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明上河图》揭示了什么?盛世繁华背后,却是一幅“盛世危图”

《清明上河图》揭示了什么?盛世繁华背后,却是一幅“盛世危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91 更新时间:2024/1/16 9:49:20

但是对于这幅画,还有很多我们不曾知道的故事。为什么要叫《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还有什么寓意?如果你认为张择端只是为了记录这盛世汴梁,那不如在今天跟随我们的脚步,在画卷的几处细节中,看一看另一番景象。

不见经传的张择端

研究画,就不能不研究画家。俗话说“言为心声”,而画家的画笔,就是画家表达心声的唯一方式。我们对张择端一直知之甚少。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中国画,我们是注重画,而对一些经典画家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稀少,但是对于西方画家,其实正好相反。在汗牛充栋的史海中,有关张择端的资料只有寥寥数言,这些全部来自于金人张著的跋文。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张著的这段跋文,既是第一手资料,也是孤证。张著基本上可以算和张择端同时代的人,他写的东西,说服力是很强的,并且除了这寥寥数言,我们再也找不到有关这一伟大作品作者的其他文字了。

跋文的意思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宋代的画家是很受人尊敬的,毕竟宋代社会是一个风雅的社会,早在宋代立国之初,宋太宗赵光义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给那些画家定了品级,有一个稳定的物质供给,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所以叫“翰林张择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张择端的名字之所以不被人容易记住,主要是他这名字,太官方了,完全不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调调。你看看“择端”就是择大端,走正路,而他的字是自己取得《礼记》中“上必明正道以道民”的“正道”之意,表现了张择端年轻的时候,其实是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慷慨志向的,他是个崇正的士大夫形象。

明明是个“幼读书”的士大夫路子,怎么到后来就成了一个画家呢?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极大可能是张择端像柳永他们一样,科场失利,一时间谋生艰难,才开始学习绘画,毕竟当时社会,吟诗做赋也不太吃香了,写词画画才是北宋的风雅之事。再加上宋徽宗就是个艺术皇帝,对于绘画的鉴赏和对于画家的珍视,历代皇帝中,更是无出其右。

他学什么画呢?当然就学最好学,最容易出成果的“界画”了。

所谓界画就是用直尺画建筑的画,是一种讲究逼真的画作。界画较易画出效果,只要画师运用工具熟练,画的建筑栩栩如生,就会取得购买者的认可,毕竟什么时代,像不像总是好判断的。入手不难,又容易有市场,因此画师比较容易谋生,不像后期的那些文人画,你画出来,没文化的人也欣赏不来。并且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界画高手,也在当时吸引了不少人投身这个行业。

投身的人虽然多,但是大家都认定张择端在界画上的天赋是无与伦比的,正如张著的评论“别成家数”,可见当时的人,对于张择端的水平,还是相当服气的。

为什么要叫《清明上河图》

关于《清明上河图》,我们一开始最想知道的,一定是为啥叫这个名字,真的是清明时节画的吗?

关于这幅画名字的由来,坊间一直有多处解释。

一说是《清明上河图》这个名字由宋徽宗题名,清明二字取“清明之世”的意思,宋徽宗借以自夸自己的治下,是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

这时候“上河”就是一个名词,代指汴河,“上”是方位词。北宋之所以定鼎汴梁,不仅仅是因为长安洛阳饱经战乱,而更是因为汴梁是当时天下漕运最方便的地方,每年能节省一大笔开支,而汴梁的主要漕运是靠汴河、蔡河进行的,苏州的粮食,胡人的马匹,皮毛,都是由这两条河运输而来,又因为地图上汴河在蔡河的北面,处于上位,张择端就称为上河,所以“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就是描绘北宋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景色的一张图。

但是也有第二种简单的说法,和我们平常人想的差不多,就是把“上”字看成是一个动词,所以“清明上河”这四个字,就是说画家在清明时节,来到汴河两旁的堤岸上,看看春天美丽的风景。

究竟是哪一种说法呢?我们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是比较相信第一种说法的,答案很简单,如果张择端真的是一个儒学之士,坚持正道的话,他是绝对不会用“清明”来形容这幅画的,哪怕是在清明时节也不行,误会了那可不得了了。他之所以将自己的看到的,想象到的场景剪辑出来,有意识地把它们集中在画面上,给徽宗皇帝看,这其实是一种“画谏”!

画谏知多少

宋朝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便一直以来提防武将,采取以文治武的政策,并且制定了大量鼓励文人谏言的措施,宋太祖还反复告诫后世子孙,当着群臣的面,立下了“不得杀言事者”的规定。也因此得益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宋人在笔谏之外,更有诗谏,画谏等多种形式。

压死王安石变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郑侠画的《流民图》。据史料记载,神宗皇帝一看到《流民图》,眼泪就下来了,两位太后更是哭着对神宗皇帝说“安石乱天下”。人们往往对照片和画像的感觉更加直观,这就是画谏的力量。

张择端也是采了此意,不信我们慢慢来看。

这是北宋地一处高台,却无人驻守。这高台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可以在《东京梦华录》中找一个对照,据其记载,汴梁在京城的高处专门为了防止失火实行了望火楼制度,楼上无时无刻有人瞭望观察,只要发现火情,就要马上实行灭火。这么重要的岗位,却几乎无人驻守,张择端以小见大出了北宋官员的玩忽职守。

同样玩忽职守的还有下面的一段。

这幅图只是当时汴河上来来往往船只的片段,有人说当时船只多不正好体现出了当时汴梁的繁华吗?其实并不尽然,这些船只都是私家的粮船,而非官粮。早在宋太宗的时候就曾经立下了规矩,规定在汴梁等要地,所有粮食都要由朝廷掌握,个人私粮不得入内,而到了这时候,却有大量的粮船涌入,粮商们准备囤积居奇。

不过为啥是私粮呢?因为官粮的装运卸下必须要有官员在场监督,还要有士兵拿武器护卫装载,而这些粮船的前后,没有一个官员或士兵看守。这又是玩忽职守的一大见证。

特别是在当时边患四起的时代,最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还是下面一幅“神预言”。

一个胡人正牵着马走过汴梁城的大门,这在盛唐是很常见的,不足为奇,但是这个胡人,确是唯一一个出现在这幅画上的胡人,这就不能不让人联想到若干年后,来自北方的金人长驱直入汴梁,将这座繁华的城市一抢而光。

与之对应的是城楼上的空无一人。

明明是首都重地,结果驻守的城楼上空无一人,连城门口都没有士兵驻守,国家的防务空虚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

此外,画家还展现了宋代贫富的悬殊差距,大街上食不饱腹的饿汉与那些在高档酒楼里吟诗弄月的士人,在桥头拉纤的纤夫和那些纵马在大街上奔驰的权贵子弟,无疑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样一个盛世,只是那些富人的狂欢罢了。

画的际遇

张择端如此画,宋徽宗这个皇帝无论如何是看得出来的,即使他再昏庸,也不能诋毁他的艺术鉴赏能力。张择端作为一个从小就立志于“天下正道”的画家,也正是以曲谏的手法,显现出画家本人对这个社会的忧患意识,这也是这幅画的立身之本。

我们之后也就不难理解,看到这幅画的宋徽宗,为啥要加上“清明”这两个字,这可能也是对画家本人的一种提点。尽管他的艺术鉴赏力不得不使他对画卷赞不绝口,但是因为画卷中的一些言外之意,很明显不符合他的盛世宏图的构想,因此他夸赞一番,加盖双龙小印之后,就随手将此画转送给了外戚向氏。并且在之后自己主编的画册里,也有意的不曾加入这画。

后来就是靖康之变,两位皇帝被俘,不知道宋徽宗在金人的牢笼里,会不会想起曾经有个画师张择端对他的一番盛世危言。

但是终究是有人看懂了这一繁华景象下的良苦用心。

到了明代,“前七子”之一的李东阳有感于张择端的用心,在之后的跋文中颇有感触的写下“独从忧乐感兴衰”,并将该图比作历史上那幅更出名的画谏《流民图》。

张择端不出名,但是《清明上河图》无可被取代,它的成功不仅在于金人张著的一番“神品”的称赞,更远超于技法之上。

如果说西方的文艺复兴体现的是关注“人”,关注人本身,《清明上河图》体现的便是传统儒家关注社会,讽谏时事的文化传统,同时作为那个曾经消逝了的繁华王朝的一个缩影,至今都让人怀念不已。

文/扒拉文史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史学家却称:谁都能行就他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是否考虑过把皇位给朱棣,朱元璋为何不让朱棣做他的继承人,朱元璋真的传位给朱棣吗

    前言在封建社会时期,曾出现了众多朝代以及上百位帝王,当然这众多的帝王都有着各自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正因为他们不同的处事方法以及为人,让后世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其中有好有坏。不管后世给予怎样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面前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挑战其权威。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当中谁给众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呢

  • 张煌言:明朝最后一条硬汉,抗清20年,宁死不屈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代张煌言,张煌言参与抗清的原因,清朝评价张煌言

    此诗一毕,人头落地。张煌言的慷慨就义标志着南明已无回天之力,朱氏一脉自此再也不能站在权力的顶端,爱新觉罗成为中华大陆的新兴统治者,清王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煌言的忠勇无双足以与岳飞、于谦同列,魂存柔美西湖,志留千古史书。张煌言的力挽狂澜,救不回一个气数已尽大明王朝。少年万历三大征消耗了张居正改革留下

  • 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到底是李自成还是天理教留下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紫禁城李自成牌匾上的箭头,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为何无人敢拔,故宫匾额上为何插着一支箭

    一支箭插在匾额之上时候十分奇怪的,况且还是在这么重要的一扇门上。那么这支箭到底从何而来,又为什么一直没有被清理呢?在民间,关于这支箭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崇祯朝之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攻入紫禁城之时,为了耀武扬威,在隆宗门上射了一箭,算是对明朝皇家的一种侮辱。这种说法很容易具能被推翻,因为

  • 宫廷饮食文化:明朝早期紧衣缩食,后期为何“回到解放前”?一餐千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揭秘明朝宫廷饮食,明朝时期的烹饪文化,明朝皇室的饮食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饮食不仅是许多人所追求的事物,怎样吃,以及其中的饮食历史,也成为不白吃的主要目标。提起明朝,就会想到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鼎盛时期,明朝皇宫的美食,也一定会使很多人馋涎。在阅读相关史料后,纵观整个明朝的宫廷饮食文化,就会发现,在明朝前期,皇家的食物并不是特别丰美。

  • 上梁山前个个身怀绝技,为何上山后却不曾用过?3位好汉皆恨透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宋江上梁山的原因及过程,宋江上梁山前的生平事迹,梁山泊上宋江不敢重用的七个好汉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世间多少男儿能成为致命之交,皆是重情重义之人,对待兄弟犹如手足,真心以待。其中梁山108名好汉落草为寇,以忠义齐聚梁山,表面上兄弟相称,团结一致。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宋江携众部下投靠晁盖时,梁山内部就已分为两大派,一派以晁盖为首,一派以宋江为首。可一山容不得二虎。后晁盖去世

  • 康熙和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为什么少有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康熙比朱元璋强吗,朱元璋和康熙谁最厉害,朱元璋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但要说康熙是千古一帝,朱元璋不够千古一帝的资格,我是不认同的。我认为朱元璋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大明王朝,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比,就拿有名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来说吧,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都是继承了父辈打下的基业,康熙也不例外,他们的出

  • 据说朱元璋处死了两位儿媳妇,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杀了几个儿媳妇,朱元璋处死儿媳完整版,朱元璋为什么处死自己的儿媳妇

    如果不了解这件事,肯定认为朱元璋乱杀人,实际上不是,朱元璋是个有底线的帝王,个人认为之所以处死两个儿媳,是因为儿媳们做了有损皇家颜面的事,不然谁也不会甘愿主动当个恶人,自然是因为儿媳触碰了朱元璋的底线。我们先来说第一个儿媳汤氏,汤氏出身高贵,是开国功臣汤和的女儿,从小就接受良好教育,是个知名的大家闺

  • 马皇后下葬时下大雨,朱元璋大怒,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救了大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马皇后死后朱元璋哀嚎,马皇后死了朱元璋的反应,为什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

    马皇后病死已经让朱元璋伤心不已,阎王脾气的他甚至要将马皇后之死归罪于太医的不称职,可见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至深。然而马皇后将要下葬的当天天降暴雨,而且一直下个不停,这让本身就很伤心的朱元璋勃然大怒,在场的人员都很害怕,生怕朱元璋一怒之下让他们全部陪葬。但是一位大师的一番话让朱元璋转悲为喜,本身伤心不

  • 宋太宗:为何说他是一个有AB面的两面性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一、“驴车飘移”事件背后的宋太宗宋太宗在攻打幽州的时候,遭遇了滑铁卢,只能搞了一出“驴车飘移”的逃遁大戏。宋太宗的A面是支持武力扩张的,但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在。1.宋太宗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从战争中捞取自己的政治资本。这种想法的产生,和宋太宗痛苦经历密不可分。宋太宗想要从开疆拓土中建立自己

  • 李清照最俏皮的一首词,专门写来向丈夫撒娇,却成了一首千古名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清照的撒娇诗,李清照最惊艳的5首词,李清照对丈夫撒娇的词

    我们可以说苏轼的“大江东去”,也可以在很难受的时候,念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看看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里的”机锋,不给诗人贴标签,这才是诗的打开方式。苏轼如此,李清照更是如此。我们称李清照是婉约派,婉约词虽然她写得极多,也极好,但是不掩她少女的顽皮、对于爱情的执着还有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世人都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