嬴柱崩了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赶紧回到家中偷着乐,他没想到局势发展的这么对自己有利,

  • 夷陵之战蜀吴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什么不动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曹丕伐吴为啥也失败了,夷陵之战后曹丕为什么伐吴,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攻东吴

    堪称励志典范的刘备,在自己的晚年,却是发动了一场本就不该发动的战争,夷陵之战。不过在这场蜀汉和东吴的战争中,相对于魏国来说,原本就是一场十分有利的战争,可是魏国的选择却是坐山观虎斗,为什么曹丕没有出手呢?本文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var1]一、夷陵之战的整体局面夷陵之战对于蜀汉和东吴来说,都是一

  • 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若成功能拯救燕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荆轲刺秦秦王派谁去攻打燕国,荆轲刺秦王以后是怎样对付燕国的,燕太子丹与荆轲

    在三十多年前的长平,秦赵两军血战三年有余,最终秦国人取得胜利,这也成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赵国四十万热血男儿丧身于秦国大军,可谓有不共戴天之仇,可是秦国摧毁性的军事作战能力也彻底摧毁了韩魏两国的意志,数年而后韩魏两国皆沦为秦国附庸。当长平之战而后数年之间,一个在赵国成长起来的秦国王子回到了秦国,成为了

  • 骗了我们千年的荆轲刺秦,被《大秦赋》“扒光”内幕:难怪会失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刺秦成功了吗,荆轲刺秦发生的历史背景,荆轲刺秦失败的真实原因

    第一个细节是樊於期的死,第二个细节是机智救秦王的成了李斯。历史上,樊於期并不是被太子丹逼杀,他是为了报答太子丹慷慨就义;当荆轲刺秦王时,机智投出药箱子的也不是李斯,而是医官夏无且。[var1] 当然,忠心救主的人改成李斯情有可原,毕竟这是一部以嬴政李斯为主线的戏,但把太子丹和樊於期演成反目成仇,就有

  •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却高得吓人?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夏侯惇有哪些战功,夏侯惇为什么在魏国的地位高,夏侯惇正史厉害吗

    负土知忠力,敬师见高风。啖睛失一目,孤勇敌万军。壮哉盲夏侯,大名列三分。[var1]作为一个整日里在枪林箭雨中穿行的武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在沙场上,再也无法见到明天清晨升起的朝阳。咱们普通老百姓纠结的是贫与富,暖与寒;枭雄们纠结的是成与败、兴与亡;文臣们纠结的是高与低,得与失。兵者,大凶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