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为什么逼死刘封,曹操和孙权也做过类似的事

刘备为什么逼死刘封,曹操和孙权也做过类似的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326 更新时间:2024/2/4 12:00:53

“伴君如伴虎”,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都能听到这句话。帝王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喜怒无常,可能今天还对你笑逐颜开,明天就是怒发冲冠了。而帝王又掌管着绝对的杀生权,自然手下大臣的生死都在一念之间,可能随时会有丧命的可能。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就曾做过逼死过大臣的事,这些故事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那下面就来讲讲其中最致命的三位,看看主公到底为何容不下他们。

孙权逼死陆逊

孙权陆逊算是东吴的一对名主贤臣了,他俩搭配,曾打赢了众多大战。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孙权和陆逊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孙权还把自己的侄女儿嫁给了陆逊,而且陆逊此人身负才能,破通谋略。

当年之所以东吴能够轻松取得荆州,其实也是靠的陆逊的计谋。吕蒙想要偷袭荆州,结果荆州防守十分严密,于是陆逊提出了示敌以弱的方法,临阵换帅,将年轻的陆逊给换了上去。关羽见陆逊年轻,认为他是个没有什么才能的富家子,所以对东吴的防备变得松懈了。结果后来吕蒙偷偷回来,带领手下成功偷袭了荆州,关羽战败被俘。

而荆州的失去和关羽的死,也使得孙刘两家的关系彻底破灭,刘备举全国之兵伐吴,一定要夺回荆州,面对刘备的进攻,东吴损兵折将,多次大败。最终,孙权换上年轻的陆逊作为统帅。而刘备轻视陆逊,最终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打败,蜀军精锐损失殆尽。两次大战,陆逊成功的帮助东吴取得大胜,被孙权所倚重。

那么,功劳这么大的陆逊,为何会被孙权逼死呢?这主要还是因为陆逊牵扯进了立储之事。当时孙权和亲近的大臣在卧室谈论,想要立孙霸为储君,后来消息走漏,孙权就派人彻查,结果一查,发现陆逊竟然牵扯在其中。虽然孙权没有将陆逊捉拿问罪,但是他还是不断的派人去责备陆逊,最终陆逊不堪其辱,选择了自杀。

《三国志》原文: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

可怜陆逊一生为东吴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如此境地。

曹操逼死荀彧

曹操荀彧是曹魏的一对名主贤臣,在曹操陷入困境时,荀彧曾多次帮助他出谋划策,成功化解危机。官渡之战,面对强大的袁绍,曹操与其对峙一个月后,粮食逐渐入不敷出,都有了撤军的打算,是荀彧劝谏曹操,一定要坚持,从中寻找破敌良机,此时如果一退,那曹魏就真的完了。最终,在荀彧的劝谏下,曹操成功的坚持了下来,并击败袁绍,取得了官渡大捷。实话说,曹操之所以这么成功,荀彧的出力是功不可没的。

那么这对名主贤臣又是如何产生矛盾的呢?

其实这主要是两人的理念不同。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劝曹操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于是曹操找人去问了一下荀彧的想法,这么多年下来,他以为荀彧一直是站在他这边的,会支持他加封九锡,结果荀彧的回答出乎意料,他并不同意!

这可气坏了曹操,他原本以为荀彧和自己是一路人,没想到荀彧却是忠诚于汉室,而他的目标最终是要篡汉自立,两人理念上的冲突酿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曹操听说荀彧病了,派人送给他一只木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子里空无一物,瞬间懂了曹操的意思,选择了服毒而亡。

孙权逼死了陆逊,曹操逼死了荀彧,那刘备逼死了谁呢?

刘备逼死刘封

这个人就是刘封。刘封本是刘备的义子,在刘备争霸的过程中,刘封出生入死,屡立大功。在年轻一辈的人才中,刘封也是个人物。汉中大战时,刘封率军成功攻破上庸,后来和孟达在这里镇守。襄樊之战时,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偷袭,最终导致关羽兵败。当时整个蜀汉阵营的军队离关羽最近的就是刘封了,但是刘封因为关羽高傲,看不上他,且上庸刚刚攻下,内部还不稳定,不愿出兵相救,最终关羽身死。

刘备因为此事对刘封十分生气,而上庸另一守将见关羽死后,刘备责罚刘封,怕对他不利,便见机开溜,投降了曹魏。这一下,刘备更生气了,认为是刘封把孟达逼走的。而一旁的诸葛亮也劝告刘备,说刘封为人刚猛,现在我们这些老人还在,尚能制服他,以后我们去世后怎么办?会威胁到刘禅的统治啊,应该尽早除去。刘备原本没有这个意思,但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也觉得有道理,最终决定除去刘封。

《三国志》原文: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可怜了刘封,因为莫须有的罪名,最终身死。倘若刘封在世,蜀汉也会多一员大将,在人才匮乏的蜀汉,说不定也能出上大力。

孙权陆逊、曹操荀彧、刘备刘封,表面上都是一对对配合默契的君臣,尤其是刘封还是刘备的“义子”,但是背后的结局却是这么凄惨,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志里,为什么蜀国的内容最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在书中,与蜀国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少的,其他的魏国和吴国内容都要比蜀国更多。而人们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一直认为蜀国才是三国时期正统的国家,但是为什么它在史书中的记载那么少呢?陈寿为何只给了蜀国最少的篇幅,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

  • 明朝那些不喜欢当皇帝的皇帝,他们喜欢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的历史上,虽然厉害的皇帝不少,但奇葩的皇帝也很多,而这些皇帝之所以奇葩,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很多都不喜欢当皇帝,而是沉迷于其他的事情无法自拔,并且有些可以说是颇有成绩。那么究竟明朝有哪些皇帝不喜欢当皇帝?那他们不喜欢当皇帝,又喜欢干什么呢?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又做出过什么样的成绩呢?今天

  • 李治和武则天谁的功绩更大?谁当皇帝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和李治,同为夫妻也都是皇帝。在李治还在世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就有“二圣临朝”,武则天的手里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一部分权力了,后来武则天成为皇帝,也是史书上唯一承认的女皇,是古代皇帝中最特殊的一位。既然同样都是皇帝,当然难免要比一下功绩了,那么李治和武则天,究竟谁当皇帝当的更

  •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实际上这起事件在历史上却有记载,当时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瑶、八子光王李琚都因遭到武惠妃的构陷而被赐死,不过究竟是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这个还无法确定。但唐玄宗的确做过大义灭亲的事,而且关键在于“三庶人”事件完全是冤杀,唐玄宗因为宠信武惠妃,导致他

  • 明朝南京六部有实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迁都北京,但依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重要机构,就是南京六部。其官府和官员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但实权没有北京六部大。很多朋友询问,南京六部有没有实权,答案是有的。当时这六部需要负责上海、江苏和安徽地区的事物,其中南京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这次就准备重点介绍下南京六部,看看这六部在明朝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和

  • 关羽饶恕糜芳和傅士仁,才是导致他被杀的关键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网友会认为,关羽一生最大失误是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但就关羽本身来说,他最大的失误恐怕是没能看清糜芳和傅士仁,才导致最后败走麦城。关羽出兵襄樊,麋芳和傅士仁负责后勤供给,但中间出了差错,如果当时关羽能够严格对他们实行军法,或许就不会有此后糜芳、傅士仁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吴军的做法。正是因为他们二人弃

  •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基本上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后世在对这场战役分析的时候,更多的是侧重于为什么曹操会失败,以及为什么孙刘会胜利。但是,对于曹操发动的这场战争,也有人认为,其实曹操原本就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

  • 李世民不重用苏定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苏定方这个名字应该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吧。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大将军,在不少的民间故事或者小说里面都有出现,不过在这些故事中,苏定方却是个大反派。不过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虽然能力不弱,但是却始终得不到李世民的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苏定方不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李世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这样做呢?下

  • 刘备托孤,究竟是不是想利用李严牵制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很多令他感动的肺腑之言,而且甚至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都全盘托出,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用和信任。不过这真的是刘备内心最真实想法吗?从他托孤的具体安排来看,恐怕并非如此。因为刘备还安排了另一个托孤大臣,他就是李严。其实任命两位托孤大臣不奇怪,但

  • 嘉庆帝为什么禁如意,背后原因和大贪官和珅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年间,和珅在官场如鱼得水,其地位和财富都来到了顶峰期。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乾隆皇帝竟然会提前禅位,等嘉庆帝继位后和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嘉庆帝早就看不惯和珅,在他亲征的第二个月,立即给和珅定罪,将他诛杀,还有和珅的一众亲信死党全部缉拿,除掉了朝廷中的最大贪官。历史上,嘉庆帝曾下令禁献如意,这让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