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国有些了解的读者都清楚,建安二十四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这是一个让活跃在建安年间众多谋臣将帅谢幕的一年。
自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曹操与刘备便在为汉中的争夺战卯足了劲。建安二十三年,曹洪在武都击破吴兰,宛城守将侯音与关羽连和发起了叛乱。
而建安二十四年呢?正月,夏侯渊被黄忠部斩杀;五月,曹操撤军退还长安;七月,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而就是在这个当口,西曹掾魏讽谋反了。
魏讽何许人也?为什么之前都没听过?在陈寿的《三国志》中也没留下多少关于魏讽的信息。
[var1]
政治斗争的可能性最大
以下引用
万绳楠在《魏晋南北朝史论稿》里有相当合理的分析论述。他认为曹操政权底下可以分为两股集团∶「谯沛集团」,是来自於曹操故乡的政经军势力,属於「庶族」的性质;而「汝颖集团」,则是当年为了对抗冀北袁绍势力而「加盟」过来的势力,再加上讨黄巾时期的渊源,使得汝颖集团虽为世族,但却与曹操的关系相当亲近。曹操在世时,军事行动多於纯粹的政治活动,因而军权全都掌握在庶族的谯沛集团手中,也才有「重才不重德」的说法。
万绳楠在《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引述史家陈寅恪的说法,陈寅恪认为,魏讽是沛人(可见在沛人说与济阴人说中,恪老取沛人说为是),与曹植并为谯沛集团的领袖人物,对抗曹丕领下的汝颍集团。
217年(建安22年)曹丕被立为曹操继承人(世子),219年魏讽就谋反失败而被曹丕处死,大致看来符合两集团的对抗理论。
[var1]
[var1]
就魏讽谋反集团的人物来分析,恪老的理论有部分的可信度,像是张绣的儿子张泉,很可能就因为父亲被曹丕逼的自杀而死,因此怀恨在心而参加魏讽的谋反,结果落得身死国除的下场。另外,魏讽集团的多数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色,那就是曾经是刘表的手下,直到曹操征荆州的时候才随著他们较有名的父兄回(来)到北方,成为曹魏的臣下,像是山阳王粲的两个儿子、经学大师南阳宋忠的儿子、南阳刘廙的弟弟刘伟等。这些荆州来的名士子弟,可能因为他们是曹操政权的后进人物,在官场受到压抑或不得升迁(像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石韬到曹魏后,官位不高,仕途明显不顺,所以诸葛亮叹说:「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不满之下倒向魏讽,意图谋反而得高官大位。又,另一个跟汝颍集团不和的原因,是学派的差别,经学大师宋忠在汉末荆州,继承北方经学大师郑玄具开创性的「经学简化运动」(西汉经学重今文经,东汉重古文经,但古文经发展到后来章句注疏多过经书原文,复杂难懂、大而无当,故郑玄调合古文经与今文经,发起经学简化运动,而宋忠继承之),不管是客居或本居荆州的士人,皆听过宋忠的讲学并深受洗礼,而成为当时有名的「荆州学派」。在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荆州学派的经学简化运动,往下发展的结果,就是魏晋玄学运动的产生,而玄学最早的创始人,就是曹魏正始年间,谯沛集团的重要人物——何晏,所以个人推论,魏讽的谯沛集团,可能是当时新潮流的简化经学派,而与之对立的汝颍集团,大概是仍是传统的复杂经学派吧。
如果以交友关系去观察,也稍可证明魏讽集团与汝颍集团对立,而与曹植的集团友好(曹植的集团人物以沛人丁廙、丁仪与曹彰为主),如刘廙「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於世」(虽然刘廙曾劝其弟刘伟勿跟魏讽通好)、汝颍集团的北地傅巽(其侄傅嘏被陈群辟为掾)、荥阳郑袤(郑泰之子,「(华)歆素与(郑)泰善,抚养(郑)袤如己子」)都论断魏讽必定祸乱谋反,可见魏讽该是与汝颍集团对立,才会受到对立人物的讨厌(虽然看不出是何派系的刘晔也论断魏讽必反)。
最后还有一个人物,是魏讽集团中名字登於史册的,那就是谯郡人文钦。光看乡里就可推知他是谯沛集团的人,也可推知魏讽集团该有不少未见史册的谯沛人,只是名气不如文钦,故略之不载。
到此为止,魏讽属於谯沛集团的理论,相信应是颇为可信的史论,恪老卓越的见解该是被最终认可的时候。但是,一个可能打破所有推论的史事,却跃然纸上的出现了,那就是219年魏讽谋反后,汝颍集团的大老——颍川人钟繇,因为在担任魏相国的期间辟用魏讽为西曹掾,被连坐而免官(汉代制度,被保举人出事,保举人有连坐的责任,以确保举用的人是好官)。
於是,魏讽在汝颍集团与谯沛集团的对立关系,一瞬间又要重新审视与思考了,虽然我仍然相信恪老的理论正确,魏讽的确属於谯沛集团,但关於魏讽与钟繇的关系,暂时仍没有较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