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根据史料记载的说法,秦国军队遇上廉颇,觉得无法战胜,于是范雎就用了反间计,并且在赵国境内散布流言,说什么秦军只怕赵括,赵孝成王还就当真信了,于是用赵括换下了廉颇,难道赵孝成王真的那么弱智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赵孝成王之所以用赵括替换廉颇,其实是被逼无奈的,就算秦国不用反间计,范雎也没散布什么流言,想必廉颇还是会被赵括替换,因为廉颇的战略方针让赵王不满意,或者说按照赵国当前的情况,不能用廉颇那样的战法。
[var1]
廉颇和秦军交战以来,几乎从没有打过胜仗,一直都是败退,而且还丢了几座城市,当初韩国原本是把上党郡给秦国的,但上党郡百姓不愿意,他们纷纷投奔到赵国,这才引起秦国引兵来袭,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在廉颇手上已经丢了几座,这让赵孝成王很不满。
赵孝成王觉得,廉颇之所以坚守不战,是因为害怕秦军勇猛,而且时间过长的话,消耗的粮草太大,当时赵国已经消耗不起,所以赵王想要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争,当时的魏国、楚国等一直袖手旁观,并没有帮助赵国,这让赵国孤立无援更加危险,这一节赵孝成王也是清楚的。
[var1]
在赵孝成王看来,除了跟秦军硬拼之外,似乎已经没有其他方法了,既然廉颇一直不出战,那就只能派一个敢战的去了,这人自然是赵括,但结局大家都知道,廉颇退下来后,赵括上阵,秦国那边也换了将领,白起上场了,赵括自然不是白起的对手,很快赵军就一败涂地了。
如果退一步看问题,假如赵王不让赵括介入战事,一直让廉颇坚守城池,那么这一场秦赵之间的战争会怎么样呢,赵国还会不会有长平之败呢?很明显如果廉颇不被替换,这一仗赵国必胜,而秦国必败无疑!
[var1]
虽然赵国粮草不足,但秦国的粮草更加不足,而且秦军是远攻作战,粮草运输本就是大问题,而赵国只需坚守,可算以逸待劳,而且事实已经证明了,廉颇只要不出战,一直守城的话就立于不败之地,秦军面对廉颇只能望城兴叹,一点办法都没有。
时间一长,秦军必然退兵,虽然廉颇丢了几座城池,但秦军败退之时,他可以轻松夺回来,而且廉颇不离开战场的话,白起是不会上阵的,白起是秦国的王牌,而且白起自己从来不打没把握的仗,白起自己心里清楚,面对廉颇的话他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就算秦王让他上他也不会上的。
[var1]
总而言之,假若不让赵括替换廉颇,那么赵国不会有长平之败,甚至后面统一天下的是赵国也不一定了,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