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慈禧长得到底多漂亮,嫔妃众多,为什么咸丰皇帝唯独那么喜欢她?

慈禧长得到底多漂亮,嫔妃众多,为什么咸丰皇帝唯独那么喜欢她?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681 更新时间:2024/2/5 11:11:07

慈禧17岁入宫,最初被封为兰贵人,18岁被封为懿嫔,21岁晋封为懿妃,22岁被正式册封为懿贵妃。

慈禧仅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就从地位卑微的秀女,逐步高升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由此可见,慈禧在后宫里的受宠程度,是绝非常人可比的。

慈禧是靠什么得到咸丰皇帝宠爱的呢?接下来咱们就仔细来分析一下这个原因。

慈禧得宠的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慈禧的得宠并没有得到家族的助力。

慈禧姓叶赫那拉氏,1835年,她出生于满洲镶蓝旗一个正五品官员惠征的家中。

按照清宫选秀制度规定:

满洲八旗女子,只要年龄在13-17岁之间,必须参加选秀,被选中者,可以留在后宫,成为皇帝的妃子,或被指婚给皇室子孙,未被选中者,拿到赏银后,可以自行回家婚配。

1852年,恰逢三年一选秀的日子,17岁的叶赫那拉氏有幸被选中,由此进入后宫,成了咸丰皇帝众多后妃中的一员,开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慈禧入宫时,他的父亲不仅官职不高,而且当时已经因为工作失误被革职在家了,所以慈禧能入宫和得宠,完全是靠着她自身的优势、能力和旗人的出身。

其次,慈禧的得宠与咸丰皇帝独特的喜好分不开。

咸丰,是满清历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他在位11年,活了31岁,但他后宫里嫔妃的人数,与活了89岁的曾爷爷乾隆皇帝,有得一拼。

光紫禁城里,有名号的后妃就有17个,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官女子和圆明园里没有名号的各色美人等。

《清朝野史大观》就记载了咸丰皇帝“爱好广泛”的一则事迹:

“有山西籍蠕妇曹氏,色颜妹丽,足尤纤小,仅及三寸。其履以菜玉为底,衬以香屑,履头缀明珠。人宫后咸丰帝最眷之,中外称为曹寡妇。”

咸丰皇帝不仅喜欢小脚寡妇,还喜欢雏妓、汉人美女等,他的后宫里整天争奇斗艳、热闹非凡。

经常流连于各色女人堆里,咸丰皇帝少不了大量服用助兴的药物,就这样,咸丰皇帝的身体,年纪轻轻就被掏空了。

慈禧进宫后,要侍奉的“夫君”,就是这样一个嗜色如命的男人。

所以,慈禧要想得到他的宠幸,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要相貌出众。

而慈禧之所以能在后宫中,站稳脚跟,靠的不仅仅是容貌,还有她非同一般的心机和手段。

1、相貌出众

我们在清宫影视剧中,经常看到众多美丽的后妃,为了争宠,不惜斗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可影视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流传到现在的清宫照片来看,皇帝身边的女人大多其貌不扬,跟“美女”二字压根就不沾边。

瑾妃与隆裕皇后

那么慈禧长什么样呢?

据慈禧自己所述:“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意思就是说,我入宫后,宫里的人都认为我艳压群芳,她们都妒忌我,但最后都被我摆平了。

慈禧这样说,难免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身边的人是怎么说的。

慈禧身边的敬烟宫女何荣儿,在《宫女回忆录》一书中提到:

“老太后是那样爱美的人,而且年轻的时候又是色冠六宫,由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底下踩的,没有一处不讲究。”

德龄

慈禧身边的女侍官兼翻译德龄,在《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一书中说:

“太后当伊在年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分动人的姿色咧!”

曾给慈禧画画的美国女画家卡尔,在她的回忆录,提到第一次见到慈禧时的场景:

“假如我事先不知道她已将近69岁,一定会认为这是一善于保养的40岁左右的中年妇人……加上服装、饰品的色彩搭配得十分谐调,更显得容光焕发,顾盼生辉。"

慈禧在老年依然保持着远超同龄人的神采和姿色,想必年轻时,必是后宫里难得一见的美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有专家复原出了慈禧年轻时的模样,高鼻梁、鹅蛋脸、白皮肤、头发乌黑发亮,眼睛明亮有神,就是搁到现在,也是一个清新脱俗的大美女,更别提在“毫无竞争力”的清宫了。

慈禧不仅长得美,还非常会打扮自己。

她经常研究化妆,做出来的胭脂为了防止过敏,还会先让身边的人试用,确定没问题了,再用到自己身上;此外,为了美容养颜,慈禧还长期用蛋清“敷面膜”和喝人乳。

慈禧的美貌,满足了咸丰皇帝的好色心理,但慈禧不是一个简单的后妃,她深深明白一个道理: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所以,慈禧能盛宠不衰,靠的还有其他4个绝招。

2、会洞察人心

要想在皇宫里生存下来,且生存得很好,就不能只讨好皇帝一个人。

慈禧对这一点看得很明白,她以皇帝为天,时刻谨言慎行,却也不忘“关照”身边的其他人。

首先,对皇帝言听计从。

据史料记载,咸丰皇帝有四大恶习:贪美色、贪丝竹、贪美酒、贪鸦片,而且他每次喝醉,就要打人,被他打过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甚至好多后妃都挨过他的打。

但慈禧一次也没被打过,这固然跟她得宠有关,但我认为,慈禧的“好运”,主要源于她会体察皇帝的心思,因此她会提前预估危险,并想好脱身之策。

而且,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慈禧专门学会了南曲,一个让自己事事顺心的美丽后妃,怎能不让咸丰流连忘返呢?

《清稗类钞》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1856年,咸丰皇帝连续几天宠幸慈禧,连上朝这事都给耽误了,逼得皇后慈安只得拿出祖训,跪求皇帝上朝。

其次,对皇后尽力讨好。

1852年,慈安以“贞嫔”的身份,和慈禧一道被选进宫,她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嫔到皇后的逆袭,堪称是“清代历史上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

这一方面因为慈安有高贵的出身,另一方面因为慈安的性格宽容大度,很得咸丰的赏识。

面对这个顶头上司兼”情敌“,慈禧拿出十二分热情,不断讨好慈安,甚至为了赢得慈安的信任,不惜将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送给慈安抚养。

所以,慈安对慈禧的印象非常好,经常在咸丰面前替她美言。

有了皇后的背书,慈禧在伺候皇帝时,更加得脸了。但你千万别以为,慈禧是和慈安一样宽厚仁慈的主儿。

第三,对太监、宫女、其他嫔妃,恩威并施。

史书评价慈禧“为人黠慧”,就是说,慈禧是个聪明人,但绝不是一个宽厚的人。

对她有用的人,比如咸丰皇帝身边的太监、宫女,慈禧向来不吝钱财,极尽拉拢之能事;但对她有威胁的人,比如咸丰的宠妃玫贵人、云嫔、丽妃等人,则竭尽所能诋毁对方。

慈禧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一句“皆为我所制”,就暴露出慈禧对其他宫妃的手段,很不一般。

3、懂得隐忍

慈禧从年少时,就有一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病症——痛经。

入宫后,慈禧痛经的毛病有增无减,每逢经期时,慈禧就痛的满宫打滚。可依照她贵人的身份,根本没有资格直接宣太医诊治,她想治病,必须要先奏请皇后,由皇后出面宣召太医才行。

慈安对慈禧的印象很好,按说,皇后一定会帮她的,但慈禧从来没有因为此事,去找过皇后。

有人说,慈禧是怕欠皇后人情,还有人说,慈禧不想让满宫里的人拿自己的隐私当笑话。

从慈禧一生的性格和处事风格来看,我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如果这病只是痛几天,还能让人忍受,但当她听说,痛经会影响生育时,慈禧坐不住了。

在一次侍寝的时候,慈禧趁着咸丰高兴,就把想找太医诊治这事,给皇帝说了。

咸丰想也没想,直接答应单独为兰贵人宣召太医,就这样,慈禧在多位太医的秘密、精心调理下,不仅治好了痛经,还在一年后,顺利怀上了身孕。

从慈禧调经生子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做事非常懂得隐忍,而且很讲究方法,说好听点,这是一个聪慧的女人,说难听点,这就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

《慈禧外纪》记载:“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

4、生下了皇长子载淳

咸丰皇帝虽纵情声色,但生育力不强,别说跟他的祖上比,就是跟父亲道光,他也差得远。

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有11个儿子、14个女儿,康熙皇帝最多,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雍正皇帝有10个儿子、4个女儿,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10个女儿。道光皇帝有9个儿子、10个女儿。

而咸丰皇帝一生仅有2个儿子,1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夭折了。

这唯一成年的儿子,就是慈禧所生。

皇家最看重子嗣,所以慈禧自然就成了大清前朝、后宫公认的:“大功臣”。

慈禧母凭子贵,也因此由嫔位,升任妃、贵妃,咸丰去世后,慈禧借着儿子的光,又荣升“母后皇太后”,开始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时光。

如果没有生下皇长子载淳,慈禧的命运或许要平淡许多。

5、通晓满汉两种语言,能为皇帝分忧

慈禧在父亲惠征的影响下,不仅熟读史书、而且通晓满汉两种语言。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慈禧的才华,很有可能会落得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下场,可慈禧偏偏运气爆棚,她等来了崭露头角的机会。

咸丰皇帝体弱多病,有时连批阅奏章这种事都完成不了,但国家大事还得处理,怎么办?

在咸丰的授意下,慈禧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优势,代皇帝批阅奏章,由此,慈禧开始接触朝政,也趁机锻炼了她灵机多变的政治头脑。

《慈禧传信录》记载:

“帝有宵旰劳瘁,以后(懿贵妃)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后(懿贵妃)仅司朱而已。”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慈禧对咸丰的帮助,就更大了。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咸丰一听军机处的奏报,立马慌了神,与皇后、后妃们抱头痛哭,只有慈禧临危不乱,劝诫皇上道:“事危急,环泣何益!恭亲王素明决,乞上召筹应会之策。”

意思是:皇上,都到这节骨眼上了,哭是没有用的,恭亲王素来有主意,咱们不如赶紧召他来商量个对策吧!

这之后,咸丰准备把紫禁城扔给恭亲王,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前往热河避难,临行前,慈禧对皇帝的行为,深以为耻,她曾力劝皇帝留下来坐镇:“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恐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蹋毁。”

虽然咸丰没有听从慈禧的劝告,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这时的慈禧,不仅有胆量,还有谋略,这才是一个大清掌门人的风采啊!

然而,慈禧在政治上的才华,却逐渐引起了皇帝和大臣的忌惮。

据《慈禧外纪》记载,1861年,咸丰皇帝临终前,曾给皇后慈安留下一道遗诏,内容是:如果慈禧安分守己便罢,如果她还这么干政的话,就拿出遗诏杀了她。

可仁慈的慈安非但没有遵守遗诏,反而当着慈禧的面,毁了它,这之后,慈禧在干政的路上,更加肆无忌惮了。

总结:

综上所述,慈禧之所以得宠,不仅仅在于她出众的样貌,还在于她非凡的个人魅力。

慈禧能力卓越,政治手腕一流,所以她能将一干能臣,如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等,管束得服服帖帖;

慈禧勤于政务,经常抱病接见大臣,甚至在临死前的2个小时,还在为国事操劳;

但她权力欲望极强,又生活得十分奢靡,以致为了个人享受,断送了大清的前途。

慈禧是一个成功的后妃,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啊!

更多文章

  • 顺治皇帝托孤给四个大臣来辅政,康熙一生文治武功非常显赫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顺治临终对康熙说的话,顺治死后四大辅政臣怎么样,顺治皇帝对康熙的评价

    顺治一共做了18年皇帝驾崩后第三个儿子玄烨(康熙皇帝)继位是中国历史上当皇帝时间最长共61年;康熙当皇帝最开始国家的权利并没有掌握在他手中,因为一是他还小,再者当时帮助清朝打江山的大臣们威望都很高,手下军队也很强大,所以顺治皇帝在驾崩之前就托孤给四个大臣来辅政:一个是索尼,一个是苏克萨哈,一个是遏必

  • 年羹尧死后,雍正如何处置妻妾儿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雍正怎么处理年羹尧的妻妾的,年羹尧死后雍正处境,年羹尧怎么背叛雍正的

    但是,康熙是一个多疑的帝王,他曾经在太子之争中吃过亏,所以,他对谁都没有信心。所以,他并没有把年羹尧放在眼里。如果年羹尧还有用,他也就忍了。但是,在唐尧触犯了乾隆的逆鳞之后,他却再也无法容忍。因此,年羹尧之命,已成定局。还有年羹尧的妻女,都要受到年羹尧的影响。年羹尧的妻女,康熙是如何处置的?年羹尧如

  • 张作霖崛起之路:自称“绿林学校”毕业,最后因何投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张作霖出身绿林却为何身居高位,张作霖格局大揭秘,张作霖真实情况

    张作霖的崛起之路可以称之为“神奇”,其实并无神奇之处,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张作霖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当然乱世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张作霖那样,他能成功有许多因素。从不避讳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我国便进入民国时期,但最初也称作北洋时期。清朝灭亡后,袁项城就任临时大总统,一直到1928年,此时民

  • 清朝不选海边,或者北方作为避暑之地,为何选择承德作为避暑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承德避暑最佳地点,承德为啥是避暑胜地,承德避暑36景

    今年夏季的酷暑,联想到古代人面对酷暑天气如何纳凉呢?据史料记载,古人自有乘凉的好办法。既有取冰法,也有水降法。清朝入关后,作为一支北方部落建立的王朝,清朝皇室纳凉的地方很多,但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主要纳暑之地。避暑山庄是由康熙所建,一直伴随清朝灭亡。为什么清朝不去海边或者北方找块消夏之地,却把承德作为

  • 安庆保卫战:湘军一战成名,名垂青史,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安庆保卫战湘军伤亡,安庆战争真实照片,安庆保卫战分析

    而造成战争的原因,除了外国列强势力的入侵,还有的便是国内各个王朝,各种势力间的争斗。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反抗,封建统治者们对于人民的压迫成了战争的导火索,一触即发。在我国历史上,曾有着一次起义农民战胜统治者,推翻昏庸的王朝却最终以失败告终的运动,这便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我国也是世界上规模

  • 载沣:清朝最后的掌舵人,大节无亏,反对分裂,怒斥当汉奸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载沣: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 现在而今眼目下,这专家实在是太多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今天的专家这样说,明天的专家那般言,不是弄得来听众们是一头雾水,就是无所适从,比如说,“最好少用空调,实在不行就用扇子”,这真可谓条条是真理,句句为废话。我是不迷信专家的,很早以前就知道一件事,60年代,一位老者去故

  • 清朝派五大臣出访15国,到底有无成果?效果很大,但与清朝无关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清朝五大臣出国考察,晚清四大名臣为何没进军机处,清朝为什么只有5个军机大臣

    历史上中原王朝都以“老大”自居,各藩属国来中原朝圣,即使到清朝,欧洲崛起时,英国派使马戛里尼出使清朝,朝见了乾隆皇帝,乾隆帝还以老大自居,他没看到欧洲国家的崛起。但清朝曾派人出使过欧洲各国,主要是清朝末期李鸿章等人,为了购买欧洲国家先进武器而去欧洲考察谈判。除了李鸿章,清朝灭亡前,也有一次大规模的出

  • 清朝入关后录取最低的科举考试,顺治帝因何大怒?其中内幕太肮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顺治皇帝科举,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清朝改革科举考试的措施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从此便代替了以往门阀制度。古人当官耀祖,必须走科举考试之路。古人讲“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题名天下知”,当一个普通人经过苦读,考上进士,成为朝廷命官后,那就得到众人尊。,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古人终身之梦。当然这也是古代选拔人才的措施,难怪外国人都认为中国古代科举是一大创造。科举考

  • “四十而不惑”是何意,胡适做到了吗?民国才女苦等7年未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胡适人生的感悟,胡适人生的三重境界,为什么说胡适是一个有才的人

    孔子在《论语·为政》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认为男人到30岁,是人格与道德并立之时,言行也有礼节。而“四十不惑”,是由“三十而立”得来,能进入“不惑”境界就是“知者”了。孔子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知者不

  • 他既是清朝翰林,又是民国大佬,在觉醒年代还有不为人知的史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翰林王文锦资料,清朝翰林杜凤藻,晚清民国十大高手

    说起蔡元培这个人,你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评价他,你说他是教育家也行,你说他是政治家也行,说他是革命家也行。读了很多小说,关于蔡元培的文学作品很少。不过在《觉醒时代》里,蔡元培是北大校长,他接受陈独秀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那篇演讲令人深刻。蔡元培的故事很多,影视剧并没有全部演绎。史料记载这位民国大佬有更多更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