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治和武则天谁的功绩更大?谁当皇帝更好?

李治和武则天谁的功绩更大?谁当皇帝更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476 更新时间:2024/1/6 15:46:09

武则天李治,同为夫妻也都是皇帝。在李治还在世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就有“二圣临朝”,武则天的手里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一部分权力了,后来武则天成为皇帝,也是史书上唯一承认的女皇,是古代皇帝中最特殊的一位。既然同样都是皇帝,当然难免要比一下功绩了,那么李治和武则天,究竟谁当皇帝当的更好,谁的功绩更高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李治乃是嫡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宠爱

李治这个人的能力虽然不是特别亮眼,但也绝对不是众人认为的懦弱皇帝。唐太宗是出了名的文武全才,跟他对比起来,很多皇帝都会显得黯然失色,而李治作为他的儿子,很容易被后人拿来作比较。可以这样说,李治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当期望值过高的时候,自然就显得李治非常平庸。事实上,如果他真的一无是处昏庸懦弱的话,李世民又怎会喜欢他?李世民的后宫中拥有妃嫔无数,虽然他最喜欢的是自己的发妻长孙氏,但并不代表不会宠幸别人。因此,李世民的皇子公主数量也非常多,李治夹在其中优势不多。在这些人当中,李治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李治作为嫡子身份贵重。这种皇位继承制度沿袭了很多年,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血统纯正高贵,另一方面便是为了避免兄弟反目的情形。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具备足够的实力,只按照出身来评定资格,可以免去很多纷争。李治的生母长孙皇后,出身大家且深得李世民的宠爱,爱屋及乌之下,李治的身份自然比其他人要高贵得多。长孙皇后病重过世的时候李治年岁较小,李世民经常会把他带在身边照顾教导,父子情分做不得假。

李治非常孝顺。为了顺利夺取皇位,李世民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同样的野心。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悲痛难抑痛哭流涕,当时的情景感动了很多人,而李世民便是其中之一。出于对幼子的关爱,李世民在很多事情上都会偏帮李治。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李治的孝顺乃是虚情假意,他或许对父皇母后有感情,但更多的却是在做戏,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李世民的另眼相看。况且,如果李治是真心孝顺的话,如何会在李世民还活着的时候接近武则天呢?

李治有能力,却擅于隐藏自己。教授《孝经》的时候唐太宗曾询问李治说:"你觉得这本书中哪句话最重要?"李治回答说:"孝顺,从服侍父母亲长开始,然后是忠于君王为皇帝分忧,最后以立身为终。"当时的他只有九岁,却如此轻易便得到了李世民的认可,足以说明他的聪慧。即便在文治武功上比不上太宗,也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李治好学且聪明,经常拿着问题向太宗请教,主要目的是为了揣摩心思并讨得皇帝欢心。单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李治既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又经常得皇帝亲自教导,李世民绝对会偏心。况且,李世民的其他嫡子一直在费心谋夺皇位,这是李世民最不喜欢看到的情景。综合对比,还是年纪较小且聪慧孝顺的李治更适合。

2、李治废王立武,实际上只为收拢权力

李世民在驾崩之前,把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忌可是李治的亲舅舅,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方便许多。但是,一旦尝到权力的甜头,谁会心甘情愿地放权给其他人呢?李治想对付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自然容不下那个出身不凡的王皇后

对于王皇后来说,家族既是她作为皇后的底气,同样也是负累枷锁,一旦皇帝有心整治外戚势力,她绝对会首当其冲。其实,自古以来皇室显贵皆是如此,若是天下太平没有矛盾,他们就可以享受身份所带来的便利;但若有朝一日出现动荡,他们自然不能独善其身,为了家族联姻、和亲者比比皆是。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他便和武则天有暧昧关系,只是后来太宗驾崩武则天出家为尼,这才断了李治的念想。况且,后宫之中素来美女如云,武则天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但这次回宫后,后宫中的情形却发生了很多变化,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尤胜从前,甚至还想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从表面上来看,皇帝是被美色迷了心智,但实际上,这只是李治的手段而已。如果想除掉关陇集团的势力,首先就要培植自己的人手,而收服人心最快速的手段便是由武则天做皇后。武则天的出身比较普通,更能体现皇帝对寒门子弟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二圣临朝"时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武则天取代皇帝的过渡期,实际上却是李治有意为之。若是身体状况允许的话,李治都会亲自上朝,大部分权力依旧掌握在皇帝手中。后来,李治斩除武则天一手提拔的官员许敬宗等人、重用武后的政敌,统统都是皇帝权威的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说,李治不是掌控不了武则天,而是他患有风疾健康状况不允许。在李唐皇室当中,很多位皇帝都患有这种病症,只不过病情有轻有重而已。

3、总结

很多人都觉得李治不堪大用,但他在位期间政绩也有不少,比如说打击长孙无忌等外戚势力、提拔寒门子弟对付世家集团等等,都能看出他的智慧与手段。至于放权给武则天这件事,当时朝中的众多皇子皆是泛泛之辈,与其让这些人继位败了江山,还不如扶持武则天,反正早晚都会"还政于李唐"。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是真的,但更重视她的能力与背后的利益牵扯。

总而言之,李治的才能或许平庸,但绝对不是碌碌无为的昏君,更不是沉迷美色的大唐"叛徒"。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实际上这起事件在历史上却有记载,当时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瑶、八子光王李琚都因遭到武惠妃的构陷而被赐死,不过究竟是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这个还无法确定。但唐玄宗的确做过大义灭亲的事,而且关键在于“三庶人”事件完全是冤杀,唐玄宗因为宠信武惠妃,导致他

  • 明朝南京六部有实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迁都北京,但依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重要机构,就是南京六部。其官府和官员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但实权没有北京六部大。很多朋友询问,南京六部有没有实权,答案是有的。当时这六部需要负责上海、江苏和安徽地区的事物,其中南京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这次就准备重点介绍下南京六部,看看这六部在明朝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和

  • 关羽饶恕糜芳和傅士仁,才是导致他被杀的关键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网友会认为,关羽一生最大失误是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但就关羽本身来说,他最大的失误恐怕是没能看清糜芳和傅士仁,才导致最后败走麦城。关羽出兵襄樊,麋芳和傅士仁负责后勤供给,但中间出了差错,如果当时关羽能够严格对他们实行军法,或许就不会有此后糜芳、傅士仁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吴军的做法。正是因为他们二人弃

  •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基本上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后世在对这场战役分析的时候,更多的是侧重于为什么曹操会失败,以及为什么孙刘会胜利。但是,对于曹操发动的这场战争,也有人认为,其实曹操原本就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

  • 李世民不重用苏定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苏定方这个名字应该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吧。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大将军,在不少的民间故事或者小说里面都有出现,不过在这些故事中,苏定方却是个大反派。不过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虽然能力不弱,但是却始终得不到李世民的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苏定方不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李世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这样做呢?下

  • 刘备托孤,究竟是不是想利用李严牵制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很多令他感动的肺腑之言,而且甚至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都全盘托出,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用和信任。不过这真的是刘备内心最真实想法吗?从他托孤的具体安排来看,恐怕并非如此。因为刘备还安排了另一个托孤大臣,他就是李严。其实任命两位托孤大臣不奇怪,但

  • 嘉庆帝为什么禁如意,背后原因和大贪官和珅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年间,和珅在官场如鱼得水,其地位和财富都来到了顶峰期。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乾隆皇帝竟然会提前禅位,等嘉庆帝继位后和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嘉庆帝早就看不惯和珅,在他亲征的第二个月,立即给和珅定罪,将他诛杀,还有和珅的一众亲信死党全部缉拿,除掉了朝廷中的最大贪官。历史上,嘉庆帝曾下令禁献如意,这让很多人

  • 唐朝的实际控制疆域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唐朝,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之一,正因为这样的强盛,至今外国人还称中国人为唐人,更是修建了不少的唐人街。唐朝的强盛,往往不止体现在文化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疆域方面。很多历史书上都记载,唐朝的实际控制疆域,达到了1576万平方公里,可谓广袤至极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呢?还是

  • 魏忠贤为什么斗不过崇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根基深厚的魏忠贤和刚刚登基的崇祯,这两人相对来说,崇祯应该不是魏忠贤的对手才对,毕竟魏忠贤在朝堂上树根深厚,而且位高权重,但崇祯手上的权力应该是比不过魏忠贤的,这样一场看似结果已经注定的博弈,最终,魏忠贤却死在了崇祯的手上,这究竟是为什么?魏忠贤明明有很大的权力,为何却斗不过刚上位的崇祯呢?今天就让

  • 海瑞为什么敢骂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海瑞写给嘉靖皇帝的《治安疏》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疏,因为其中有大量批评嘉靖帝的内容,海瑞把当时官场上的弊端和皇帝的罪责一展无遗。所以,可以想到海瑞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将《治安疏》呈上去的,但海瑞为什么就敢直言皇帝的过错,难道他就不怕死吗?明朝上下官员中,也只有海瑞敢做这件事,其勇气令人敬佩,但我们需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