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髦为什么要正面和司马昭硬碰硬,而不是选择派人暗杀?

曹髦为什么要正面和司马昭硬碰硬,而不是选择派人暗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4/1/23 9:32:27

曹髦是曹睿之后,又一位颇具血性的魏国国君。曹髦即位时只有13岁,但他早已对司马氏的专权感到不满。曹髦长大后,自己的权势却日益衰退,所以他有了除掉司马昭的打算。不过曹髦采取的方式可能让很多人都没想到,曹髦并没有派人暗杀司马昭,而是自己直接要跟司马昭正面对决,就等于是背水一战,不给自己留下后路,最后曹髦失败被杀,死时还不满20岁。可能正是因为曹髦太年轻,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他能多隐忍几年,说不定还真有机会除掉司马昭。

魏国皇帝曹髦带着宫中的几个侍卫,想冲进司马昭家中杀司马昭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是一件滑稽搞笑的事情。曹髦也就是几个侍卫,还那么大张旗鼓地做事,怎么可能杀得了司马昭呢?

说起来,曹髦虽然年纪很小,被杀的时候才20岁,但是从他一生行事来看,他其实是一个聪明而又谨慎的人。当司马师想废掉曹芳,借郭太后的名义,把曹髦召进京城立为皇帝的时候,他沿途做得都很谨慎。当别人要跪拜他的时候,他也向别人还礼。人家告诉他,你是皇帝,不用还礼。可他却说,太后召他进京,并没有说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也并没有说他就一定是皇帝,他不敢僭越。人家让他住在前殿,他说前殿是先帝住的,不敢住。人家让他上车乘轿,他偏偏要步行。

所有这一切,都是曹髦聪明而又谨慎的表现。可是,如此聪明而又谨慎的人,为什么却做出直接带几个侍卫去刺杀司马昭的鲁莽行动呢?这怎么一点儿也不像曹髦的作风呢?

或者说,刚刚当皇帝的曹髦是一个聪明谨慎的人,为什么后来变成了一个鲁莽愚昧的人呢?

曹髦刚当皇帝的时候,才14岁。他一当皇帝,就派出很多身边的侍从官员,到各地去巡视,了解各地人情世故,慰问老百姓,考察官员政绩。曹髦为什么要这样做,无非就是要和地方上的官员联络,以增进和他们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拥戴自己。

曹髦这一点,和当年刘贺进京时做的一模一样。刘贺做那样的事,被霍光高度警惕,霍光及时把他赶下台。曹髦这样做,虽没有被司马师赶下台,不过也引起了司马师的高度警惕,对他非常提防。因而,他和地方官员取得联系的行动,实际上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曹髦紧接着迎来第二次行动。当时,镇东大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司马氏祸乱朝廷为理由,起兵造反。司马师率军前往平叛。在此过程中,司马师眼睛受伤,惊吓而死。在死之前,他派人通知司马昭前来接掌兵权。

曹髦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命令司马昭不准去,让尚书傅嘏把军队带回来。曹髦想的是,只要傅嘏把军队带回来,兵权回到自己手里,就可以打压司马氏了。可是,司马昭也很知道利害得失,并没有听曹髦的话,而是直接前去,带着军队回来见曹髦。这样一来,曹髦想夺权的愿望就落空了。

更为严重的是,司马昭由此对曹髦非常提防。凡事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根本不向曹髦请示报告。司马昭有理由,曹髦还小,他的根本任务是读书,先把书读好再说。

当司马昭不把政务给曹髦做,只让他读书的时候,曹髦所接触到的人,也就只有教他书的那些当老师的大臣了。

史料上详细地记载了曹髦在读书的时候,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的情况。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所谓曹髦和他的老师们讨论《尚书》和《易经》,实际上是曹髦在展开第三次行动。

在讨论《尚书》的时候,曹髦十分推崇的人是夏朝的少康。而他的那些老师们推崇的却是汉高祖刘邦。当时曹髦和他的老师们发起了一场大辩论。曹髦认为,少康中兴,其意义是很大的。但是他的老师们却说,少康虽然中兴,但还是建立在他的祖辈夏禹、夏、太康、中康基础上的。而刘邦是开创性的,意义十分重大。

为什么说这是曹髦的第三次行动呢?因为曹髦想要做的,就是像少康推翻把持朝政的后羿,从而振兴夏朝一样,也推翻司马昭。他想在那些老师们那里获得共鸣,然而,那些老师们其实是司马昭给曹髦派去的,他们根本就不听曹髦的拉拢暗示。他们赞扬开国皇帝刘邦,其实就是在为司马昭篡权做准备。

在讨论《易经》时,那些老师们还给曹髦讲舜之道,实际上是暗示曹髦,希望他能把皇位“禅让”给司马昭。

可以说,曹髦在那时候,已经完全没有自己的任何空间,完全被司马昭包围了起来。一般来说,师徒感情是最深厚的。但是,那些老师却没有一个人附和曹髦。这样的曹髦,当然陷入了绝望之中。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曹髦会孤注一掷。他在那一刻,所抱的应该是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也因此,他做出了那样一种看起来愚不可及的事情。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万历皇帝不让大臣退休?李廷曾写上百封辞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将近有50年时间。但万历却因倦于朝政,中间有20多年不在上朝,导致国家运转陷入衰退。作为万历手下的大臣有时候也很痛苦,想要辞官退休可能都很难,据说当时有一位官员写了上百封辞呈最后万历才答应。或许这跟万历没那么勤政有关,但也说明明朝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退休机制。导致

  • 秦国将领李信立有哪些战功?他和秦始皇关系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李信是秦国末期著名将领,曾率军在灭燕之战中立下大功。不过后来李信伐楚被项燕击败,没能一举攻破楚国。李信年少便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秦国年轻一派中颇有威信,此后也是深的秦始皇的信任。荆轲刺秦王失败,燕国此举让秦始皇大为恼怒,立即下令派王翦、李信等人攻打燕国。后来李信率兵追击太子丹,燕国被迫斩杀太子丹,并

  • 真正的玄武门之变和正史记载相符吗?史官到底能不能被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玄武门之变算是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污点,虽然这件事被记录在史料中,但依然有不少人怀疑其中的真实性。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之所以会大义灭亲,也是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义在先,甚至想要暗杀李世民,所以这就给了李世民一个动手的机会。但历史上真是如此吗?李世民称帝后,记录此事的史官还能否保证公正,也不敢100%

  • 朋党之争对北宋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朋党之争其实不管如何最后结局怎么样,都还是会有影响的,这个宋朝的朋党之争就非常非常严重,话说对北宋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儒家常说“君子群而不党”。但事实上历朝历代的朋党之争都是儒生们所造成的恶果。所谓&l

  • 战国时期真的存在百万大军吗?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都是战况十分惨烈的战役。根据史料上的记载,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总兵力超过百万,最后赵国45万大军被全歼,而秦国伤亡人数也在20万左右。此后在邯郸保卫战中,秦国又造成了接近20万人的伤亡,导致元气大伤。不过在战国时期,真的存在规模如此庞大的战役吗?根据战国时期赵国人口的推算,赵国打这两

  • 为什么唐朝会有两部正史?新唐书和旧唐书区别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记录唐朝正史的史书共有两部,这在历史上还会比较罕见的。最早的唐史目前称为《旧唐书》,是由刘昫等人撰写,刘昫是五代人士,当时唐朝刚刚灭亡没有多久,《旧唐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不过在宋仁宗时期,北宋计划重新编撰唐书,后来由宋祁、欧阳修等人又编写了一部《新唐书》,那《旧唐书》和《新唐书》到底有什么

  • 豫让是一个怎样的人?豫让刺赵襄子典故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士,他在晋国效忠于智伯瑶。但在晋阳之战中,魏、韩、赵联手击败智氏,智伯瑶也战死沙场,作为家臣豫让立志要为主公报仇,打算刺杀赵襄子。只不过豫让的计划并没有成功,豫让临死前说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12个字也成为了一段著名典故。豫让的精神值得后人

  • 三国时期天下一共有几州?魏蜀吴分别占领哪几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自己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立魏国。一年后,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是为延续汉室血脉,孙权虽然称帝慢了几年,但他自称吴王,定都建业,就此天下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不过曹魏是独占北方,蜀汉和东吴平分南方,所以综合实力还是魏国最为强大。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天下总共分有哪几个州,

  • 李恪最终为什么惨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帝的儿子虽然说是出身高贵,但其实命运却未必有那么好,生活在皇家,很多人其实都是很难能够得到善终的,因为他们即便自己为人很好,却未必能管得住别人要对他们下手,而这些下手的人,无外乎都是自己的兄弟甚至是自己的父母。吴王李恪可以说曾经是李世民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即便是最喜欢,却在李恪被卷进房遗爱的谋反

  • 弥子瑕卫灵公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男性统治者,他们都有自己的男宠,也因此诞生了非常多的词语,每一个词语的背后其实都代表了一段历史。春秋时期的卫灵公也有一个被认为是男宠的臣子弥子瑕,著名的“分桃断袖”当中的“分桃”,说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之间的故事。历史上他们真的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