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何要推翻魏征的墓碑?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为何要推翻魏征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535 更新时间:2024/1/16 18:18:42

魏征是隋唐著名政治家,唐太宗能创建“贞观之治”,魏征功不可没,后人更是称魏征为“一代名相”。魏征为人正直,在官场上更是直言进谏,哪怕是在李世民面前也同样如此。据古籍记载,魏征曾向李世民谏议高达50次,呈上奏疏11件,而且言辞激烈,态度坚定,其他大臣根本无法相比。魏征在世时,李世民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不过等魏征过世,李世民却推翻了他的墓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魏征活着的时候,唐玄宗对魏征非常信任和尊敬,多次给予他丰厚的奖励和高度的赞扬。

其实,魏征活着的时候,照一般的情形来看,李世民对他应该很不好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魏征本来是李建成的首席谋士,曾多次建议李建成打击李世民,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敌人。二是魏征追随了李世民后,多次直言敢谏,很多次都搞得李世民很没面子。

但是,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偏偏从来没有打击过魏征。反而在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对魏征进行了打击。《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取消了自己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新唐书》记载,李世民不仅取消了女儿与魏征儿子的婚约,还推倒了他为魏征写的墓碑。而魏征的家族,也因为这件事,“其家渐衰矣”。

那么,李世民为何在魏征生前对他那么好,魏征死后,他却又做出如此凉薄的事情来呢?

咱们先来说说,为何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会对他那么好。

其一,李世民为了安抚李建成旧臣。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建成的那些旧臣们都惴惴不安,唯恐李世民进行清算。李世民从稳定统治的角度出发,当然不愿意把事情扩大化,引起动乱。但是,李世民却不能取得李建成旧臣们的信任。于是,李世民从魏征入手。李建成的旧臣中,魏征无疑是与李建成关系最为亲密的人。如果李世民对魏征都能容忍,其他人就都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出于这个考虑,李世民不但赦免了魏征,还封他为詹事主簿,派他去安抚李建成的旧臣们。这一招果然起到了奇效,李建成的旧臣们很快就心安了。

其二,长孙皇后对魏征的喜爱。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贤后之一,李世民和她的关系非常好,很听她的话。有一次,李世民想把他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因为特别钟爱这个女儿,因此想提高出嫁待遇。朝臣们都积极附和李世民,只有魏征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做,不合规矩。

李世民还没有表态,但长孙皇后知道后,对魏征大家赞赏,还专门送他礼物,表达对他的敬重之意。

这样一来,魏征就成了长孙皇后庇护的人。李世民深爱长孙皇后,因此也就对魏征非常信任了。

其三,李世民想做一个千古贤君。

李世民之所以要做贤君,一方面,是因为他要急于消除玄武门政变对他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他作为优秀政治家的眼光使然。魏征作为一个直臣,同时又是李建成的旧人,只要善待他,李世民的历史地位也就确立了。所以,无论如何,李世民一定要善待魏征。同时,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大臣,魏征的存在,确实对李世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后来,李世民征伐高句丽,对国库的消耗太大,那时候李世民就说,若是魏征还活着,他一定会劝我别干这件事。

那么,李世民在魏征死后,为什么又要那样凉薄地对待他呢?

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侯君集谋反被处死,同时,另一个大臣杜正伦又因事被罢免。而这两个人,都是魏征向唐太宗推荐过的。还有一件事,就是魏征向唐太宗上奏,但是他把自己上奏的内容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认为,这是魏征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进入史书的表现。

这三件事,因此改变了李世民对魏征的看法,认为魏征心怀奸诈,并不是一个忠直的人,因此,做了“悔婚”和“仆碑”两件事。

不过,李世民做出的“悔婚”和“仆碑”,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尤其是魏征在把上奏的内容给褚遂良看的时候,触动了李世民非常敏感的一根神经。因为在李世民和魏征的君臣关系中,虽然一个“敢谏”,一个“纳谏”,看起来相得益彰,实际上李世民始终处在一个不利的位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说的都是李世民不对,李世民做了错事,魏征给他纠正过来。这一点,李世民肯定是不爽的。

虽然李世民不爽,但是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是不好打击他的。因为一打击他,就会给人一种他在打击报复的嫌疑。那他和魏征的“君臣神话”,也就大打折扣了。而当魏征去世后,这时候打击魏征,一方面魏征不可能争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努力压低魏征的历史地位。压低了魏征的历史地位,李世民的历史地位,也就抬高了。

当然了,李世民也就是打压魏征一下,最终,他又重新把魏征的碑给他树起来。这样做,不是说魏征有多好,而是表明,这是李世民给魏征的恩惠。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历史地位,就变得更高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南汉除了皇帝,全国所有官员都是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的历史悠久,在这数千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历史上找不到的。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一个奇葩的国家,整个国家除了皇帝,其他大大小小所有的官员,全部都是太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举国的官员都是太监,这到底是谁规定的?这个太监王朝最终又如何?宦官干预朝政,欺上瞒下之举在史书

  • 益州之战刘备和刘璋各有多少兵力?刘备3万兵力为何能击败刘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刘璋本想接刘备入益州,一起对抗曹操,结果反而是让刘备接手了益州。实际上益州之战也算刘备早期的计划之一,因为《隆中对》就有进攻益州的意图。不过益州怎么说也是刘璋的大本营,刘备也只有3万兵力,为何刘璋还会输呢?刘备和刘璋决裂以后,刘备大军虽快要逼近成都,但在雒城遇到阻碍,耽误了一年时间。而且刘璋的兵力是

  • 汉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只因长安没有他想要的一个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很多小伙伴不理解,刘秀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而不是直接入住长安呢?实际上刘秀定都洛阳时,长安城内还是一片混乱的迹象,刘盆子被赤眉军拥立为傀儡皇帝,坐拥三十万大军,此时刘秀要想入住长安也并非易事。等一统全国后,刘秀还是继承了西汉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兴建太学,大理传

  • 吴国越国为什么不是战国七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吴国和越国在春秋时期也算是比较厉害的了,尤其是越国,抓住春秋时期的尾巴,越国国君成为最后一个春秋五霸之一,在春秋时期,吴越两国还算是非常有存在感的了。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焦点就据记载战国七雄身上了,这两个国家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也不知道这两个国家在战国时期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吴、越为什么没有

  • 齐国是怎样灭亡的?昔日东方霸主最后却被秦国轻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齐国是春秋四强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曾一度霸占东方霸主地位。虽然齐国被分成姜姓吕氏和田齐两个时代,但基本国力还是有保证的。秦灭六国之战,最后灭的就是齐国,当时秦始皇命王贲率军伐齐,齐王急忙集结40万兵力准备在西部抗秦。结果秦军根本就没打算和齐国正面交手,而是绕道从北面攻来,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齐

  • 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几岁?两年后却被子所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安禄山是唐朝著名人物,也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安禄山从小在突厥部落生活,后来建立起了以安氏为首的藩镇割据势力。唐玄宗十分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想以此稳定唐朝边疆疆域,但他却小看了安禄山的野心,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也让唐朝就此步入衰落。安禄山发动叛乱时已经52岁,仅仅两年不到的时间,他便被自己

  • 刘备托孤为什么不回成都,而是要在白帝城过完余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后,刘备惨败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此后刘备退守白帝城,并且在白帝城走完了自己最后一段路。很多小伙伴不理解,刘备为什么没有选择回成都,他身为蜀国皇帝托孤一事最好是回到都城说明,但刘备却执意留在白帝城。难道是因为刘备当时没听劝阻,还一意孤行伐吴,所以没有脸面回到成都吗?实际上刘备有不回成都的理由,

  • 李煜和陈叔宝都是亡国之君,为什么李煜受到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亡国之君的命运一般来说都不太好,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被灭亡了,任谁心里恐怕都不会好受吧。而在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就有很多位亡国之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两位,一个是李煜,一个是陈叔宝。李煜的遭遇总是有更多的人同情他,然而陈叔宝同样也是亡国之君,为什么大家却更同情李煜,而不同情陈叔宝呢?可能很多朋

  • 诸葛亮明知马谡没有经验,为什么不派姜维守街亭?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马谡失街亭,虽然只是没有守住一个街亭,但其实给蜀汉带来的却是北伐失败的后果,街亭那么重要,诸葛亮却派了马谡去守,到底是想让他守住,还是不想让他守住?其实马谡有几斤几两,诸葛亮是很清楚的,可以说,他明明知道马谡能力不强,却还是要派他前往,究竟是什么道理?为什么不派有能力的姜维去守呢?对于诸葛亮的北伐战

  • 乾隆皇帝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揭秘编撰四库全书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总共长达63年。因为康乾盛世的存在,所以历史上对于乾隆皇帝也有评价很高的一面,也正是在乾隆和雍正期间,才进一步完成了对民族的统一,还有经济文化的发展。不过乾隆在位期间,他所采用的方式对古代文化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作用,例如《四库全书》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