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杜甫家世显赫,祖上世代为官,为何晚年会穷困潦倒?

杜甫家世显赫,祖上世代为官,为何晚年会穷困潦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921 更新时间:2024/1/23 1:54:53

杜甫的父亲杜闲,三叔杜专,四叔杜登,祖父杜审言,曾祖杜依艺,高祖杜鱼石,天祖杜叔毗,都有出仕做官的履历。

并且,杜甫的二叔杜并还是个大孝子。

杜审言在吉州担任司户参军期间,遭到吉州司马周季童的诬陷而下大狱。

杜并对此愤恨不已。为了替父雪耻,他在众目睽睽之下,顶着卫兵的砍杀,硬是单枪匹马刺死了周季童。

事后,很多士人和杜氏亲属都为杜并的壮举点赞,称其孝顺忠烈,左台监察御史苏颋还亲自为杜并撰写墓志,赞扬他的行为是“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殁而犹生。”

如果杜并出身草莽,没有郡望加持,他是肯定得不到如此高的评价的。

试想,出生这样的官宦之家,杜甫小时候怎么可能穷呢?

他当时不仅不穷,反而还可以啃老,拿着家里的钱,顶着官N代身份在外游山玩水,生活好不惬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身材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望岳》是杜甫早年游历山东时,创作的作品。

单看诗文就能发现,青年时的杜甫,充满了年轻人的浪漫与激情。

也正是因为这份浪漫与激情,让杜甫当时结交了很多文化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

既然家庭条件不错,那为何晚年的杜甫,生活却很潦倒呢?

起因,与杜甫父亲去世有关。

公元741年,杜甫的父亲杜闲去世。

老爸死了,无法再啃老了,当时29岁的杜甫也就只能自力更生了。

为此,他跑到长安长住,参加科举,试图效仿父祖那样,谋个一官半职,踏入仕途。

可是,杜甫的运气很不好。他在长安多次参加科举,却屡第不中。

不过,杜甫的不受重用,与其才华高低无关。当时腐败的朝政,以及杜甫的性格,才是他屡第不中的原因。

比如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以杜甫的才华,当时混个小官应该没问题。

但由于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担心自己被新人后浪拍死在沙滩上,非说“野无遗贤”,竟让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结果满怀希望的杜甫就这么悲催地落榜了。

此后多年,由于不愿意巴结李林甫之流,杜甫虽然被唐玄宗选为储备干部,但在奸臣的阻挠下,一直没能混个一官半职。

等到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终于捞到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八品小官。终于吃上了皇粮时。他的小儿子却死在了老家。

关于杜甫幼子的死因,按杜甫本人说法,是饿死的。

出处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大概意思是说:为了生活,我把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让他们无依无傍,过着冻挨饿的穷生活。身为丈夫和父亲的我,怎能长久不管?此次去探望,就是为了有难同当。但我一进门,就听见屋里哭声酸楚,原来是我那小儿,已经活活饿死!作为父亲的我,此时内心是多么惭愧,竟然没本事养活自己的孩子!

不过,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杜甫幼子去世的那一年,关中并没有饥荒的记载。

并且,杜甫的妻子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混得再惨也不可能看着小儿子活活饿死。

所以,杜甫小儿子的真正死因,有可能是患上了某种病,导致不能进食,这才饿死的。

这种情况在当年并不稀奇。

由于儿子的死,让杜甫悲痛欲绝,心态彻底转变了。因而,他变得不再浪漫。开始真切认识到了社会阶级差距和百姓生活的艰辛。

这为他后来的“诗史”地位奠定了生活基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正当杜甫还在为幼子的离世而悲痛欲绝时,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爆发。

为了躲避战乱,杜甫只好带着妻儿,搬到了鄜州(延安富县)的羌村避难。

在避祸期间,杜甫一家人的生活还算可以。

比如从杜甫所作的《羌村三首》中,就可以推测,杜家在鄜州应该是有田产的。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不过,混吃等死并不符合杜甫的人生追求。

所以在鄜州待了半年后,他就再次与妻儿老小分别,只身一人投奔当时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李亨。

可是,杜甫的运气很不好。

在去往灵武的路上,他不幸被叛军俘虏。

当时一同被俘的还有王维

所幸的是,由于杜甫官小,未被囚禁。他后来逃了出来,投奔了唐肃宗。而王维就没这么好运了。由于官大,加之名气大,一直受到叛军的重点照顾,王维蹲了多年大牢才被释放。

至德二年(757年)五月,杜甫历尽艰辛终于抵达凤翔(陕西宝鸡),找到了唐肃宗。

对于杜甫等前朝旧臣的到来,肃宗很高兴。

因为来的人越多,就越能巩固肃宗的皇位。

所以没过多久,杜甫就被授予左拾遗一职。

而这也正是杜甫被称为“杜拾遗”的来历。

关于左拾遗这个官职,简单解释一下。

这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品秩不高。但是由于担任这个职务,可以接近皇帝,属于非常清贵的官。就好比现在的领导秘书,虽然级别不算高,但下属机构的领导见了,都会对其客客气气。不会去主动得罪领导秘书。

所以,不要因为左拾遗的品秩不高,就觉得唐肃宗不重用杜甫。事实上,杜甫终生都把曾经担任左拾遗当作自己一生的荣耀。

不过,还是那句话。杜甫的运气是真的很不好。刚被皇帝重用没几天,就因为营救房琯而触怒了肃宗。

肃宗在一怒之下,将其贬到华州(今陕西华县)任参军,负责当地的祭祀、礼乐、学校、考课等事宜。

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前面说了,杜甫很在乎左拾遗这个职位。因为这代表杜甫站队肃宗成功,获得了肃宗的信任。前途无量。

而肃宗现在把杜甫的左拾遗职务撤了,慢慢疏远了他。这对于杜甫来说,显然就是一个不能接受的结果。

所以,在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上,杜甫没待几天就辞官而去,带着妻儿去到四川,定居在了成都。

在成都期间,杜甫的朋友严武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也正是因为严武的推荐,杜甫才又再次出仕为官。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的参谋。

由于有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这段经历,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在成都的几年,杜甫的生活水平其实总体还算可以。早期因为要面子,拉不下脸去求助好朋友严武,吃了一段时间的苦。

为此,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后来,好朋友严武出手相助(严武是剑南节度使,剑南地区的一把手),杜甫的生活立刻好转了。(杜甫的茅屋其实并不算寒酸)

广德三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的靠山没了,不得不辞职走人。

此后三年,为了生活,杜甫离开成都,碾转于乐山、宜宾、重庆、云阳等地,最后在奉节得到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做了一个小小的园官。

我们常觉得严武死后,杜甫晚年的生活十分悲催。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杜甫在奉节担任园官期间,他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还雇了几个雇工干活。这种生活水平是真正的贫苦老百姓不能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奉节的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很多传世经典。如我们都学过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因思乡心切,便离开奉节,决定回到巩县老家。

然而,杜甫在回老家的路上,才走到岳阳就把盘缠用完了。束手无措之下,他只得去到湖南找好朋友借钱。而在湖南期间,他又倒霉地遇上了臧玠在潭州(长沙)的作乱。

没办法,杜甫只能去到郴州,投靠自己的舅父崔湋。而他乘坐的小船行至耒阳时,江水突然暴涨,只得临时停泊在荒郊野外。这导致杜甫饿了五天五夜。

幸亏是后来耒阳县令派人送来酒肉,杜甫才捡回一条命。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从舅父借到回乡的盘缠后,又再次向北。

但这一路上的颠簸,让杜甫很是不适。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长沙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大体来看。杜甫的晚年确实不富裕,但也谈不上很穷。

准确来说,应该叫“紧巴巴”。

杜甫很多时候,并不是不能吃饱喝足,过上稍微体面一点的生活。而是他性格使然,他一不会经商,二不会种地,三又不切实际,总是喜欢辞官走人。

一个人总是如此,金山银山也会吃空,生活自然会过得紧巴巴。

幸亏杜甫朋友多,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贵人拉一把。所以他的日子虽然紧巴巴,但大体过得还算体面。比一般老百姓强多了。

这一点,杜甫自己也承认。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我,杜甫,好歹也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用服兵役,也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日子尚且过得紧巴巴。那些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辛酸了啊。

更多文章

  •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没曾想其书法竟然如此豪迈,气吞万里如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郑成功是怎样收复台湾的,台湾郑成功庙对联,郑成功二次收复台湾的故事

    众所周知,郑成功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提到民族英雄,郑成功绝对当属第一位,尤其是收复台湾,功勋卓著,而他的书法,也足以看出其细腻之长,是一种雄强中蕴含的细腻,我们所见到书法作品,基本上都是行草书作品,这些行草书作品,整体上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还非常强烈,笔墨饱满浓重,而且还有一种

  • 明将蓝玉为何敢“霸占”蒙古皇妃,是有恃无恐,还是另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蓝玉对元朝皇妃的评价,蓝玉为什么杀元朝皇妃,蓝玉打蒙古王妃视频

    “饶勇略,有大将才。”明史对蓝玉此人的评价足以看出他的将才之能,蓝玉是明朝十分著名的一位将领,他骁勇善战,甚至可以说当时绝大多数的战役只要有蓝玉在,就一定会胜利。蓝玉一开始任职于名将常遇春手下,十分得常遇春赏识,常遇春也常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后来蓝玉有了战功,被封为永昌侯。朱元璋甚至将自己的女儿许

  • 宋仁宗有没有毒死包拯?考古专家挖开其坟墓见到尸骨后,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歌曲《包青天》中这样唱到“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每每提起包拯这个人物,我们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一个,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正气凛然的形象。因为民间相传其黑面形象,因此被称为“包青天”。黝黑的皮肤,眉间的月牙印记成为了后世人们对他的印象。但就是这样一位正义,

  • 北宋号称有80万禁军,那金兵南下之时,这八十万大军咋都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泊秦淮》中有一讽刺宋朝统治者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评价一个朝代,我们往往会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看。从文学方面来看,宋代是词作发展的高峰,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名垂千古的文人比盛唐也毫不逊色,连宋代皇帝都大多醉心书画,例如以一手瘦金体备受称赞的宋徽宗。但一谈到武功,宋代总是给

  • 文人司马光,倾其一生来削弱宋朝,并亲手将其埋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六大奸臣司马光,司马光对宋朝的贡献,司马光谈宋朝衰败的原因

    宋王朝的羸弱在历史上十分有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的政权,他上位之后自然稀释了手下武将的兵权,开始重用文人。这一举措让宋代的文学氛围十分浓厚,而部队实力却大打折扣,而且有着文臣误国的说法。著名的文人司马光就用自己的一生

  • 李自成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为何不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真人照片,李自成怎么评价项羽,李自成最怕谁

    别人抵挡住各式敌人的围攻,自己躲在幕后在没有强大之前,送死的事情别人去,硬仗别人打。朱元璋更是绝,把厚黑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成战略学经典,还能被后人夸,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吧。李自成其实更像是半个楚霸王,这不是说他能耐多高,而是说他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

  • 为何崇祯把魏忠贤一杀,明朝就垮了?王承恩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王承恩和魏忠贤对比,明朝十三太保王承恩

    在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个人的死而埋下一国或一个朝代消亡的种子,有些是忠君爱国的贤能之臣,有些则是结党营私专擅弄权的宦官奸佞,还有些则是富有争议的人物。而在这众多人中有一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这个人就是明朝时期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但这样一位奸臣被皇帝处死后,明朝就垮了,

  • 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照,精通五种语言,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奋发向上,努力建设好一个国家,但是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越往后越衰落。明朝亦是如此,明朝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朝代,明朝既有过经济大繁荣时期,也走过下坡路。明朝众多的皇帝之中,他们有的心怀雄才大略,而有的却是玩物丧志。这大概就是历史社会现象的变化。明朝有这样一个

  • 做皇帝真的好吗?后宫要皇帝“雨露均沾”,朱元璋就说:恐有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惩罚后宫浪费粮食,朱元璋当皇帝合适吗,朱元璋后宫等级排名

    汉朝贾谊在《新书·容经》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度量,如果事情做过了头,那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超过了这个分寸,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错误。01提到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活,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至高无上的权力。

  • 朱元璋治下大旱,刘伯温趁机献上一计:杀了这个人就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临死最后一计骗过了朱元璋,刘伯温向朱元璋说义军弊病,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此乃朱元璋的《赠四仙》。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这位明太祖从平民到皇帝,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充满坎坷与曲折,不乏有刘伯温等贵人相助。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于濠州孤庄村的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朱世珍,母亲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