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宋军的战略级配合,向西夏楔入了一根绝命钉

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宋军的战略级配合,向西夏楔入了一根绝命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972 更新时间:2024/2/6 7:17:22

这部剧的主角是北宋,而不是西夏。

公元1092年的洪德堡之战,是宋夏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之后,宋军迎来高光时刻,对西夏穷追猛打。

所谓战争转折点,是指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的交界点。

宋夏战争中,北宋虽然屡战屡败却一直屡败屡战,完全可以用攻势频频来形容。更多的时候,不是西夏打北宋,而是北宋打西夏,而西夏仅是打了一个防守反击。

所以,北宋就没有从防守到反攻的转变。简单说, 洪德堡之战前,北宋在进攻;洪德堡之战后,北宋仍在进攻。

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说洪德堡之战是宋夏战争的转折点呢?

这个转折点,不是描述攻守形势之变,而是描述攻守态势之变。洪德堡之战前,北宋读不懂战场形势,始终在胡乱出拳然后胡乱中挨揍吃亏;洪德堡之战后,北宋读懂了战场形势,开始有章法地出拳、有节奏地进攻。

这个章法,简单概括就是诸路配合下的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北宋凭借国力优势逐渐挤压西夏的生存空间。

北宋在陕西方向,自西向东依次划分为熙河路、秦凤路、泾原路、环庆路、鄜延路,再加上关内的永兴军路,总共六路。六路,相当于六个经略使者统辖的六个战区,另外还要加上山西的河东路,就是七个战区。但后来永兴军路被合并了,所以加上河东路还是六个战区。这六个战区要互相配合,西夏进攻其中一路,其他诸路不仅要提供支援,而且要立即向西夏腹地推进。

浅攻扰敌,相对长途奔袭而言,即宋军在宋夏边境实施近距离出击,扰乱西夏人的生产生活。堡垒推进,相对军队推进而言,即在宋夏边境修筑大量的堡垒,逐渐向西夏一方渗透推进。

浅攻扰敌为堡垒推进打开突破口,有了突破口,堡垒作业才能展开;堡垒推进为浅攻扰敌提供基地保障,有了基地保障,浅攻才能由浅入深。

而之所以采取这种作战方式,主要是因为野战歼敌难以实现。

首先是找不到,西夏始终不跟北宋正面决战;其次是追不上,西夏军队的机动性更胜一筹;第三是后勤压力大,山川形胜限制了北宋的后勤供应。而西夏完全可以凭借地利和时间差,然后集中主力、集于一路,对宋军实施歼灭战。

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对宋军来说,是最稳妥、最安全的战争算法;而对西夏来说,则是难以承受的战争残酷。

关键要害就是横山。

横山地区,既是西夏的重要农牧业基地,又是盐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西夏进攻北宋的桥头堡。横山以北是陕北沙碛,西夏军队需要穿过这片沙碛抵达横山,在横山休整蓄力之后,才能向北宋的陕西地区发动进攻。

所以,一旦横山被北宋控制,那西夏便无力进攻北宋。而北宋却能够以横山为基地,随时威胁西夏。

宋军的浅攻扰敌和堡垒推进,主要集中在横山地区。所以,西夏必须重新调整部署,防止北宋攻破横山防线。

公元1092年的洪德堡之战,是西夏对浅攻扰敌做出的首次回应。

西夏梁太后亲率举国主力,主动出击北宋。然而,环庆路主帅章楶,竟以机动部队加堡垒坚守的方式,打得梁太后仓皇逃窜。

公元1096年的延安之战,则是西夏对浅攻扰敌做出的再次回应。实际上,这一次都不算浅攻扰敌,而是鄜延路宋军以一己之力,要跟西夏死磕到底。

所以,鄜延路地面上的延安之战,可以看做是平夏城之战的序幕。

鄜延路之风,起于朝堂变局。

公元1093年,旧党靠山高太后去世,十六岁的宋哲宗正式亲政。被旧党和高太后压制了那么多年,少年天子宋哲宗一定要做出回应。而回应的手段,就是用新党、压制旧党。

这个政治变化迅速反应到了宋夏边地。

自1093年到1096年,北宋对陕西边地进行了频繁人事调整。新党强硬派吕惠卿出任鄜延路经略使,新党元老章楶出任泾原路经略使,武将王文郁取代旧党范纯粹出任熙河路经略使。这一系列任命,一定会让宋夏边地烽火再起。因为新党的一贯调性就是折腾,对内必须改革、对外必须强硬。

而折腾最凶的,就是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王安石提出理论,吕惠卿具体实践。但是,吕惠卿比王安石还左,加之小动作频频,导致与王安石反目为仇。所以,吕惠卿活成了新旧两党一致痛恨的小人。

宋哲宗亲政后,吕惠卿有望复起入京,即便当不上宰相,也能当上副宰相。新党蜂起的熙宁年间,吕惠卿就已经是大宋的副宰相。但是,吕惠卿入京这件事,不仅旧党反对,而且新党也反对,甚至到了后来,连宋哲宗也反对。于是,吕惠卿被安排到了鄜延路。

所以,吕惠卿急于边地建功,以打通入朝复起的路子。

上任才五十天,吕惠卿就对西夏发动了十四次小规模进攻。鄜延路这个生猛操作,惹怒了西夏。一直通过对宋战争转移内部矛盾的梁太后,以举国之师50万进攻北宋。这是西夏建国以来出动的最大规模兵力。

吕惠卿小人不假、不择手段也不假。为了向上爬不惜挑起战争,这是典型的小人手段:穷斯滥矣。但吕惠卿不是庸碌之辈。大宋的原副宰相,不是徒有其名的花瓶。甚至,在战场操作上,这家伙也不比名将章楶差。

起初,陕西边地,宋军蕃汉分立,往往是蕃军做先锋,而汉军守城池,“伺便乃出战”。吕惠卿到了之后,立即改革,把蕃汉两军合二为一。同时,大肆推广置将法,使兵能识将、将能识兵。军事改革之后,鄜延五路宋军成为大宋最强军事存在,甚至比京畿三十七将兵还要生猛。

待到梁太后举国进攻鄜延路的时候,吕惠卿又上演了一波神操作,玩了一场彻底的坚壁清野。

章楶认为坚壁清野的损失太大,所以不认同这种消极的边防政策。于是,章楶的战争算法是弹性防御,简单说就是机动部队配合堡垒固守。即便西夏进攻,也应该一面堡垒坚守、一面机动出击。

但是,这是在西夏实施小规模进攻进攻的情况下。但凡西夏举国来犯,即便花费再大,也要进行坚壁清野。

而吕惠卿恰是此中高手。

公元1096年,十月,西夏举国主力三路推进:一路自顺宁、招安寨(今陕西安塞西南)出击;一路自黑水(今陕西绥德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西北);一路自塞门、龙安寨(今安塞北)出击。三路大军的目的地,就是鄜延路治所延州(今陕西延安),同时还要连鄜州(今陕西神木西南)一起打。所以,西夏举国大军是奔着鄜延路来的,也是奔着吕惠卿来的。

但是,吕惠卿留给西夏大军的却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西夏人想抢劫,却找不到老百姓;西夏人想开战,却找不到北宋军队。所到之处,要么是城坚城、要么是堡垒。

夏人复入寇,将以全师围延安,惠卿修米脂诸砦以备。寇至,欲攻则城不可近,欲掠则野无所得,欲战则诸将按兵不动,欲南则惧腹背受敌,留二日即拔栅去,遂陷金明。

最后,五十万西夏大军只能端了最为薄弱的金明寨出气,寨中2800名守军,只有五人幸免。这就是西夏举国征战的战果。而且,西夏人根本不敢在鄜延路停留。因为担心宋军会炮制洪德堡之战,断了自己后路。

梁太后撤退得及时,在攻克金明寨之后,便退兵回国。

但是,诸路配合的宋军,没有放过这次难得的契机。西边的熙河路,立即向女遮谷方向伸展、构筑堡垒;泾原路也不甘示弱,突袭了没烟峡的西夏堡垒。

在吕惠卿惹怒了西夏人的同时,北宋朝堂也在积极传导战争压力。宰相章惇直接取消宋夏边界划分,命令诸路宋军立即进讨西夏。

西夏进攻北宋一定要在横山休整蓄力。所以,举国来犯的西夏大军,虽然没有突破鄜延路,却对横山防线进行了一波强化。而面对北宋的强硬态势,西夏也露出了獠牙。但是,西夏的獠牙根本啃不动北宋。自洪德堡之战后,西夏只能等着挨揍。

公元1097年,二月,西夏以七万大军进攻绥德,兵败退走;三月,西夏以六万大军进攻神木堡(今山西神木东南),遭遇宋军骑兵突袭。

攻击不利的西夏,随即遭遇北宋开战了防守反击。

河东路宋军(山西方向),进筑葭芦寨;熙河路(甘肃方向)宋军,进筑金城关。

而威胁最大的则是章楶的泾原路。泾原路宋军硬是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推进到了葫芦河川石门峡(今宁夏固原西北)江口、好水川(今陈家沟河)以南,用了22天的时间,修筑了平夏城和灵平寨。

特别是平夏城,犹如一把利剑,直插西夏腹心。可以说,这是北宋在平夏城之战中取得的最大成就。

章楶向朝廷奏报称:

其建筑去处,皆係膏腴,谍者传西人语,“唱歌作乐田地,都被汉家占却”,又云“夺我饭碗”,观此事势,必须竭力尽死来争。

所以,西夏梁太后再一次怒不可遏了,继1096年举国出击鄜延路之后,又于1097年举国出击泾原路。如果前一次是被吕惠卿惹恼了,那么,这一次就是被章楶吓怕了。章楶的这个进筑动作,根本不是为了浅攻而是绝命。

于是,第一次平夏城之战,正式爆发。

但是,宋军预谋良久、夏军仓促出兵。

在进筑平夏、灵平二寨期间,熙河路进筑金城关、鄜延路劫掠横山,甚至环庆路一度占领洪州。而诸路宋军集体出动的目的,都是在吸引西夏的注意力,为章楶进筑平夏城创造契机。

所以,梁太后虽然举国来犯,却无法快速集中兵力。因为军队已经分散应敌了。

即便如此,西夏还是集中了十二个监军司中的六个,以十万大军猛攻平夏、灵平二寨。因为这块地方太重要。丢了平夏一带,就等于丢了横山,对外只能等着北宋吊打,而对内则无法向党项贵族交代。

既然北宋方面预谋良久,所以泾原路就不会以一路对敌,也不会再搞什么坚壁清野,而是直接硬碰硬。泾原路主帅章楶集中了熙河、秦凤、环庆、泾原四路兵马,总计八万精兵,对决西夏、掩护筑城。

这是自元丰五路伐夏之后,北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兵力集结。

泾原路和熙河路的两路军队,直接推进到没烟峡,迎战西夏主力。名将折可适率先出击,从上午一直打到中午,硬是击退了西夏先头部队。但,熙河路宋军迂回伏击,却被西夏人反伏击,一千宋军殒命。在野战和机动方面,宋军始终处于劣势。所以,浅攻堡垒才能制胜,野战出击只能惨败。

西夏主力推进到平夏城,在占领附近高地后,立即对平夏城发动猛攻。

平夏之战,如果西夏赢了,那西夏就能继续盘踞横山一带;如果北宋赢了,那北宋就能进一步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

所以,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以人马十余万众,分头暴至,铠仗精明,纪律严整,锋鏑既交,各尽死力鏖战”,西夏出动主力兵团,拼死鏖战。

“分合十数次,过河逼寨,奔突杀人”。草原民族的狼性,彻底爆发。

“仍各携草一束,锹钁一件,意要填叠壕堑,斸掘城身,欲如永乐之事”。这是最野蛮的攻城拔寨。西夏士兵每人携草一束、锹钁一件,准备用束草填平壕沟、用锹挖倒城墙。而这就是在照搬永乐城的打法。

但是,宋军早有准备。

没烟峡之战后,宋军主力立即回撤,集中于平夏和灵平二城寨。同时,其他各路援军纷纷开到。就在西夏人野蛮掘城之际,宋将姚雄率七千熙河路援军赶到。姚雄所部横撞西夏大军、平夏宋军开城出战,宋军里外夹击,彻底击败西夏大军。

这就是第一次平夏城之战。

此战之后,西夏的横山防线,门户洞开。诸路宋军一面在横山地区疯狂筑堡,一面派出部队突袭西夏腹地。

经过上百年的较量,北宋西北边军不仅百炼成钢,而且做到了战略级配合。相比太宗、仁宗时期,西北宋军已经发生了质变。而究其原因,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朝廷的干预变少了。

宋军在变强,其实在神宗年间已经出现。

但是,元丰五路伐夏,宋神宗的人事安排,就是在人为制造内耗,导致诸路无法配合,宋军惨败而回。筑城永乐,宋神宗又向前线输送了一个比赵括还不如的谋臣徐禧。这个神操作,直接导致名将种谔的意见不被采纳,生生葬送了二十万军民。(扩展阅读:宋夏永乐城之战:一个尽责的外行到底能干出多少蠢事)

第一次平夏城之战,虽然宋朝内部各种龌龊操作不断,比如吕惠卿,但是来自皇帝的胡乱干预少之又少。同时,诸路帅司的协同能力,展现出了弹性防御的威力,而北宋的国力优势也终于成功转化为战争能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临死之前留下一道圣旨,足足让大明硬气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解密明成祖朱棣的一生,明成祖朱棣的死亡揭秘,关于明成祖朱棣的历史事件

    朱棣死后为明朝留下一道圣旨朱棣在死后给大明朝留下了一道圣旨,上面写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归纳起来圣旨内容只有两点;第一,外敌入侵,大明不和亲,不称臣,不纳贡;第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永乐年

  • 宰相:我家井水变酒水,朱元璋好奇想去,走到半路脸色大变:抄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抄家全集,朱元璋宰相胡文雍,朱元璋逃到农妇家避难

    但是历史上对于朱元璋有褒有贬,其中贬低老朱最大的理由,自然就是他滥杀功臣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天组朱元璋以“谋不轨”的方式诛杀宰相胡惟庸九族,后来又追究党羽,前前后后杀掉了3万多人,而这起事件的导火索,似乎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胡惟庸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如同刘邦背后的萧何,他为朱元璋提供了一

  • 徐达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他的儿子惹了皇帝,被皇帝亲手用剑劈死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真的杀了徐达吗,朱元璋有没杀徐达,朱元璋杀了徐达为什么没杀他儿子

    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徐达长期独当一面,统领大军南征北战,如果说朱元璋是董事长,徐达就是个忠心耿耿、才干超群的总经理,有这样的属下,堪称朱元璋的福气。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徐达不仅才能无与伦比,个人品行也是端方高洁,武将们常有的暴虐嗜杀、贪财好色等毛病,他是一概无有,堪称完人。徐达对得起朱元璋,朱元璋也对得

  • 宋江为什么同意招安,不招安梁山好汉的结局会更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江为什么想招安,老梁讲宋江招安完整版,宋江为何非要选择招安

    宋江为什么同意招安,不招安梁山好汉的结局会更好吗?说起梁山好汉,我们就不由自主的想到宋江。宋江曾经是宋朝的一位押司,由于各种原因,他被朝廷上的奸佞之臣陷害,最后为了活命不得不上梁山投奔自己的好兄弟。最后,由于宋江的英雄义气和注重兄弟情谊的性格,成为梁山好汉的领导人。一、宋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世人看来

  • 成吉思汗的特殊“爱好”,古代女人们痛苦万分,如今却很常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吉思汗有个特殊的爱好,成吉思汗奇特的经历,成吉思汗的绝技

    成吉思汗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马背上面度过的,他带领着很多的将士打下了最为广阔疆土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甚至横跨亚欧大洲,不得不说,成吉思汗真的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人。所以在之前的时候,只要有人提到成吉思汗这一个名字,几乎就没有人不认识成吉思汗的,因为他的名字已经到达了家喻户晓的地步,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位战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朱棣?谁都可以,就他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标死了朱元璋为何不立朱棣,朱标死后朱元璋给朱棣什么礼物,朱元璋朱棣和朱标的关系

    其实后人能看出朱棣的优点,朱元璋作为他的父亲,一样看得出。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朱棣很出色,为什么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他呢?问题的答案绝非一句“立嫡立长,立长不立贤”这么简单,背后的原因让朱元璋传位给谁都行,唯独不能传给朱棣。 性格相似 古代皇帝选择接班人,并非都遵循“立嫡立长,立长不立贤”

  • 明朝奇人王士宁:每天只吃2种食物却活到120岁,现在仍有人效仿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代长寿老人王世宁,明朝十大奇人,明朝王世宁只吃两种食物

    唐太宗年迈时,疾病缠身,便逐渐开始迷信方士丹药,试图求得长寿秘诀。甚至,他还盲目相信从天竺被俘虏来的僧徒罗弥婆娑寐的妄语,服用他制出的丹药,最终引起中毒反应,反而加重了病情。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曹操也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这并非几颗没有科学依据的“丹药”能够改变。但历史上就没有长寿之人了吗?

  • 南宋手工业的发展条件和原始工业化进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南宋工业化,宋代新兴的手工业,中国手工业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原始工业化进程是指传统社会中工业,如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建筑、造船、食品加工以及各种金属工具和器皿生产等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并逐步接近、甚至赶上农业比重这样一种历史进程。在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自然经济社会中,这种上升的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但到中世后期,各种非农产业的发展速度明

  • 沈万三犒赏百万大军,朱元璋感到威胁将他抄家?其实两人并不认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要沈万三赏赐40万大军,沈万三死于朱元璋之手视频,朱元璋打了胜仗沈万三却上了刑场

    记载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朱元璋怒曰:“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此为不靖,推出去午门。”这样看来,似乎沈万三真的是在朱元璋的打击下才被流放至死,但事实上两人并不相识。早在明朝还未建立时,沈万三便病死了,一个早已死去的人是不可能出资修建京城

  • 朱元璋为何收了那么多义子?知道他们的结局你就懂干爹是干嘛的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义子朱勇下场,朱元璋为什么收20多个义子,郭大帅认朱元璋为义子

    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有养子20多人:朱文正、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平安、朱文刚、朱文逊、朱文进、王附马、真童、金刚奴、也先、买驴、泼儿、老儿等。收养义子、义女,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当时全国兵祸连年,死人特别多,留下了不少孤儿,急待有条件的人抚养,碰上有怜悯心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