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称为“弱宋”的宋朝,为什么弱?因为生在了一个草原崛起的时代

被称为“弱宋”的宋朝,为什么弱?因为生在了一个草原崛起的时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538 更新时间:2024/2/4 6:58:10

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宋朝的这个运气,实在太差。为什么这么说?做两个思想实验就行了。

一个思想实验是:让宋朝从赵匡胤建国开始,再重来一遍,看宋朝的明君贤臣们会有什么可能。

赵匡胤连北汉都没能消灭,赵光义竟两次兵败幽州,而从宋真宗开始的历代赵宋官家,有一个算一个,一个比一个怂。大宋皇帝在武功方面,就是武大郎开店,越来越矬。

另一个思想实验是:把宋朝换成秦汉隋唐这几个强势王朝,让它们去纵横捭阖宋时天下,看它们会有什么作为。

始皇帝北却匈奴,但草原上可不止一个匈奴,还有东胡、大月氏。当时的草原还没有实现内部自组织。汉武帝发动汉匈大战之前,大汉帝国已经休养生息70余年。隋唐之时,突厥已经分裂为东西突厥了。要么是自己有机会,要么是草原给机会,所以秦汉隋唐才会有作为。

但是,宋时的天下,草原给过机会吗?

草原不仅一次也没给过宋朝,而且还动不动就来一次内部自组织,然后生出一个战胜不了的对手。那宋朝自己有机会吗?宋朝一直在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却一次又一次在选择中让自己陷入被动。两次比较大的内部改革,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全都失败了。而南宋的各种改革,权且认为是自保手段。

如果认为这两个思想实验的说服力不够,那就索性玩一次穿越,把我们放到赵宋官家的位置上,也当一回皇帝。就是穿越而来的皇帝,在当时能有什么作为吗?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原因就是宋朝的运气实在太差。

首先是立国阶段,主要是赵匡胤的太祖朝。

赵匡胤是在公元960年代周建宋的。但契丹大辽在当时已经是个老大帝国了。

耶律阿保机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07年,比北宋早53年;从定国号契丹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16年,比北宋早34年;从南下开封、建国大辽算起,契丹人的建国时间是公元947年,比北宋早13年。

也就是说,在北宋建国的时候,契丹大辽已经崛起了至少13年。而且,不是雄霸草原的崛起,而是入主中原的崛起。公元947年,契丹人饮马黄河、兵入开封,而且就在开封建国大辽。所以,契丹人完全可以对宋朝人说,老子的老子曾经到过你家首都开封,连护照都没办,是骑着马、挎着刀去的,你服不服?

在赵匡胤的太祖朝,北宋的主要任务是统一,也就是结束五代乱世的天下分裂。完不成这个任务,历史上就不会有宋朝这个时代,赵家官人跟梁唐晋汉周一样,可以凑个六代乱世。

赵匡胤,折腾了一辈子,勉强算是完成了这个任务。但他比较仁义,所以南方的吴越没有灭;他也是天不假时的,所以北方的北汉也没灭。然后,就轮到赵光义出场了。

第二是扩张阶段,从太宗朝持续到北宋灭亡。

赵光义既不仁义也不短命,所以把吴越和北汉都给灭了。然后呢?大宋皇帝也有野心,不说开创一个巅峰帝国,但怎么也要对标秦汉隋唐吧?

而要对标秦汉隋唐,那就不能让契丹人嚣张。于是,结束中原分裂之后,赵宋官家立即去干契丹,第一个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是汉唐故土。

但是,之前已经说了,人家契丹早已立国,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期。这时候,不招惹宋朝就不错了,哪能被宋朝欺负?所以,两次幽州之战,连败两次,都是损兵折将地那种败,数十万精锐禁军血染疆场。在这种局面下,大宋王朝别说横扫草原,就是连长城也到不了。

而其原因,就是睡王耶律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耶律璟的契丹是一个“睡觉”的时代,给了中原天下20年的时间。后周和北宋都是在这个关键时段崛起的。但是,从辽景宗耶律贤开始到签订澶渊之盟结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契丹就没出过怂人。所以,从太宗朝到真宗朝,北宋完全没有机会。到了北宋仁宗朝,契丹虽然走了下坡路,却仍旧逼着北宋庆历增币了。

有契丹这个对手在,北宋只能望草原兴叹。大宋官家也想开创秦皇汉武的伟业,却没有秦皇汉武的机会。

在冷兵器时代,草原骑兵就是最强王者。但草原骑兵也是相当贵的。战马是稀缺资源、铠甲是稀缺资源、兵器也是稀缺资源。而即便在草原,骑兵战士也要在战争中累岁磨砺。而这种战争磨砺更是可以耗光帝国的资源。所以,草原骑兵需要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来支撑。

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呢?简单说,匈奴变成南北、突厥变成东西,会是什么结果?

这时候才是中原王朝的机会,不仅可以打败草原骑兵,而且还能够收编草原骑兵为己所用。而秦汉隋唐都是这种乘势而为的产物。它们不仅可以威势草原,而且能够打遍整个地理视界。

但是,宋朝有这种可乘之势吗?

胡虏无百年之运。因为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所以草原一定会陷入南北东西的分裂。但是,恰在两宋阶段,草原是一个雄主接着一个雄主。非但草原如此,连西北的党项人也雄主辈出。李继迁之后是李德明,李德明之后是李元昊。在李元昊时期,西夏就算建国了。此时天下,就不是宋辽博弈了,而是另一个三国演义。就这个局面,北宋还能怎么玩?

但是,北宋放弃努力了吗?并没有。契丹虽然是头等强敌,但党项则是肘腋之患,直接影响北宋向河西走廊和大西北开疆的机会。于是,宋夏战争一直打到北宋灭亡,也没打完。

所以,自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北宋一直处于扩张阶段。然而,事与愿违,北宋一直在努力却一直在路上。然后,北宋灭亡了。

第三是自保阶段,从南宋开始到灭亡。

别的王朝总会是一个从乱到治、从治到盛然后再从盛到衰、从衰到死的过程。但是,北宋却直接从盛到死了。这是什么原因?

在北宋徽宗朝,大宋的外部环境终于变好了。西夏这个不死小强,终于被磨软了,灭国西夏只是时间问题。关键是北方的大辽也变弱了,大概率会出现内乱。但是,大辽的内乱竟直接变成了外患,因为女真建国了。只用了12年时间,女真大金就连灭大辽和北宋两大强国。这种效率,连穿越小说都不敢这么编。

然后,宋朝进入了南宋阶段,这时候只能自保了。之前还能跟契丹人掰掰手腕,现在跟女真人连掰手腕的机会都没有,甚至还一度称臣了、认贼作父了。这才是奇耻大辱。

女真人刚刚坐稳天下,草原世界又来了一波自组织,蒙古人崛起了。蒙古人才是草原世界的终极BOSS。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欧亚大陆。但蒙古的领袖阶层堪称穿越的存在。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不用说了。成吉思汗之后,是窝阔台大汗;窝阔台之后,是贵由大汗。贵由时期,大蒙古国陷入混乱。但贵由在1246年继位,在1248年就死了。这个挫折时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接下来,是蒙哥大汗、忽必烈大汗,这兄弟两个一个比一个彪悍。

蒙哥大汗,在打残南宋的同时,还组织了蒙古人第三次西征,一直干到地中海。忽必烈大汗,不仅彻底灭国南宋,关键是在东亚世界建立了统治秩序。中原、草原、高原、东北以及西域,第一次融合进了一个超级大帝国。

简单总结就是: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94年忽必烈去世,在总计89年的时间里,蒙古大汗一直是射雕英雄的狠角色,大蒙古国一直如日中天。

这绝对是历史的BUG。然而,这个逆天存在大BUG,全被南宋赶上了。当此之时、当此之势,南宋别说收复中原,就是能活着,已经相当不错了。遇到这种对手,只能叫生不逢时。在女真人面前,打不过就称臣,认贼作父就认贼作父了。而在蒙古人面前,南宋连称臣都不允许、也不可能,只能勉强自保。

总结:一切都是局势使然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比之华夷之辨更为具超越性的,是天命观。从元到明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种看法。两宋不是不努力,而是无法逆天改命。而所谓天命,在小来说是一种局、在大来说是一种势,是一种由社会合力形成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某种特殊情状。

囚徒困境是一种局,比如五代十国的中原,比如澶渊之盟前的宋辽。接着,这个局就被女真人打破了。而宋金博弈、宋金夏博弈,又是一种囚徒困境。然后,这个局又被蒙古人打破了。因为暴力来自边缘地带。

而放大尺度来看,中原和草原也是一种囚徒困境。每一方都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结果却让所有人陷于不利。但蒙古人逆天了,不跟你玩什么中原和草原博弈,直接引入了外部资源。三次西征,蒙古人越大越强,不仅收编了边缘地区的所有暴力,而且还融合了草原、东北、高原、西域的资源。面对这种对手,守着半壁中原的南宋完全没有出手的机会。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北伐蒙元王朝。到这个时候,蒙古人的好运气或者说草原人的好运气,才算结束。这个局被打破了。而宋朝却没能熬到这个时候。

那么,宋朝弱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先天发育不良,宋朝承接了五代乱世后的中原天下;其次是失去了先发优势,幽云十六州和北方长城都在竞争对手手里;第三是草原的内部自组织太凶猛,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唐末以来,先是沙陀人称雄山西,再是契丹人跨过长城、甚至一度饮马黄河,后是女真人投鞭淮河、甚至一度冲破长江,最后则是蒙古人打遍整个欧亚大陆。中间还不算党项人来了一个爆发式崛起。两宋就没有出手的机会。

那么宋朝内部呢?

军队羸弱不堪、文官党争不休、皇帝庙堂失策,难道不是原因吗?

帝国一旦建立,总会实施内部去军事化,然后在边缘地带赎买暴力。帝国内部就不可能强兵林立。如果内部高度武装,那还是藩镇割据,而北宋就是五代乱世之后的第六代。所以,军队羸弱不是宋朝一朝的问题,而是所有王朝的问题。建国之初,军队风光无两;中期之后,想强也不允许。

宋朝多名臣。名臣不是搞党争搞出来的,而是干事情干出来的。明朝多奸臣和忠臣。忠臣和奸臣才是搞党争搞出来的。所以,党争最厉害的不是宋朝而是明朝。可以说,北宋的士大夫一直很努力。而唐朝的党争也要比宋朝厉害。李林甫大权独揽,发动了大清洗运动,宰相举起屠刀都准备干太子了。而安史之乱的诱因就是宰相杨国忠与节度使安禄山的政治斗争。

联金灭辽,从结果看肯定是愚蠢透顶了。但如果成功呢?宋徽宗必是一代明主,而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他面前也要暗淡下来。至于联蒙灭金,就是没有的事。后期,孟珙兵入蔡州、终结大金,那是趁机抢地盘。金朝肯定要死而且马上要死,南宋就一定要趁机向北拓展一个战略纵深。后来的端平入洛,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所以,宋朝“弱”的原因,不能从内部找,只能从外部找,或者说从局面和形势上找。生不逢时,生在了一个草原崛起的时代,才是“弱宋”之所以弱的最主要原因。

更多文章

  • 南明拥兵上百万,为何没有像南宋那样成功偏安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南明灭亡全过程,南明初期的军队都是怎么构建的,南明与南宋对比

    纵观中国古代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很多王朝灭亡以后,并没有彻底成为过去式,反而会有宗室成员起兵再度复国,延续了这个朝代的国祚。诸如汉朝之西汉、东汉,晋朝之西晋、东晋,宋朝之北宋、南宋等等。当然这里面也有高下之分,像东汉是西汉灭亡以后,汉光武帝刘秀重新打下的江山,实现了大一统。而晋朝的东晋

  • 同样通过不正当方式登基,为何朱棣不学李世民逼朱元璋退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棣为什么不学李世民逼位,历史上朱棣跟朱元璋关系好吗,李世民 朱棣

    在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大一统王朝中,二代皇帝可谓是重中之重。因为历经开国皇帝开国以后,国家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并且隐藏有各种社会矛盾,还有反对势力的随时反扑。所以二代皇帝的重要性自然就凸显出来了,而且这时期的国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二代皇帝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当然这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所以发挥好了就

  • 朱元璋指着猪蹄问沈万三:这叫啥?巨富答:这得掰着吃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沈万三如何回答朱元璋的提问,朱元璋对沈万三的看法,朱元璋谈沈万三

    (1)因为沈万三有名儿,所以,就把沈万三后人的事儿放在早已经死了的沈万三身上民间曾有传说:一次,朱元璋指着猪蹄问沈万三,“这叫啥?”。在封建社会谁敢说“朱蹄儿”呀。所有人都知道这点儿,民间传说的编纂者也不会傻到直接回答。否则谁信呀。所以,沈万三就说“万三蹄儿”。沈万三自贬身价,祈求朱元璋,那意思是:

  • 高晓松认为明朝是三无朝代,有无道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晓松在明朝的贡献,高晓松讲明朝全集,高晓松真的对明朝一无所知吗

    高晓松曾经在节目中如此评价明朝,认为明朝是一个“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的三无朝代,那么明朝真的是三无朝代吗,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首先以明君来说。高晓松认为明朝无明君,无外乎就是认为明朝的皇帝多残暴和多奇葩罢了。其实要说明朝16帝,真的没有一个明君,那是不可能的。像明朝前期皇帝中的明太祖朱元璋、明

  • 大明王朝:玩火会上瘾,嘉靖帝为什么一把火烧了裕王的请罪本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嘉靖和裕王,嘉靖和裕王有什么关系,嘉靖皇帝传位给裕王了么

    嘉靖帝四十五年,正当众人都在为嘉靖帝乔迁新居做准备时,海瑞的《治安疏》也及时赶到,同时也引起了轩然大波。勃然大怒的嘉靖帝一开始并没有多想,显然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他意想不到的,他还在跟黄锦对话呢,陈洪在后面大喊了一句:“主子,有预谋!有人指使!”嘉靖帝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再联想到吕芳曾经倒向裕王,再看

  • 柴荣主张先统一北方,赵匡胤先南方,谁的主张更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柴荣恢复赵匡胤的兵权,赵匡胤和柴荣后世怎么评,柴荣比赵匡胤厉害

    可以说,柴荣的办法也有成功的可能。柴荣从实战上两次北伐一次失败,一次因病而退,确实很可惜。总体上,柴荣太年轻了。(1)柴荣和赵匡胤都在执行王朴的战略,只不过程度不同但柴荣、赵匡胤都是走王朴在《平边策》的战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柴荣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按照王朴做了。所以,题主所问的问题并不实际。柴

  • 朱元璋杀人不见血的民族政策,貌似对蒙古人很宽容,其实很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有蒙古血统吗,朱元璋为啥杀蒙古人,朱元璋对各民族的政策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多次发生,有些是被迫发生,有些则是政策导向。五胡十六国时期就是以战争为载体的民族融合,也有人称作中原陆沉,是汉民族的大灾难。八王之乱令异族趁机攻入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异族占领了北方大面积领土。北方直到北魏统一才结束这一大混乱时代,北魏则吸取了教训开始

  • 汉文帝、明成祖、清世宗,历史上有哪些皇帝曾是“四皇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清世宗皇帝,清世宗指的是哪个皇帝,皇子最多的皇帝是谁

    正因嫡长子继承制只在乎血缘而不考量能力,许多杰出的皇帝反倒并非嫡长子,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在李渊的诸子中排行第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历史上许多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的皇帝都相当优秀。那么,到底有哪些皇帝曾是“四皇子”呢?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创造“皇帝”这一称谓后,第一位当上皇帝的四皇子便是汉高祖刘邦的第

  •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是生是死?600年后,贵州老汉认祖归宗引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建文帝出走后的未解之谜,靖难之役建文帝失败的原因

    朱元璋唯独留下一个人——耿炳文,以达到防备有能力有野心的朱棣不轨行为。耿炳文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战将,多次痛击张士诚,后与徐达将军、常遇春等人打下汴梁、大同、晋冀陕西等下,为朱元璋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建文帝朱允炆在黄子澄的建议下进行削藩的,结果导致了朱棣联合朱权以清君侧的名义造反。这时朱允炆

  • 身为慈禧宠幸的太监二把手,把珍妃投入井中的崔玉贵,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崔玉贵晚年回忆珍妃,崔玉贵为什么要杀珍妃,慈禧死后崔玉贵结局

    历代清宫剧,大都围绕着皇上展开剧情,也有从后宫或者太后入手的,像《孝庄秘史》、《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等等。之前还流行一阵子描写格格的,什么《还珠格格》、《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等……描写大内侍卫的,像《大内低手》、《紫禁惊雷》……还有什么大臣、御医、御厨啥的,像《李卫当官》、《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