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民国年间,扬州工商业兴盛,商贾如织,教育也随之发展起来,不仅有官办学堂,还出现一批私立学堂,从而促进了境内近代教育的发展。
本文小编给大家讲述的是:民国年间省立扬州中学女生部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民国时期的省立扬州中学教学大楼很气派)
民国年间,扬州城里不仅拥有数座公办和教会中学,还有省立扬州中女子生活部,这是一个在当时很吸人眼球的办学机构。1937年4月17日,上海著名的《申报》登载了一篇文史文章。文中有一半篇幅讲到扬州中学,又特别点出扬中女子生活部的特色。
同年5月5日和11日,《申报》又分两次以《苏省立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的生活》为题,报道20世纪30年代的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
转眼间,时光已经流逝了85年,当年的学校这种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管理模式,仍然值得今天的学校所借鉴。
(民国年间《申报》非常有名气)
据《申报》介绍:当时的扬州中学面积宽广,校舍轩敞,学生人数达到1300多人。该校素以功课认真,管理严密称著于社会。每年暑期期间,全省各地的学生前来投考者均在二三千人以上,由此可见该校声誉之一斑。
扬州中学开办的女子生活部,是该校的一大特色。女子生活部和学校男生分开,在学校南边另辟地数亩,建起教室和宿舍。女学生的宿舍建造很是简单,均为竹篱茅舍,四周种植着矮矮的柏树和桃、杏等树木,幽静宜人,颇具乡村风情。
(宿舍管理采用家庭模式)
每一幢小平房,中间的两间用做会客室和导师室;平房的两头各有两间卧室,布置的清洁朴雅,窗明几净,后面还有一个储藏室、一个盥洗室。生活设施不失城市文明,很令人艳羡。
这里就是女学生们的家。每个家庭为10人至12人不等,推举一位学生为“家长”。除去上课之外,一切的生活均采取自治方式,没有工役。“家”中一切事务如:各宿舍的布置和淸洁、庭院的洒扫,都亲自动手。大家的一日三餐,材料自己采买,自己烹调,饭菜经济可口。学生们置身在这样的家庭中,和谐生活,环境幽美,充满了融融乐乐的气氛。
(女学生在自习课室学习)
《申报》在文章里说:女学生们认为粗大黝黑是一种美观,埋头工作是一种快乐,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她们在学校操场上蹦蹦跳跳地做课操,全然忘记了几年前还有着女性足不出户的要求。
记者参观了省立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开始相信教育力量的伟大。女子的能力的确不亚于男子,她们一副壮实的身体,两双粗大的手脚,整天就在泥里、水里、机器上、田园中不停地工作。从早到晚工作,没有一刻休息。无论怎样肮脏的东西她们也会去抓着捏着,怎样重的机器也会去推动着,怎样精细的工作她们也会埋头耐心去做。
这里的女学生们,一个个都具有健壮的筋肉,勤敏的身手,活泼泼的一副笑脸。好像她们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她们好像忘记了自己是女子。
(女学生们在上手工实践课)
对此,《申报》称赞:这是一种新创的女子生活教育,虽然还在试验期中,但已经表现出了惊人的成绩。这种教育的实施,完全根据于这些女学生们今后生活的需要,如: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训练诚恳朴质的态度,锻炼坚强健壮的身体,充实实用的知识,传授独立谋生的技能。
(民国时期扬州中小学均采用上海的课本)
从《申报》的文章里,可以得知,当时的女子教育其目的是在培养身心健全的人,一方面对于家庭事务的熟练,同时走向社会后具备独立谋生的技能,使成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良好公民。这种教育的内容,是以整个女学生今后生活考虑,着重在公民、家庭和专业三个方面的训练。
其中,公民训练包含道德和知识训练;家庭训练则包含医药、看护、烹调、缝纫、家庭布置等等;实习专业训练更是细分为:缝纫、纺织、制造、培育、商业五科等学课。
(民国女中学生的服饰很有特色)
在扬州中学女子生活部里,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年,除公民训练外,还要学习家庭事务训练;到了二年级再依照学生各人的兴趣选修一门功课,接受专业训练;到了三年级又另外选择一科作为副科,为将来经营家庭副业的准备。
每科都请一位或数位老师负责指导,各科的设备和内容都很充实。如:纺织方面有小型工厂、缝纫方面有十几台缝衣机和完备的布料、技能方面有西式烤炉和轧面机等设备、培育方面有幼儿园和婴儿培育园、商业方面有生活商店……
(女学生们最喜欢上实践课)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课外便进行实地练习,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各学科还制订出教学进度表,按照步骤实施,组织非常严密。
值得一提的是:扬中女子生活部的学生们,除去学习上述各门功课之外,还要学习养蜂、养兔、养鸡、养猪和牛等等。蜂引自意大利、兔是英国品种、牛来自荷兰、鸡和猪为本地品种。
这是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任意选修一门或几门,为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副业做好准备。因此参与者众多,女学生们的兴趣特别浓厚。
(女学生在黑板上答题,女老师一旁随时纠错)
值得一提的是:女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由大家选举出来的生活委员会管理。这个委员会分设学术、公民、劳作、休闲、卫生等部门,部门负责人均由师生共同担任,师生之间没有界限,更没有隔膜。
委员会每两周开一次大会,全体女生和女教师出席,会上各部门负责人报告前期工作情况,并提出问题,集合意见,共同解决。
(泛黄的课本透着浓郁书香)
《申报》充满敬意地称赞——
她们在这里紧张学习、愉快生活;
她们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自己织的袜子,吃着亲手烹制的饭菜;
当参观的人们或家长来看望时,她们捧出自制的各色中西点心、一杯自制的牛奶,敬请客人享用;
她们举止有礼,仪态大方。
(女学生们在上体育课)
《申报》在文章最后呼吁:这是一种合理并且值得推广的女子教育模式,是妇女解放的先声。希望这些女学生们学业有成,走出校门后能为社会做贡献,闯出一条女性自立的宽广生活大道。
......
本文即将收笔之际,小编悄悄地问一声:80多年前,扬州女中学生们的这种学习和生活方式,您羡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