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国志里,为什么蜀国的内容最少?

三国志里,为什么蜀国的内容最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43 更新时间:2024/1/15 12:44:11

看过《三国志》的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在书中,与蜀国相关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少的,其他的魏国和吴国内容都要比蜀国更多。而人们因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一直认为蜀国才是三国时期正统的国家,但是为什么它在史书中的记载那么少呢?陈寿为何只给了蜀国最少的篇幅,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三国志中蜀国的篇幅为什么最少

陈寿写《三国志》,魏书三十卷,吴书二十卷,而蜀书只有十五卷,陈寿自己在《后主传》里吐槽说: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既然陈寿都这么说了,所以后人也就往往认为,魏书、吴书较详而蜀书独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了。

蜀汉的官制,基本上承东汉之旧。西汉的太史令是有修史之责的,但司马迁之后,情况有了变化,太史令不再负责修史了。

后之续史记者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后汉书•百官志》)

到了东汉,班固写《汉书》,一开始被指控为“私修国史”,后来则是以兰台令史的身份,奉诏修史。兰台是汉代宫廷收藏书籍、档案的地方。

汉之兰台,及后汉东观,皆藏书之室,亦著述之所,文学之士,使雠校书于其中。(《通志》)

修史要参酌群书,自然是在图书馆比较方便,所以东汉修史之官,基本供职于兰台和后来的东观。也就是说,修史基本由这群图书馆馆员所包揽。

到了桓帝延熹二年,汉廷又设立了新的图书机构秘书监,理论上说,兰台与东观的修史职能,也就应当由秘书监来承担。陈寿说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但蜀汉是有秘书监这个机构的,陈寿自己也担任过“东观秘书郎”一职,所以他的批评,一定别有缘由。

2、曹魏和东吴都有史官

与蜀汉相比,曹魏与东吴,都在史官制度上有所变化,魏明帝设置了著作郎一职,专职修史,而东吴则设立了左、右国史的职位,顾名思义,也是专门修史的官员。撰写了《吴书》的韦昭,就曾出任东吴的左国史。而另一位撰写《魏书》的王沈,也曾以散骑常侍、侍中的身份掌管著作,王沈官高,不可能出任位卑的著作郎,但可想而知,著作郎也要为他修史服务的。

陈寿写《三国志》,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都是他重要且方便的参考资料,只有蜀汉,没有这么现成的材料,也就难怪陈寿要抱怨了。

但是,《三国志》里,蜀书真的远不如魏书、吴书翔实吗?

就卷数而言,蜀书十五卷,的确最少,但也要看到,魏蜀吴三国,蜀汉是人口最少的,势力最小的,国祚最短的,文化相对最落后的,它的卷数比魏、吴少,难道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其实陈寿的抱怨,不用太当真。魏有王沈,吴有韦昭,都是当时修史的名家,蜀国是谁呢?就是他陈寿哇。所以陈寿的抱怨,是不是有点强调我比他们都不容易的意思?

即使承认蜀书确实比其它二书疏略,恐怕也不能主要归因为蜀汉不设专职史官,因为同样没有专职史官的东汉,也曾编成蔚为大观的《东观汉纪》,这又如何用简单的“体亏思”来解释呢?

3、蜀国记载的缺失

蜀国官方的史料记录,具体情况虽然不甚清楚,不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可能确实遭受过魏、吴没有过的损失。

锺会自涪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数日乃安集。(《后主传》)

刘禅虽然乖乖的开了城,但因为邓艾钟会二士争功,成都在投降后,反而经历了兵变的骚乱,恐怕保藏图书档案的宫室官署,也不能在乱兵的钞略中幸免于难吧。当然,这个原因可能陈寿并不方便直说。

蜀汉与曹魏一直敌对,被统一后,蜀汉士人长期处于被打压的一方,待遇甚至远不如后附的江东,魏晋以来,整个益梁地区的士人都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从这个方面着眼,其实蜀书相对于魏书、吴书的疏略,与蜀汉士人相对较低的地位也是暗相对应的;而陈寿的蜀人出身,更会让他在这方面有所顾忌,远不如处理魏、吴的史料来的从容。

所以陈寿的抱怨,可能也是为自己找一个借口,毕竟他是蜀人,蜀书篇幅少,得给大家一个合理的交待不是?陈寿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无法得知,但这口黑锅,他已经决定让诸葛亮来背了: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应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不过,丞相啊丞相,夸了你这么多,替小子背点黑锅,想必你老人家,也不会很在乎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那些不喜欢当皇帝的皇帝,他们喜欢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的历史上,虽然厉害的皇帝不少,但奇葩的皇帝也很多,而这些皇帝之所以奇葩,最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很多都不喜欢当皇帝,而是沉迷于其他的事情无法自拔,并且有些可以说是颇有成绩。那么究竟明朝有哪些皇帝不喜欢当皇帝?那他们不喜欢当皇帝,又喜欢干什么呢?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又做出过什么样的成绩呢?今天

  • 李治和武则天谁的功绩更大?谁当皇帝更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和李治,同为夫妻也都是皇帝。在李治还在世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就有“二圣临朝”,武则天的手里已经掌握了相当的一部分权力了,后来武则天成为皇帝,也是史书上唯一承认的女皇,是古代皇帝中最特殊的一位。既然同样都是皇帝,当然难免要比一下功绩了,那么李治和武则天,究竟谁当皇帝当的更

  •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实际上这起事件在历史上却有记载,当时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瑶、八子光王李琚都因遭到武惠妃的构陷而被赐死,不过究竟是不是一天之内发生的,这个还无法确定。但唐玄宗的确做过大义灭亲的事,而且关键在于“三庶人”事件完全是冤杀,唐玄宗因为宠信武惠妃,导致他

  • 明朝南京六部有实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迁都北京,但依然在南京保留了一套重要机构,就是南京六部。其官府和官员级别和北京六部一样,但实权没有北京六部大。很多朋友询问,南京六部有没有实权,答案是有的。当时这六部需要负责上海、江苏和安徽地区的事物,其中南京户部和兵部最为重要。这次就准备重点介绍下南京六部,看看这六部在明朝时期的重要性,以及和

  • 关羽饶恕糜芳和傅士仁,才是导致他被杀的关键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可能很多网友会认为,关羽一生最大失误是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但就关羽本身来说,他最大的失误恐怕是没能看清糜芳和傅士仁,才导致最后败走麦城。关羽出兵襄樊,麋芳和傅士仁负责后勤供给,但中间出了差错,如果当时关羽能够严格对他们实行军法,或许就不会有此后糜芳、傅士仁直接打开城门投降吴军的做法。正是因为他们二人弃

  •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真的是一个错误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基本上确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后世在对这场战役分析的时候,更多的是侧重于为什么曹操会失败,以及为什么孙刘会胜利。但是,对于曹操发动的这场战争,也有人认为,其实曹操原本就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就是说赤壁之战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小编

  • 李世民不重用苏定方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苏定方这个名字应该有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吧。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大将军,在不少的民间故事或者小说里面都有出现,不过在这些故事中,苏定方却是个大反派。不过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虽然能力不弱,但是却始终得不到李世民的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苏定方不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李世民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才这样做呢?下

  • 刘备托孤,究竟是不是想利用李严牵制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了很多令他感动的肺腑之言,而且甚至连“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都全盘托出,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用和信任。不过这真的是刘备内心最真实想法吗?从他托孤的具体安排来看,恐怕并非如此。因为刘备还安排了另一个托孤大臣,他就是李严。其实任命两位托孤大臣不奇怪,但

  • 嘉庆帝为什么禁如意,背后原因和大贪官和珅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年间,和珅在官场如鱼得水,其地位和财富都来到了顶峰期。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乾隆皇帝竟然会提前禅位,等嘉庆帝继位后和珅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嘉庆帝早就看不惯和珅,在他亲征的第二个月,立即给和珅定罪,将他诛杀,还有和珅的一众亲信死党全部缉拿,除掉了朝廷中的最大贪官。历史上,嘉庆帝曾下令禁献如意,这让很多人

  • 唐朝的实际控制疆域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唐朝,这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王朝之一,正因为这样的强盛,至今外国人还称中国人为唐人,更是修建了不少的唐人街。唐朝的强盛,往往不止体现在文化经济方面,还体现在疆域方面。很多历史书上都记载,唐朝的实际控制疆域,达到了1576万平方公里,可谓广袤至极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呢?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