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有一位名不副实:如果刺杀成功,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有一位名不副实:如果刺杀成功,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46 更新时间:2024/2/17 7:13:21

看了《史记》中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位名不副实:如果刺杀成功,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但是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这位武功不高胆子不大反应迟钝的刺客,却被后世列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首。

在《史记》中。朱家郭解都是大侠,在朱家郭解之后,还有关中长安樊仲子、槐里赵王孙、长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卤公孺、东阳田君孺等人都可以称为大侠,司马迁说他们“虽为侠而逡逡有退让君子之风。”

[var1]

跟有君子之风的大侠不同,刺客则是不辨是非不择手段的。《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分别是晋国豫让、吴国专诸、魏国聂政、齐国荆轲。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提出质疑了:荆轲怎么成了齐国人了?他不是来自卫国,受雇于燕国太子丹的职业杀手吗?

荆轲的籍贯问题一会儿再说,咱们还是先简单看一下排名前三的刺客的武功和战绩。

细看之下,我们就会发现豫让并不是很值得尊敬,因为他的雇主是智瑶,也就是荀瑶,又称智伯、智伯瑶。

这位智瑶好像还算不上好人,豫让为智瑶报仇,纯属为小义而忘大节。他行刺的对象,就是赵国的开国之君赵襄子

[var1]

赵襄子曾经饶过豫让性命,所以豫让不欠智瑶的性命,但却欠了赵襄子不杀之恩。

如果豫让有大侠风范,就应该隐居深山或者自杀成仁,因为这时候他是否刺杀赵襄子,都要受到良心的谴责。

但是豫让既没有隐居也没有自杀,反而继续谋划刺杀,结果再次被生擒,他临死前也承认赵襄子是个好人:“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豫让虽然有点不辨是非,但是他的执着,还是值得敬佩的,而且豫让也绝非贪生怕死之辈。连斩赵襄子衣服三剑之后从容自尽,说明豫让还能保持一个刺客的尊严和操守。

如果豫让刺杀赵襄子成功,那么可能就没有赵魏韩三家分晋了,所以无论从哪方面看,无论成功与否,豫让都不能算是历史的罪人,他只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失败刺客而已。

[var1]

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这二人的事迹,咱们课本上都有,就不必细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专诸和聂政,都是成功的刺客,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报恩,但是他们舍生忘死也要完成任务,还真没辱没了春秋战国四大刺客的名头。

豫让专诸聂政都值得尊敬,而最有名的“四大刺客之首”荆轲,则有些名不副实,要是真按能力评选,曹沫都比他有资格入选。

曹沫是不是“论战”的那个曹刿,在史学界还有争议。咱们今天的话题,是以名不副实的四大刺客之首荆轲为主。

很多人都以为荆轲是卫国人,其实是不对的,他的祖籍在齐国,而且也是名家之后:“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

[var1]

《史记索隐》也证实了这一点:“轲先齐人,齐有庆氏,则或本姓庆。春秋庆封,其后改姓贺。此下亦至卫而改姓荆。荆庆声相近,故随在国而异其号耳。”

荆轲原本姓庆,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荆轲也可以叫庆轲,这个庆轲跟庆父应该没啥关系,但是做的事情,好像也差不多。

熟读春秋战国史料的读者都知道,荆轲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并不具备刺客必备的三个要素:武功、胆气、智谋。

不但剑术糟糕,荆轲还既没有胆子也没有智谋,更缺乏刺客随机应变的冷静。

我们只要看看赞美荆轲的《史记》,就会知道荆轲是一个废柴:已经抓住了秦王嬴政的袖子,居然还被挣脱了(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var1]

手提着淬毒的匕首,面对拔不出长剑的秦王嬴政,追赶了半天,居然连人家头发丝都没碰到。秦王拔出剑来,荆轲就没有一点还手之力了:“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掷)秦王,不中,中桐柱。”

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得出来荆轲有多惜命,他在突袭失败的情况下,居然还想着生擒嬴政而保全自己的性命:“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谁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契约就是一张废纸,尤其是秦国的契约,更是说撕毁就撕毁。从商鞅开始,秦国就没遵守过诺言:商鞅未被封为商君之前还叫卫鞅的时候,就曾背信弃义在酒宴后袭虏魏公子卬。

[var1]

明知道秦国的契约一文不值,还要生擒嬴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荆轲是想学曹沫劫持齐桓公

曹沫遇到的是齐桓公,再加上一个不肯食言的管仲,所以曹刿才能收回自己在战争中丢掉的地盘。

在战场上打不过,就使阴招,难怪后世评选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把《史记·刺客列传》中最先出现的曹沫剔除了。

但是细细想来,曹沫怎么也比荆轲强,曹沫成功了,而荆轲失败得很丢人很搞笑:他在身负重伤的时候才想起拿匕首当飞刀,早干什么去了?如果你在秦王挣脱的那一瞬间就飞出匕首,两人近在咫尺,即使嬴政有盖世轻功,也必然难逃一死。

[var1]

荆轲放弃了刺杀嬴政的最佳时机,归根结底是他缺乏刺客视死如归的胆气,也没有刺客应有的冷静与狠辣,其反应之迟钝,也真愧对刺客之名。

荆轲失败了,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但对历史的发展来说,却是有益无害:如果荆轲刺杀成功,诸侯之间的战乱将永无休止,荆轲也就成了千古罪人。

如果不是荆轲而是专著聂政出手,那么历史必将改写,这场近乎滑稽搞笑的荆轲刺秦王,也留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燕太子丹的脑袋是不是进水了?花了那么多金钱美女,怎么找了这么一个不靠谱的刺客?如果荆轲一开始就抱着与秦王同归于尽的信念,他的刺杀行动会成功吗?

更多文章

  • 三国10大顶级谋士,魏国独霸五席,诸葛亮力压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十大谋士谁最厉害,三国的十大谋士排名,三国时期最厉害的谋士前10名

    [var1]10、陈宫他和曹操认识,但是他看不上曹操行事作风,所以选择投奔吕布。吕布在他的辅佐下打败过曹操和刘备,而他也帮吕布拿下了兖州和徐州。曹操打邳时,他就让吕布到外面,自己在城里就可以两面互补。但是吕布却不同意这一计谋,反而还怀疑他,最终被杀死在了白门楼。他因为不愿意投降,所以被曹操杀死。[v

  • 五千乘之劲宋实力有多强?战国第九,灭一诸侯,连败三大万乘之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战国,战国时期宋国鼎盛时期有多少兵力,战国时期宋兵力

    [var1]中山、宋、鲁、卫、郑五个千乘之国中实力最强劲的是中山国,中山国自中山武公建国开始到被魏文侯灭国,中山桓公复国后经过中山桓公、中山成公、中山王厝几代国君努力实力日益强盛,在成公和中山王厝时达到顶峰,史称其拥兵九千乘,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千乘之国中山国居然得以和魏、韩、赵、燕四个万乘之国

  • 孙膑不出,谁与争锋?庞涓不死,秦国难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庞涓砍掉孙膑双脚,孙膑和庞涓各自的处境,孙膑与庞涓的较量

    [var1]一国的强盛离不开名臣和名将,名臣且先不说,战国名将可谓不少,但是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后期,战国前期名将相对来说要少得多,其中魏国之所以能长期在战国初期称霸,军事上有两个人值得一说:一个是一手训练出魏武卒把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吴起,另外一个就是魏惠王时期的上将军庞涓。后世对庞涓有所误解认为他

  • “围魏救赵”后,赵国却对齐国恩将仇报,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魏国和赵国同样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却在战国时期兵戎相见。就赵国来说,在无法抵挡魏国的进攻背景下,选择向齐国求援。而齐国通过围魏救赵,确实起到了救援赵国的效果。可是,让很多人不理解的是,“围魏救赵”后,赵国却对齐国恩将仇报,也即非但不感恩齐国,反而多次进攻齐国。[var1]一首先,就围魏救赵来说,是孙

  • 后羿射日并不是为了百姓,山海经中的“女丑之尸”,揭开可怖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后羿射日真实存在吗,射日英雄后羿民间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故事和传说

    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库中,拥有许多奇妙的神话故事,就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神石补天,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夸父逐日等等。这些故事已经流传了有上千年的时间,至于其真实性,从科学的角度去看肯定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这些故事大概率是通过某些事件演化而来。就比方说后羿射日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天空中莫名出现了10个太阳,所

  • 国家内部团结有多重要?从赵国的消亡,看秦国为何能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和赵国的关系,秦国怎么统一赵国的,秦国为啥要灭赵国

    亲们都知道,站在当时秦国的角度上看,赵国是山东六国之中最特殊的一个。原因是从血统上来讲,秦赵属于同宗同源,赵国的王室被称之为嬴姓赵氏,在战国时期“姓”是大的氏族部落的徽示,而“氏”则是姓分出来的支系标志。秦赵都是以玄鸟作为图腾,而玄鸟就是燕子,在当时“燕”是“嬴”异字,是同音。[var1]说其秦赵的

  • 长平之战中,赵军多次拼命冲锋,可为何还是冲不破白起的包围圈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白起大败长平赵军,长平白起可以打败赵军吗,长平之战秦军为什么能包围赵军

    长平之战打到最后,赵括眼见救援无望,遂集结军队,多次拼命冲锋,妄图冲破白起的包围圈,能跑出去几个算几个,也算给赵国保存一点实力。话说回来,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又经多次磨炼,部队的战斗力在六国当中还是拔了尖的,更何况“一夫拼命,百夫莫敌”,兵法上也有“围三缺一”、“归师勿遏”的说法,为什么呢?

  • 长平之后殊死抵抗,保卫首都对抗秦国,浅析赵魏楚合纵抗秦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赵长平之战视频完整版,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那么强,长平在现在什么地方

    秦国见赵国返悔,遂于公元前259年十月,进攻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全国上下全力抵抗,并与楚国和魏国达成“合纵”目标,联合抗秦。一、白起范睢将相不和在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追击,攻占赵国首都邯郸。他认为,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五万士兵全军覆没,赵国主力全部被歼灭,赵国无人可用,此时是发起进攻的好时机;况且

  • 秦国发生了一次稀奇古怪的内乱,到现在还没人能说清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历史上少见的内乱,秦国内乱100万大军去哪了,秦国为什么内乱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时年仅21岁。秦宪公14岁成亲,一共生了三个孩子,去世前,已经册立长子嬴说为世子,嬴说其年年仅7岁,本来已是矬子里拔将军了,可秦宪公去世之后呢?[var1]三父秦国有三个老臣,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在宗族里有偌大的势力,秦宪公时期,就处处跟秦宪公掣肘,不过那时候秦文公余

  • 除了秦国,六国之中,谁最可能成就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战国七雄秦国为啥只统一了六国,带领秦国统一六国的主要将领,秦国统一六国的实力

    其他六国,谁最有希望统一天下?要回答这问题,是不是可以比较各国的变法情况来做出判断呢?但是,事与愿违。除了秦国,其他六国的变法情况都不好。楚国面积最大,但变法最慢;魏韩变法最早,但变法中断,后来流于常态;赵国、齐国、燕国,甚至都查不到有明确的变法记载,只是随波逐流中常态推进。[var1]变法到底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