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谥号和庙号,古代的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人会给他一个谥号,如果你生前表现的好,就能够得到一个好的谥号,比如说文、武、明,累死汉武帝、汉文帝之类的,都是大明君,如果生前表现一般,谥号也就一般,比如宣、平、和,比如说汉宣帝之类的,如果生前表现很糟糕,那么得到的谥号就是殇、哀、厉之类的,比如说衰帝等等,因此这个也就成了很多皇帝拼搏的动力。
不过对于皇帝来讲,谥号这种东西太宽泛了,意思就是说可以随便的加上去,给予谥号的往往都是继位的皇帝,作为后代,肯定会跟自己的祖先一个好的谥号,改朝换代的才会给予不好的谥号,再来说说庙号,这种东西就是比较正式的了。
其实庙号一直到了汉朝的时候才出现,这种制度是在周天子之礼才出现,并且规定只能孝敬七代先祖,如果超过了七代,那么就必须从祖庙里面迁出来,正常来说,庙号是有着先后排序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祖,剩下都为宗。所以在炒作完谥号后统治者又开始玩起了庙号,庙号不像谥号,可以随便评选,相对谥号来说更公允一点。
接下来进入隋文帝杨坚吧,其实按照庙号来讲的话,隋文帝的庙号是高祖,为什么作为开国皇帝的隋文帝为什么不称为太祖,这里面不光是看是不是开国皇帝,还要看是不是白手起家,正常来说创立基业是太祖,功劳高者为高祖,很明显,隋朝的杨坚和唐朝的李渊尽管都是开国皇帝,但是并非是白手起家,而是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有着庞大的血亲基础。
杨坚并不是白手起家的,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家族,他的父亲在当时也是大人物,这些也成了杨坚建国的根基,在杨坚称帝之后,他把自己的父亲杨忠追封为了武元皇帝,庙号就是太祖,也就是说,他的溢号是武元皇帝,庙号就是太祖,不仅仅是杨坚,其实李渊也是如此,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不过李渊的家族也很强大,因此建国之后,他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太祖,自己成了高祖,现在大家明白了吧,理由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