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何能终结“百家争鸣”现象?

儒学大师董仲舒,为何能终结“百家争鸣”现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534 更新时间:2024/4/4 1:32:39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能在西汉的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不只是西汉,因为他所开创的适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汉后的朝代都予以了采纳。董仲舒也从西汉的名人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儒学大师。能够终结自先秦持续到汉代的百家争鸣现象,董仲舒“凭什么”?

一、董仲舒与“百家争鸣”

先秦时代,各种各样的学说派系蓬勃发展,为了追求各自心中的“大道”而互相竞争、互相促进。这些学派的代表有儒家、道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这些学派与其思想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摆在各国君主面前,就看他们识不识货。这种先秦时代文化、思想上百花齐放的局面,在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到了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百家争鸣跳下历史的舞台,儒学得以从百家中胜出,成为古中国的正统思想。

[var1]

二、秦汉用道而不抑他道

这里的汉,指的是汉武帝之前的四位皇帝所统治的时代。包括高祖、惠帝、文帝与景帝四位皇帝。而在汉之前,大一统的秦代为何没有终结百家争鸣呢?要知道在这些皇帝的统治时期,基本上也只应用一种学说。

1.用道而毋绝道

秦之强盛,在商鞅变法。商鞅属于百家中的法家,除商鞅之外,战国时代法家学说的代表还有申不害。商鞅在秦国推行法家政策的效果人所共知,申不害在韩国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申子相韩”期间,韩国国力强盛甲兵壮足。

虽然处于四战之地,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成之法家,也没有破坏其他学说。在韩昭侯及申不害过世后,法家在韩国的地位日渐下降,韩国也最终灭亡。秦国采用法家学说,同样没有打压其他学派,因此秦虽是大一统朝代,却没有终结百家争鸣的局面。

[var1]

汉承秦命,汉帝国刚刚建立之时,不可不说已经弱到极致。就连给天子拉车的八匹白马,在整个国度都找不出来。其他的大臣、黎民就更不用说了。国家处于如此百废待兴的局面,汉帝国高层抛弃了秦时使用的法家策略而选择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短短几十年就使汉帝国成为一个强盛的大帝国。

道家为汉初的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汉帝国得以强盛的基石。即便如此,其他学派仍然没有被终结。直到汉武帝上台,一改之前对匈奴和亲的政策,以强盛的国家为后盾开始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

而儒家对于汉武帝来说更适合,因此他选择了儒家,选择了董仲舒。可能他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与董仲舒一手促成了百家争鸣时代的彻底终结。因为在此之前,其他皇帝采用一种学说治国时,往往不会打压其他学说,甚至使其灭亡。因此在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百家争鸣的状态。当他公开地、强硬地插手,百家争鸣被终结的结局就已经无法避免了。

[var1]

三、为什么董仲舒能够终结百家争鸣?

历史选择了儒家,让它作为文化继承者,让它统领中国文化两千年。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在诡辩的纵横家、顺应自然的道家、务本的农家等众多学说中,为什么是儒家胜出?

1.适应汉武帝北伐匈奴的雄心

自西汉立国以来,对北方匈奴的政策都是防御以及招抚,无论是汉初还是文景时期,都不愿北伐。汉高祖曾北伐匈奴,却大败而归。匈奴王甚至曾向吕雉求婚说:反正你们的皇帝已经死了,不如嫁给我(刘邦崩后,西汉前后少帝在位吕雉掌政时期)。

国内哗然,多位将军大臣上奏请求出击匈奴。而吕雉出于西汉国弱的情况选择了隐忍。她回复匈奴王说:“妾身年老色衰,不适再嫁。”吕雉之后,西汉采取的“无为治国”策略不仅改变了西汉的经济面貌,也改变了大臣们的心态。大臣们不愿再起刀兵,对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形成了极大的压制,其中的代表就是窦漪房

[var1]

窦太后崩后,汉武帝意识到道家这种“无为”是最大的阻力,而儒家与自己的理念相合,便于北伐。因此将儒家代以道家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

2.“天人三策”,并非单纯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献“天人三策”,汉武帝非常高兴。这“天人三策”其实并非单纯的儒家理念与哲学。按现在的标准介绍语术来讲,《天人三策》是以传统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再结合“黄老”与百家思想的精华,整合成为一项新的、具有神学倾向的思想体系,即新儒学。

这种“新儒学”在形式以及教育上仍然采纳了孔孟的主张,但将原本适用于治国之道的道家思想也糅合进去。也就是说,现在的儒学从过去的侧重于注重个人修养到家国平齐有了十分的进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汉武帝通过这种新儒学把“以战止战,战之可矣”的思想根植入民众与大臣的思想之中,从而能够获得臣民对汉武帝北伐计划的支持。

[var1]

即便是大臣们仍然守旧不改,汉武帝也可以以“民为先”这种方法达到目的。这么说来好像某一方是邪恶某一方是正义的一般,实际上这只是两个不同思想的碰撞而已。而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帮助自己的思想推广从而获得优势罢了。实际上,道家的没落是必然的。即使没有董仲舒,也会有杨仲舒、白仲舒。没有“天人三策”,也会有“地人三策”、“天地三策”。没有新儒学,也会有新法学、新农学。总之,儒家的崛起是因为它契合了当时的皇帝的思想。

三、儒学为何能推行千年?

可能汉武帝也没有想到,身后上千年的历史,大部分时间儒学都是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这与儒学所推崇的“忠君爱国”思想密不可分。作为致力于政权稳定的思想,儒学得到了后世的肯定并大加褒扬。为了培养这样“忠君”的人,朝廷将仕途的入场券牢牢地握在儒学的手中。“天地君亲师”的排序让君主成为了实际上的最高信仰。

[var1]

之后又提出“忠孝两难全”的思想来鼓励人们在忠君与忠亲之中选择前者,而这样更有利于封建君主的统治。在今天,儒学虽然早已不再是国家的主流思想,但其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次看到奉行古代美德而被众人称赞时,我的心里都会感到骄傲,骄傲孔孟美德仍然在社会之中流传。当看到有孩子举报自己的父母时,我也会生出一种赞许与厌恶交织的情绪。我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儒学与现代道德观念的共鸣与碰撞。

四、总结:

董仲舒向汉武帝献天人三策,为他提供儒学或者说新儒学能够得到接受,正是因为当时的汉武帝急需一种新思想来改变当时国内不愿同匈奴作战的风气。按照这种思路,儒学本不该如此兴盛。只能在汉武帝或者汉代拥有这样的“执政思想”地位。

[var1]

可能令董仲舒没有想到的是,新儒学宣扬的“忠君爱国”理念成为了君主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利武器。这种精神的改造远比肉体上的征服来得更有威力。而历朝历代的君主们很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董仲舒与汉武帝相继去世后,他们所提出和采纳的新儒学在身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得到贯彻实行。

这种新儒学思想与封建社会的统治要求相契合,我曾看到有人批评儒学提倡“忠君”的陈腐观念。但我想说,以现代的眼光来批评古代的行为是不合适的,这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难免令人厌恶。能在一个时代盛行的思潮,必然符合当代的社会境况,而儒学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西汉儒学考》

2、《董仲舒与“天人三策”》

更多文章

  • 信陵君体弱,为何还和美女花天酒地?信陵君死后18年,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信陵君历史记录,信陵君为什么排名第一,信陵君的墓在哪

    [var1]信陵君魏无忌,魏国王子,被称为是“战国四公子”之首,他礼贤下士、智勇双全,被后人称颂为“天下无双”。自古以来,信陵君就有粉丝无数,甚至连汉高祖刘邦都是他的崇拜者。刘邦年轻时,曾千里迢迢赶往大梁,试图成为这位魏公子的粉丝。而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对魏无忌推崇有加。对信陵君,司马迁都将其尊称为魏

  • 儿子重要还是排面重要?圣人孔子处事法则,教你怎么应付别人尬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孔子与人相处的态度,孔子讲做人之道,孔子谈话技巧大全

    [var1]形象第一,排面第二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提倡“内秀”的孔子居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颜控!比如发现有一德才兼备的美男子时,孔子对他的肯定往往直接表现为—嫁女儿给他!(甚至还会嫁侄女)比如公冶长,剑眉星目、身材高大,长相十分正挺。同时谦虚好学,虽然曾经入狱,也是无辜蒙冤。于是孔子把亲生女儿嫁给了

  • 战国七雄之赵国的历史,第二个被秦灭亡,“胡服骑射”终为泡影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赵国胡服的特点,骑射对赵国的影响,战国中的赵国实力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是第二个被秦灭亡的。赵国从公元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诸侯国到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赵王迁被俘,共历经了9代10个王175年。如果算上公元前222年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的公子嘉(赵王迁之兄)被秦俘虏的时间,那就是181年的时间。实际算起来,赵国和秦国是同一个祖先,名叫

  • 这位秦王嬴政的大将为秦国统一天下立首功,却贪得无厌,但能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王嬴政简历,嬴政最著名的事情,嬴政的手下名将有谁

    王翦这么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var1]王翦率军攻打楚国1.让秦王嬴政安心王翦为秦国统一天下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率秦军灭掉了韩赵魏三国,打败了燕王喜,后来又灭了楚国,创下了不世的功勋。然而战功显赫,反而使王翦有了功高盖主的嫌疑。历史上功高盖主的人都容易让国君产生怀疑,导致君臣嫌隙,更有甚者,群

  • 别胡扯!秦始皇和吕不韦,原来历史靠不住,司马迁为何说谎?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吕不韦有问题,证据确凿,经得起推敲吗?有人说,吕不韦下了一盘大棋,先是把最没有可能当太子的异人扶上历史舞台,当上国君。然后把已经怀了自己孩子的赵姬嫁给异人,再把自己和赵姬的“私生子”嬴政扶上位。乍一看,这一招确实高,确实妙,而且吕不韦也做到了,很成功。但却经不起推敲。第一,吕不韦助异人上

  • 春秋羁绊:天子守祖业,诸侯求进取,臣子思本心,谁最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天子守边关君王死社稷,诸侯和臣子的关系,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是好的吗

    所谓羁绊,就是内心之中有什么事情把自己缠住了不能脱身,总是心心念念的,终生也无法忘怀。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样的羁绊很多。或是为了国家发展的,或是为了儿女情长的,但是任何羁绊到了一定时候总会是在这个人的内心中消散。卫国人被北狄人灭了国,原来的国土之上一片断壁残垣,最后卫国人还是在齐桓公的帮扶下,放弃了祖

  •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如何管理那些已经亡国的贵族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春秋各诸侯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存在的时间

    三代之时,贵族阶层推崇“刑不可知,威不可测”。那时候的刑法充满神秘,只是遇见了违法之事,则会受到刑法之惩戒。一方面,国家之刑法要掌控在高层,不能让庶民们知晓具体条款。一方面,只要庶民们违背条款,又会遭到严厉惩罚。《礼记·曲礼》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段记载里,既包括礼,也包括刑。对高层贵族

  • 因为一个理由,赵国李牧必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原因,李牧必死?史书中有“李牧死,赵国亡”。就是说李牧不是功高盖主,都没有人相信。李牧善战,后期驻守的是赵国代郡和雁门郡。这两个郡县大致的位置,是在赵国的北部区域。这里,是赵国几百年征伐所得的戎狄地区。为什么会选择李牧这位名将来守卫北方呢?第一种可能,北方是赵国边境,再其外则是更为广阔的荒原地区

  • 别再拿所谓的“脏唐臭汉”说事了,春秋贵族能让你大呼辣眼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说法显然是别有用心的。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兽性与道德的较量从始至终贯穿其中;古人之所以强调教化,正是为了对抗人性中的欲望与本能。无论在任何时代(即使是当代),那些权贵歌舞升平的日子过久了,总会压抑不住地试图挑战社会的基本道德观。但我们评价一个时代,决不能以这些花边新闻为标准。比如在不少人口中被奉

  • 侯马晋国遗址挖出中国最早的毛笔字,共5000余片,专家:镇院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陕西出土的书法,最早的考古发现的毛笔,汉代古墓出土书法

    [var1]如今的我们做什么都需要对比,比如比谁跑步快,谁的的青铜器重量大,谁的文物铭文字数多,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文物也堪称是一个最,它的出土让我们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毛笔字。说起文字,估计不少人又会想起了甲骨文,的确甲骨文算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比起更早的文字还有,比如甲刻文等等,还是来具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