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别再被骗了!烽火戏诸侯典故掩盖着最早的带路党—西周灭亡的真相

别再被骗了!烽火戏诸侯典故掩盖着最早的带路党—西周灭亡的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93 更新时间:2024/2/16 11:45:42

由此,《左传》说“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褒姒背了一个大黑锅,成了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当然了,许多学者早已驳斥了这种甩锅的行为;现代人的我们,当然不会认为三个美女该担负夏商西周兴亡的责任。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有一个人会笑得特别开心:申候——历史上最早的带路党!那么到底他干了什么?西周灭亡的真相又是怎样?

这一切,让咱们从周部族的源头说起。

一、

周部族的地缘劣势

周族始祖后稷,姓姬名弃,其父亲是五帝中的帝喾,按照辈分是黄帝玄孙,和帝是兄弟。他本人能够分辨土地肥沃与否,善于谷物种植技术,后来被尧任命为农师,后人尊称为后稷。

起初,后稷被尧帝分封在今天陕西武功县;后来不断遭受戎狄等部族的侵扰,周族在当时首领周太王(后稷的12

世孙)的带领下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由此逐步强盛起来;到了周太王的孙子周文王的时候,已经是可以威胁到商族统治霸权的强大部族。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武王伐纣,纣王身死,商王朝灭亡,周王朝建立。

之所以要回顾周部族的兴起史,是想说明一个很容易忽略的细节:周部族从一开始就遭受戎狄的威胁,还曾被迫迁移——可见此时戎狄的实力不容小觑,更有学者考证,此时侵袭周部族的所谓西戎,就是后世的匈奴的先祖。

周部族的扩张,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向东,武王伐纣、周公东征(详见上篇《纣王死后商人去了哪里?周公死后的灵异记载—武王伐纣背后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个方向是向南,出武关向汉水流域发展。

但请注意,西北方向上,戎狄一直都在,距离西周都城镐京并不算遥远。

二、

西周的日渐衰弱

上一篇咱们说过,周公东征平等三监之乱、东夷作乱之后,西周进入一个稳定上升的时期,史称成康之治,《史记》称“天下安宁,刑措四十年不用”,足见当时安定的盛况。

然后好景不长,到了周武王的曾孙周昭王时代,“王道微缺”,依照《史记》的记载,昭王本人“南巡守不返,卒于江上”,有学者考证,其实是他讨伐楚国吃了败仗,过汉江时淹死了。

这件事极具象征意义:周部族的南向之路受阻,开始退缩。

昭王之后,周穆王即位。相信不少朋友听说过他和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司马迁笔下,他勉强算是一个雄主:内政上颇有功绩,军事上主动对犬戎用兵。他能出游,也间接说明这个时期,犬戎的势力并不算太猖獗。

西周在周厉王的时代经历一个低潮期,“道路以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最终厉王被都城的人民驱逐,而后由召公、周公(非上文东征之周公)二相共同执政,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

841

年。

十四年后,厉王死在外面,二相扶持太子即位,是为周宣王。《史记》说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在其努力之下,周王朝短暂的恢复些元气,史称宣王中兴。

然而,此时戎狄已经变的相当强大了;号称中兴的宣王,吃了败仗,“王师败绩与姜氏之戎”,地点就在今天山西省介休市。

到了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在位时,西周王朝已呈现末日衰败之景象。

然而,进行最后一击的,并不是褒姒,却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申候。

三、

烽火戏诸侯背后的历史最早带路党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里,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然而,在《史记》中,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权斗故事。

申国,是周王朝分封的一个诸侯国。

起初,周幽王娶了申国女为王后,生下儿子

宜臼

并立为太子。后来,他遇上了褒姒,从此深陷不能自拔。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爱屋及乌,就打算废掉

宜臼

立伯服为太子。在佞臣虢石父的撺掇及协助下,他真的这样干了:废掉申后,并驱逐了

宜臼

这就捅了马蜂窝了,申后并不是孤家寡人,她身后有申国。申候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要为自己的妹妹、外甥出这口恶气。

申候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联络鄫国、犬戎一起杀死幽王于骊山下——堪称是历史上最早的带路党啊!

大概是幽王和虢石父太过不得人心,似乎这种“逆反”举动也没人有啥表示,诸侯反而和申候一起立原太子

宜臼

即位,是为周平王

因为镐京被严重破坏,且距离犬戎太近,平王便迁都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

至此,西周灭亡。

从始至终,看不出褒姒主动谋害申后及太子的迹象,似乎都是被动接受。也许她内心在哭泣:我只是长的漂亮了一点,可这又有什么错?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朝国祚仍在,史称东周。历史就此进入春秋时期——这时期的故事可比夏商周精彩多了,咱们下一篇接着聊。

本文由混沌减压机原创,为读史笔记系列之二十

篇;从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咱们慢慢聊。如若喜欢,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吴王,为何刘备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称汉中王不称蜀王,是考虑多方面因素后,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称王方式。在汉中之战结束之后,刘备的地盘得到了巩固,占领了一个州的领土。这时候刘备的身份仅仅是汉朝的左将军,曹操手下的于禁都做到了左将军的职位,刘备自己官职过低,将领们也得不到比较好的分封,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扩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为以后称

  • 少康为何选择复国中兴的道路?楚庄王是怎样当上诸侯霸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政权由自己执掌。后羿不修政事,与太康一样酷爱打猎。后羿被奸臣寒浞杀害后,寒浞把持了夏政权,仲康不久便在忧郁中死去。仲康之子后相被立为夏王,政权由寒浞及其亲信把持。后相乘机逃出国都,寒浞命令自己的长子浇率大军杀死了夏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从围墙破洞中逃出,返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

  • 辩才堪比苏秦张仪的战国公子-春申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四公子春申君,苏秦跟张仪哪个厉害些,苏秦与张仪的故事

    这时,一位到咸阳的外国使臣写了一张奏疏,劝谏秦王不要出兵。天下莫彊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釭是也。今大国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从生民已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然後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

  • 韩先楚、吴克华、胡奇才三位将军与东野四纵那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塔山阻击战时的四纵副司令员胡奇才,起初不是四纵司令员吗,这是怎么回事呢?与四纵一样,三纵也是在南满艰苦作战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东野头等主力纵队,这两个纵队的司令员胡奇才、吴克华、韩先楚之间,又有着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var1]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南满军

  • 长平之战,大秦白起狂杀赵军45万?医学家:不可能,不怕瘟疫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长平之战白起坑杀40万赵军,长平之战白起如何包围赵军,长平之战白起为啥没有把赵国拿下

    [var1]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虽地处偏远西北,但几代国君励精图治,当之无愧地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攻打韩国上党(山西长治),上党却投降了赵国,因此韩国开始攻打赵国。这一战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var1]赵国名将廉颇,深知敌我对垒,坚持严守对峙,伺机反攻。秦国也深知廉颇老谋深算,不好对

  • 别被周文王儒雅的外表骗了,真实的他,早已把阴谋阳谋用到家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周文王的个人资料,老梁讲周文王完整版,贾里村周文王墓

    忍常人所不能忍但凡成大事者,总有过人之处。周文王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能忍,而且不是一般地能忍。这点跟周人长期的生存环境有关。周人的祖先弃曾做过帝尧的农师,到了帝舜时期,甚至有了自己的封地,还有了后稷这个封号。一直到夏朝初期,周人的先祖都过着安逸的生活。但夏王朝不太重视农业生产,再加上一连出了几任败家子

  • 霍光和多尔衮都复制了吕不韦的路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老梁讲霍光,刘病已为什么杀霍光,经典传奇霍光和汉宣帝

    文/子玉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在打猎时坠马受伤,一个月后死于北京古北口,时年39岁。年仅13岁的顺治帝身穿缟服率领众王公大臣亲往北京东直门外五里地迎接多尔衮的灵柩。顺治以帝王的礼仪为多尔衮发丧,并给他上庙号为成宗。多尔衮生前睥睨天下,死后享受的也是帝王的待遇,看起来是一百分的人生,但谁也没料

  • 从奴隶到宰相,伊尹为得到商汤赏识,到底使了多少招,你学会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伊尹与商汤之间的故事,商汤伊尹简历,商汤和伊尹是什么关系

    把自己推销出去无论现代社会还是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把自己推销出去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到这点的人,往往都取得了成功,比如令刘备三顾茅庐的诸葛亮,让周文王背他出山的姜子牙。还有一位,比他们更早,堪称成功把自己推销出去的祖师——伊尹。伊尹是何方神圣呢?他本为己姓,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伊氏,名挚,尹是后来的

  • 《封神演义》中:为何没神仙敢杀商纣王?女娲:我都不敢杀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凤鸾宝帐景非常,尽是泥金巧样妆,曲曲远山飞翠色,翩翩舞袖映霞裳。梨花带雨争娇艳,芍药笼烟骋媚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 如果纣王赞美女娲娘娘的诗放在现代,那就是一个忠实的粉丝,发自内心对偶像的崇拜,这个偶像听了之后,不但不会怪罪,还会很高兴的。可是在古代,女娲娘娘却无比愤怒。在纣王祭

  • 身为战国剑术家的荆轲,为何刺杀秦王时一对一交手反而被砍了八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荆轲死得有多惨,荆轲刺秦王原版视频,荆轲刺秦王历史真相

    文/文史评天下编辑/文史评天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段豪气万丈的歌诀,被人们所熟知,它来自《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由西汉·刘向编纂。主人公荆轲的壮烈之举,也因被司马迁记录于《史记》中而流传于千古:公元前227年,当时名气颇大,号称战国大剑客的荊柯,为助太子丹救燕国,而前往秦国刺杀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