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清朝,为何大幅度推行新习俗——剪辫子、穿西装

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清朝,为何大幅度推行新习俗——剪辫子、穿西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660 更新时间:2024/2/18 22:20:01

他们的文化自然就会传入到国内,相比当时的晚清文化,西方列强无疑是更加先进的,清政府即便再保守,也不得不接受他们的文化,他们还送了大量的人员到西方去学习,接受新思想与文化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晚清时期为什么王公贵族逐渐剪辫子、穿西装?

到后来,清朝甚至很多的王公贵族也开始接受新思想,甚至很多人都开始剪掉代表本民族标志的辫子,穿起了现代化的服装,像溥仪的父亲载沣,他就接受了西方新思想,自己还多次到外国来巡访,除了他以外,国内还有其他的贵族也与载沣非常相似。

不只是清朝贵族,像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他们的天皇就带头来剃发易服,与晚清贵族相比,日本的贵族们明显是做得更加彻底,将自己原来的这些传统都给改变了,他们学西方也学得更加彻底。不过清朝对于自己的文化保护非常严,他们在立国之后,虽然推行着汉化,但仍然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后来他们做出这种改变已经很不容易,要不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实力太强,清朝无力与这些敌人对抗,他们才不会去学习的。

满清贵族已经是非常保守的,在当时的清廷内部,以李鸿章这些人为主,他们是可以睁眼看世界的,明白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可以慈禧这些为代表,他们在朝中是非常抵触西方改革,毕竟像西方这种君主立宪的制度,对于清朝的统治是不利的,他们当然不会让外来的文化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但清政府还是接受了一些改变,其实接受剃发,更改自己的传统服饰,对于清朝的大臣们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像李鸿章这些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对于国家都是非常忠诚的,这些人已经习惯了过去的习俗,后来革命军推行新思想,将剃发易服当作是旧时代的标志,像很多清朝的遗老遗少,也是坚决抵触这种事情,因此清朝的王公贵族里面,真正愿意剃发的人也是有限的,当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种事情,指望他们要做出改变还是有些困难的。

清朝统治者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

不过对于清朝来说,他们并非是在后期才接受的西方文化,清朝统治者们也并非是那么不开明的,比如在康熙时期,就已经与西方列强有过一些接触,康熙皇帝的科学素养非常高,自己学习西方文化也学得非常到位,为了自己的统治,康熙自然是不会将这种文化在国内推行出来的。

但清朝贵族也是常常使用一些来自西方的一些东西,比如《红楼梦》就记载过,贾府这样的家庭里面是有着来自西方不少的东西,刘姥姥第一次来的时候,就看到了西洋钟这样的东西。在清朝皇室里面的仓库还保留着不少西方人带来的东西,清朝贵族们是有着非常好的条件,他们对于一些新鲜事物都是很感兴趣的,只不过前提是不能影响到他们的统治,像后来慈禧为主的保守派,并不反对接受西方的一些物品,但他们反对在涉及朝政的问题上与西方接轨。

还有一点,满清皇族以及国内的其他贵族,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文化的传承也不是非常到位的,比如像满文这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文化,他们越往后就没有人来继承,后来像溥仪这样的皇族,他自己都不太了解满文,自己也只会说几句。

像清朝传统的发型,随着时代的推进,也是不断来发生改变,比如一开始的金钱鼠尾头,往后就越留越长,人们也开始重新蓄发,成为后期非常有特色的阴阳头。这就能看出清朝的满文化,在后面就已经被渐渐忽视,汉文化对于他们的影响明显要更深一些,后面清朝的满文化更加无法与西方文化抗衡,先进文化容纳落后文化也是很正常的,满清贵族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态度,他们发生改变也是很正常的,向西方学习也是当时的一种潮流,不过他们对于本民族文化也并非是那么鄙夷,清朝贵族们其实传统一方还是更多一些的,真正愿意接受西方文化的还是少数人。

当然,像皇子,公主们这些新一代人,他们由于年龄不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要比其他人更强一些,自然就能学习这些新鲜的东西,像溥仪,婉容这些皇族,他们就非常能接受新鲜事物,自己还都有着一些西方的老师。由于看到了东西方差距的悬殊,很多清朝贵族在子女教育上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他们就更多请洋人来给自己的下一代上课,希望他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后能撑起大清的天下,这也导致这些人受到了更加先进的文化影响,自然就会开始接纳新事物。

相比之下,他们受到的传统教育较为有限,主要学习的也是汉学与西方文化,他们中懂得满族文化的人都没有几个,自然就不会那么坚持这些传统的习俗了,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步入新时代,这些受到西方教育的贵族们自然就不会那么抵触。

尤其是袁世凯的崛起,对于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了,清朝实际的统治权已经交出去了,但大体的形势还在,很多贵族希望能复国,但他们还没有这种力量。对他们来说,西方列强已经从敌人转变为可以依靠的盟友,像川岛芳子她作为清朝皇室的格格,被送到日本从小接受各种军国主义教育,这才成为后来的大汉奸,她实质上与日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剃发这些事情对她来说也不算什么。

她父亲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振兴大清,很多清朝贵族都是这么想的,利用西方列强去振兴国家,不过他们想的还是太简单了,清朝的覆灭是无法挽回的,民主潮流已经影响得非常深。

不仅仅是一些接受新思想的贵族们,国内开始大幅度推行这些新习俗,剪发穿新式服装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选择,虽然有很多忠于清朝的遗老遗少们没有这么做,但他们的力量也无法阻止新思想的传播。溥仪虽然一度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了清朝死忠们的一个聚集地,但这个傀儡国家本质上是日本掌权的地方,原本的传统也很难继续影响下去,反而是日本文化开始推行开来,像溥仪和他的同宗子弟们都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较深。

往后,所谓的满文化与习俗大部分都已经被舍弃了,真正保留下来的已经没有多少,与当初更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说到底,清朝从建立之后,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保护还是非常到位的,可是他们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得不是非常好,因此他们民族的习俗文化始终没有办法跟上时代发展,连他们自己民族的一些重要人员,也纷纷舍弃了这些落后的习俗。

参考文献《清会典》

更多文章

  • 英法联军为什么破坏圆明园,而不是选择故宫?2个原因道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圆明园为什么会被英法联军毁灭,英法联军怎样毁坏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为何要毁灭圆明园

    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中国人是无法忘记的。现在有很多人希望国家拿出财力重新兴建圆明园,但是有更多的人却反对这样的做法,因为破碎的圆明园永远立在那里,他的存在可以让所有的中国人都铭记那段历史,奋发图强,避免重蹈覆辙。有很多人北京旅行的时候都会顺道去圆明园看一看,也有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法联军在中国

  • 曾国藩:大器晚成的人,身上有这3个特征,一看便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器晚成的曾国藩,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品质,曾国藩成功的六个特征

    曾国藩28岁考中进士,这个年龄,在清朝时期,已经算是非常年轻的了,但曾国藩是在第三次参加会试的时候才考中,因此,他也属于大器晚成之人。大器晚成的人,身上有这3个特征,一看便知:有胆识才能有担当,曾国藩不仅自己有胆识,他在选人用人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这一点。曾国藩成为湘军统帅后,他在选人的时候,有四个

  • 清朝的八旗之中,地位高的是上三旗,地位最低的又是哪一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八旗分为哪几旗,为什么清朝八旗就剩3旗了,清朝八旗都是哪八个旗

    自从1601年起,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了八旗制度,直到清王朝土崩瓦解,八旗贵族便一直过着上等人的生活。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被视为清王朝统治的核心与根本。最初的时候,只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到了1615年,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制度得以完备。那么,在八旗中,哪个旗的地位最高

  • 清朝灭亡100多年,有一小国仍然使用大清国旗,至今没和我国建交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清朝使用过哪些国旗,清朝一共与多少个国家建交,清朝灭亡后还使用大清国旗吗

    在清朝早期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国旗这个概念,但是自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接触了西方的文化,为了与西方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中国也第一次出现了国旗。但是这个国旗的出现,似乎从中国的历史上来看并不是自愿的,它也不代表民众的希望,上面也没有显示出中国人民的意志,而只是被迫的由皇帝和慈禧太后自主决定在一张黄布上

  • 民国36年汉口血案:凶手为什么用两根铁钉,钉进被害人的太阳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1925年汉口惨案,十二年前的武昌惨案,民国时候双钉惨案

    民国汉口当时在武汉做新闻采访的樊明,通过半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并且翻阅了部分审讯记录,整理了整个案件的过程。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这次血案,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答案。当年11月3日,下午三点半,在汉口二道棚子附近的一条路上,出现了一辆人力车。车子停在路边,后面跟着的两个人,一人穿西装,一人穿中山装,他们把车

  • 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6个镇,兵力和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北洋军的实力,清朝北洋军有多强大,清朝末年新军的战斗力

    清朝后期,曾把中国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吴淞口为界限,划为两个部分称呼。以北的称为北洋,以南的称为南洋。以此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称呼。北洋新军正式的创建时间是在甲午战争,北洋水师被击败后。因为当时清朝急需一支武装力量可以保卫国防,短时间内,海军是不可能速成,也没那么多的财力,只能从陆军上想办法。这才有

  • 尼布楚条约,看似双方平等,清朝没吃亏,但是却给后世埋下了隐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尼布楚条约签订前的清朝疆域,中俄尼布楚条约全文,尼布楚条约清朝死了多少人

    经过半个月的谈判,条约具体内容基本敲定。参与谈判的中方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受到康熙嘉奖,满朝文武也大唱赞歌,将《尼布楚条约》视为大清外交上一个伟大的胜利,盛赞康熙的英明。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丢失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虽然这些国土很大部分上是模糊化的概念,但小股探险者加流氓的模式就能奔袭万里,从你龙

  • 清军跟列强交战时,为啥不组织夜间进攻?时代变了,兵法跟不上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军对抗列强的战争,清军与列强装备差距很大吗,清军和列强作战

    一、清朝落后在制度上。清朝泱泱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军队有百万之多,后勤保障充足,要是横下心来跟侵略者斗争,岂有不胜的道理。如果动员上亿的群众,发动全民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去,点燃大家的爱国热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可以把囚犯放出来精忠报国嘛。真的要那样做了,侵略者离本土那么远,在中国语言

  • “刺马案”主角、清朝两江总督马新贻究竟死于何方势力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马新贻个人资料图片,马新贻专题,清朝总督马新贻案始末

    刺马,刺马,这"马"可是大有来头,那就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那这马新贻在被刺杀前究竟在两江干了什么,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说道说道。要想搞清楚这些,先得让大家知道他当时坐的位子是个什么概念。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可

  • 曾国藩是如何处理兄弟感情的?一言一行,透着浓浓的兄弟情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曾国藩兄弟相处之道,曾国藩如何化解兄弟之间的矛盾,曾国藩人际关系的秘诀

    为何有些家庭总是兄弟反目,形同陌路,甚至大打出手?这是家风出现问题了。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曾国藩处理兄弟感情的方法,值得学习。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第一次提到处理兄弟感情的事情,发生在他刚刚进入京城为官的第二年。从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言一行,都透着浓浓的兄弟情义。道光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