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17岁入宫,最初被封为兰贵人,18岁被封为懿嫔,21岁晋封为懿妃,22岁被正式册封为懿贵妃。
慈禧仅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从地位卑微的秀女,逐步高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由此可见,慈禧在后宫里的受宠程度,是绝非常人可比的。
慈禧是靠什么得到咸丰皇帝宠爱的呢?接下来咱们就仔细来分析一下这个原因。
慈禧得宠的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慈禧的得宠并没有得到家族的助力。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1835年,她出生于满洲镶蓝旗一个正五品官员惠征的家中。
按照清宫选秀制度规定:
满洲八旗女子,只要年龄在13-17岁之间,必须参加选秀,被选中者,可以留在后宫,成为皇帝的妃子,或被指婚给皇室子孙,未被选中者,拿到赏银后,可以自行回家婚配。
1852年,恰逢三年一选秀的日子,17岁的叶赫那拉氏有幸被选中,由此进入后宫,成了咸丰皇帝众多后妃中的一员,开启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慈禧入宫时,他的父亲不仅官职不高,而且当时已经因为工作失误被革职在家了,所以慈禧能入宫和得宠,完全是靠着她自身的优势、能力和旗人的出身。
其次,慈禧的得宠与咸丰皇帝独特的喜好分不开。
咸丰,是满清历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他在位11年,活了31岁,但他后宫里嫔妃的人数,与活了89岁的曾爷爷乾隆皇帝,有得一拼。
光紫禁城里,有名号的后妃就有17个,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官女子和圆明园里没有名号的各色美人等。
《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了咸丰皇帝“爱好广泛”的一则事迹:
“有山西籍蠕妇曹氏,色颜妹丽,足尤纤小,仅及三寸。其履以菜玉为底,衬以香屑,履头缀明珠。人宫后咸丰帝最眷之,中外称为曹寡妇。”
咸丰皇帝不仅喜欢小脚寡妇,还喜欢雏妓、汉人美女等,他的后宫里整天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经常流连于各色女人堆里,咸丰皇帝少不了大量服用助兴的药物,就这样,咸丰皇帝的身体,年纪轻轻就被掏空了。
慈禧进宫后,要侍奉的“夫君”,就是这样一个嗜色如命的男人。
所以,慈禧要想得到他的宠幸,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要相貌出众。
而慈禧之所以能在后宫中,站稳脚跟,靠的不仅仅是容貌,还有她非同一般的心机和手段。
1、相貌出众
我们在清宫影视剧中,经常看到众多美丽的后妃,为了争宠,不惜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可影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流传到现在的清宫照片来看,皇帝身边的女人大多其貌不扬,跟“美女”二字压根就不沾边。
瑾妃与隆裕皇后
那么慈禧长什么样呢?
据慈禧自己所述:“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意思就是说,我入宫后,宫里的人都认为我艳压群芳,她们都妒忌我,但最后都被我摆平了。
慈禧这样说,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身边的人是怎么说的。
慈禧身边的敬烟宫女何荣儿,在《宫女回忆录》一书中提到:
“老太后是那样爱美的人,而且年轻的时候又是色冠六宫,由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底下踩的,没有一处不讲究。”
德龄
慈禧身边的女侍官兼翻译德龄,在《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一书中说:
“太后当伊在年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曾给慈禧画画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她的回忆录,提到第一次见到慈禧时的场景:
“假如我事先不知道她已将近69岁,一定会认为这是一善于保养的40岁左右的中年妇人……加上服装、饰品的色彩搭配得十分谐调,更显得容光焕发,顾盼生辉。"
慈禧在老年依然保持着远超同龄人的神采和姿色,想必年轻时,必是后宫里难得一见的美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专家复原出了慈禧年轻时的模样,高鼻梁、鹅蛋脸、白皮肤、头发乌黑发亮,眼睛明亮有神,就是搁到现在,也是一个清新脱俗的大美女,更别提在“毫无竞争力”的清宫了。
慈禧不仅长得美,还非常会打扮自己。
她经常研究化妆,做出来的胭脂为了防止过敏,还会先让身边的人试用,确定没问题了,再用到自己身上;此外,为了美容养颜,慈禧还长期用蛋清“敷面膜”和喝人乳。
慈禧的美貌,满足了咸丰皇帝的好色心理,但慈禧不是一个简单的后妃,她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所以,慈禧能盛宠不衰,靠的还有其他4个绝招。
2、会洞察人心
要想在皇宫里生存下来,且生存得很好,就不能只讨好皇帝一个人。
慈禧对这一点看得很明白,她以皇帝为天,时刻谨言慎行,却也不忘“关照”身边的其他人。
首先,对皇帝言听计从。
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有四大恶习:贪美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而且他每次喝醉,就要打人,被他打过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甚至好多后妃都挨过他的打。
但慈禧一次也没被打过,这固然跟她得宠有关,但我认为,慈禧的“好运”,主要源于她会体察皇帝的心思,因此她会提前预估危险,并想好脱身之策。
而且,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慈禧专门学会了南曲,一个让自己事事顺心的美丽后妃,怎能不让咸丰流连忘返呢?
《清稗类钞》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1856年,咸丰皇帝连续几天宠幸慈禧,连上朝这事都给耽误了,逼得皇后慈安只得拿出祖训,跪求皇帝上朝。
其次,对皇后尽力讨好。
1852年,慈安以“贞嫔”的身份,和慈禧一道被选进宫,她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嫔到皇后的逆袭,堪称是“清代历史上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
这一方面因为慈安有高贵的出身,另一方面因为慈安的性格宽容大度,很得咸丰的赏识。
面对这个顶头上司兼”情敌“,慈禧拿出十二分热情,不断讨好慈安,甚至为了赢得慈安的信任,不惜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送给慈安抚养。
所以,慈安对慈禧的印象非常好,经常在咸丰面前替她美言。
有了皇后的背书,慈禧在伺候皇帝时,更加得脸了。但你千万别以为,慈禧是和慈安一样宽厚仁慈的主儿。
第三,对太监、宫女、其他嫔妃,恩威并施。
史书评价慈禧“为人黠慧”,就是说,慈禧是个聪明人,但绝不是一个宽厚的人。
对她有用的人,比如咸丰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慈禧向来不吝钱财,极尽拉拢之能事;但对她有威胁的人,比如咸丰的宠妃玫贵人、云嫔、丽妃等人,则竭尽所能诋毁对方。
慈禧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一句“皆为我所制”,就暴露出慈禧对其他宫妃的手段,很不一般。
3、懂得隐忍
慈禧从年少时,就有一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病症——痛经。
入宫后,慈禧痛经的毛病有增无减,每逢经期时,慈禧就痛的满宫打滚。可依照她贵人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直接宣太医诊治,她想治病,必须要先奏请皇后,由皇后出面宣召太医才行。
慈安对慈禧的印象很好,按说,皇后一定会帮她的,但慈禧从来没有因为此事,去找过皇后。
有人说,慈禧是怕欠皇后人情,还有人说,慈禧不想让满宫里的人拿自己的隐私当笑话。
从慈禧一生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来看,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如果这病只是痛几天,还能让人忍受,但当她听说,痛经会影响生育时,慈禧坐不住了。
在一次侍寝的时候,慈禧趁着咸丰高兴,就把想找太医诊治这事,给皇帝说了。
咸丰想也没想,直接答应单独为兰贵人宣召太医,就这样,慈禧在多位太医的秘密、精心调理下,不仅治好了痛经,还在一年后,顺利怀上了身孕。
从慈禧调经生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做事非常懂得隐忍,而且很讲究方法,说好听点,这是一个聪慧的女人,说难听点,这就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
《慈禧外纪》记载:“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
4、生下了皇长子载淳
咸丰皇帝虽纵情声色,但生育力不强,别说跟他的祖上比,就是跟父亲道光,他也差得远。
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康熙皇帝最多,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雍正皇帝有10个儿子、4个女儿,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道光皇帝有9个儿子、10个女儿。
而咸丰皇帝一生仅有2个儿子,1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
这唯一成年的儿子,就是慈禧所生。
皇家最看重子嗣,所以慈禧自然就成了大清前朝、后宫公认的:“大功臣”。
慈禧母凭子贵,也因此由嫔位,升任妃、贵妃,咸丰去世后,慈禧借着儿子的光,又荣升“母后皇太后”,开始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时光。
如果没有生下皇长子载淳,慈禧的命运或许要平淡许多。
5、通晓满汉两种语言,能为皇帝分忧
慈禧在父亲惠征的影响下,不仅熟读史书、而且通晓满汉两种语言。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慈禧的才华,很有可能会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下场,可慈禧偏偏运气爆棚,她等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有时连批阅奏章这种事都完成不了,但国家大事还得处理,怎么办?
在咸丰的授意下,慈禧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优势,代皇帝批阅奏章,由此,慈禧开始接触朝政,也趁机锻炼了她灵机多变的政治头脑。
《慈禧传信录》记载:
“帝有宵旰劳瘁,以后(懿贵妃)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后(懿贵妃)仅司朱而已。”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慈禧对咸丰的帮助,就更大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一听军机处的奏报,立马慌了神,与皇后、后妃们抱头痛哭,只有慈禧临危不乱,劝诫皇上道:“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
意思是:皇上,都到这节骨眼上了,哭是没有用的,恭亲王素来有主意,咱们不如赶紧召他来商量个对策吧!
这之后,咸丰准备把紫禁城扔给恭亲王,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前往热河避难,临行前,慈禧对皇帝的行为,深以为耻,她曾力劝皇帝留下来坐镇:“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恐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蹋毁。”
虽然咸丰没有听从慈禧的劝告,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慈禧,不仅有胆量,还有谋略,这才是一个大清掌门人的风采啊!
然而,慈禧在政治上的才华,却逐渐引起了皇帝和大臣的忌惮。
据《慈禧外纪》记载,1861年,咸丰皇帝临终前,曾给皇后慈安留下一道遗诏,内容是:如果慈禧安分守己便罢,如果她还这么干政的话,就拿出遗诏杀了她。
可仁慈的慈安非但没有遵守遗诏,反而当着慈禧的面,毁了它,这之后,慈禧在干政的路上,更加肆无忌惮了。
总结:
综上所述,慈禧之所以得宠,不仅仅在于她出众的样貌,还在于她非凡的个人魅力。
慈禧能力卓越,政治手腕一流,所以她能将一干能臣,如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等,管束得服服帖帖;
慈禧勤于政务,经常抱病接见大臣,甚至在临死前的2个小时,还在为国事操劳;
但她权力欲望极强,又生活得十分奢靡,以致为了个人享受,断送了大清的前途。
慈禧是一个成功的后妃,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