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隆基在位时期是唐朝最盛的时期,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时期

李隆基在位时期是唐朝最盛的时期,也是唐朝盛极而衰的时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80 更新时间:2024/2/4 17:21:02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李隆基开创了盛世以后,逐渐开始满足了,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终日沉溺于享乐之中,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开元盛世的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导致杨贵妃一家权倾天下。杨贵妃之兄宰相杨国忠,更是仗着有杨贵妃撑腰,公然搜刮民财,打击排斥异己,嫉贤妒能,行贿受贿,导致朝廷腐败成风。而李隆基因为杨玉环的原因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没有惩罚过杨国忠,这使得杨国忠更加嚣张跋扈,搞得全国怨声载道。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李隆基听信奸相李林甫的话,重用胡人镇守边疆佣兵自重,使得安禄山有了叛唐的实力与野心。奸相李林甫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在他的任期内,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后来又放任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互相争斗,水火不容,两人的争斗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公元755年,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范阳起兵讨伐杨国忠。安禄山的叛军由范阳南下,一路攻城掠地,直逼长安,迫使李隆基逃离都城长安,开始了逃亡之路。

图上跳舞的是安禄山,坐着的是李隆基与杨玉环

在这里不得不说,晚年的李隆基实在太昏庸了。原本是可以快速平定安史之乱的,结果李隆基听信谗言,不听谏言,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初期,就因为大将封常清高仙芝洛阳打了一次败仗,听信小人谗言,处斩封常清、高仙芝。我们都知道战时杀大将是大忌,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因为将领打了一次败仗就要处斩,谁还敢打仗,就是这件事为潼关丢失埋下了伏笔。

洛阳丢失后,安禄山的叛军直逼潼关,然而潼关守将哥舒翰坚守城池绝不主动出战,阻挡叛军数月不得寸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想智取,想用老弱病残诱使哥舒翰主动出击,却不想被哥舒翰看破。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此时李隆基也得到情报,叛军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守城,便催促哥舒翰主动出战。哥舒翰立马上书向李隆基解释:安禄山久习用兵,今起兵叛乱,不会不作准备,且叛军长途奔袭,暴虐无道,待失去民心,时间一久必生内乱,到时出兵定然一击必败。朝中其他人也认为哥舒翰宜守不宜攻,等到北方平定史思明叛乱后,合军潼关必定消灭安禄山的叛军。

结果被宰相杨国忠否定,向李隆基诬告哥舒翰怯战,不敢与叛军交战。李隆基又一次听信谗言,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无奈的哥舒翰只能硬着头皮主动出击。结果被安禄山埋伏大败,战败后的哥舒翰退守潼关,企图再次坚守潼关,这时却被手下以封常清、高仙芝为例劝说哥舒翰投降安禄山,被哥舒翰严词拒绝。然而部下却害怕被李隆基问罪,绑了哥舒翰向安禄山投降,自此潼关失守。

哥舒翰画像

潼关失守后,都城长安就暴露在安禄山的叛军下,岌岌可危,这便有了李隆基出逃长安的结局。

长安失陷后,李隆基带领众人一直逃到了马嵬驿,众人一路奔袭饥肠辘辘。待到众人落脚后,陈玄礼认为是杨国忠祸乱朝堂,进献谗言,才导致了如今的境况,越想越气。此时又没有吃的,此时一群吐蕃使者围着杨国忠索要吃食。这时不知哪位官兵大喊道:“杨国忠要与胡人谋反。”吓得杨国忠撒腿就跑,养尊处优的杨国忠哪里跑得过官兵,最终被官兵追上并杀害,不解气的官兵又将杨国忠肢解,这才甘心。

接着杨氏一族的人,除了杨贵妃一一被诛杀,这时陈玄礼等大臣向李隆基谏言,请求杀了杨贵妃,以安定军心。此时的李隆基其实是不同意杀杨贵妃的,陈玄礼等大臣却向李隆基说,士兵们杀了杨氏一族,害怕杨贵妃以后清算,不杀杨贵妃怕这些士兵发生兵变,无奈的唐玄宗只能忍痛下令赐死杨贵妃。

杨贵妃画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兵变和贵妃之死,马嵬驿的兵变意味着李隆基这一生的帝王威严丧失殆尽,也代表着李隆基的皇位已经走到了尽头。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在武灵被拥立登基(756年),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亨登基后,继续领军平叛,直到762年病死,享年52岁。唐肃宗死后,唐代宗继位,一直到763年才平定叛乱,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留下来的后遗症是不可逆转的。外部,边境被吐蕃人入侵,失去大量土地,周边少数民族脱离控制。内部,七年战乱使得唐朝千疮百孔,人口锐减,老百姓无家可归。

由于战争,朝廷不得不增加税收,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随着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朝后期农民叛乱不断。

本以为是一代明君的李隆基,前半生使得唐朝鼎盛到了极点,后半生听信谗言重用胡人镇守边疆,佣兵自重。又因贪图享乐,不管朝事,致使奸臣当道,导致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之间的碰撞,让唐朝盛极而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你们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的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更多文章

  • 以前我们赞太平天国,现在重看历史,为什么却反过来推崇曾国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过去的历史书中,我们都认为:太平天国是农民起义的代表,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而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本质是阻碍历史进步的。然而,当我们结合更多的史实去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我们竟然会发现,太平天国也有一些其相对负面的事情。比如,其创造的"拜上帝教",这种思想本身带有控制民众思维的色

  • 杜如晦曾孙女墓志:原来杜如晦还有一子,丈夫家族是李渊发妻娘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杜如晦后人今何在,杜甫和杜如晦什么关系,贞观之治杜如晦之死

    然而杜如晦曾孙女墓志铭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尘封的历史,原来杜如晦还有第三个儿子,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呢?据出土墓志铭记载,杜如晦的曾孙女杜氏,嫁给了李渊发妻太穆皇后族内玄孙窦昇,是窦毅的来孙。先了解一下窦昇家族的情况!窦昇家族很有意思,他们家族从北周孝闵帝开始,窦毅晋封神武郡公,到了唐朝一直是爵位世袭,

  • 他是乾隆爷身边最得意的总管,却也是历史上最不同的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赫赫有名的内务府总管大太监,皇上身边儿的红人李玉是今河北省大城县大里北村的村民。和其他众多因为家境贫寒,为了能让儿子吃上一口饭,参将孩子送到宫里自断命根当差的太监可不一样,李玉之所以成为太监,完全是一个意外!李玉两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上街乞讨,有次母亲因为实在讨不到吃的,就将两岁的儿子放在了城门口,本

  • 李世民与单雄信恩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马上得天下”,话说回来,其实唐朝真正的开拓者,应该是李世民。李世民与众将这个我们从现代的一些历史剧中便可看出一二。从平定瓦岗寨到各路军阀,无不展现出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华。我们经常说乱世出英雄,这话一点也不假。隋朝末年,因为隋炀帝的横征暴敛,加之在宇文化及的鼓动下,弑君杀父。引起

  • 他是中国近代第一高僧,慈禧也曾跪拜他,死前留下一字警醒众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虚云大师,一个用自己一生修行佛法的人,一个为了众生祈福的人,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被人们称为近代史第一高僧,自出生以来,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据说,萧古岩也就是虚云大师,他出生时竟然是一个肉,父母看到受到了十分大的惊吓,恰巧被路过的高僧遇到,等到高僧将肉打开后才看到萧古岩,萧古岩才得以诞生,然而更令人奇

  • 李世民为什么一定要彻底解决东突问题?凭什么被尊为“天可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东突厥入侵,刚刚继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得不妥协,与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可汗相当于皇帝)签订“便桥之盟”,这对李世民而言绝对是耻辱,是不平等条约!就是这个颉利可汗,三天两次找大唐麻烦:曾逼得唐高祖李渊差点迁都;曾使大唐内部震动,李元吉不仅要抽走李世民的部队,还要抽走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尉迟恭和秦

  • 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是否属于封建制王朝?分析中西方社会制度的优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特点是独断专行的家族社会,整个国家属于一个家族。这个家族超越社会法律制约,社会是由这个家族“封闭建设”的。称为封建社会。让我们纵览一下从秦到清整个社会脉络。首先,它是一个集权社会,但不是家天下,而是郡县制。皇帝只能集权不能专断,起码法律上不能专断。因为:第一“民为

  • 李世民晚年不再圣明,早年却极善谦虚纳谏,他后期都做了哪些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魏征曾经对李世民说过: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皇帝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做得很好,但是却无法坚持下去,大多都是虎头蛇尾。尽管李世民非常优秀,但是到了后期也确实做过很多昏庸的事情,让他整个帝王人生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毫无缺点。第1件事情是他不再能够虚心纳谏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最有特点的一个优

  • 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朝晚期,水战是如何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水战,水战是什么意思,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什么要打水战

    在三国时,''楼船''战术的出现,并且被大规模地投入使用,这是水战一大进步的表现。南北朝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为了满足战争的使用需求,在先前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车轮船。从宋朝开始,经济的强盛使得水军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楼船''仍然是主要的水面战船;到了南宋时期,战船开始装备炮(不过那时的炮很粗

  • 李白从翰林院辞职,唐玄宗为什么不挽留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白被唐玄宗赏识,唐玄宗和李白的故事200字,李白拒绝唐玄宗的诗句

    看这情形,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李白理所当然地成为,宫廷里皇帝身边的又一个大红人啊!可偏偏这个时候,李白想辞职了,而唐玄宗又爽快地答应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其中的原因。我们知道李白非常想进京,实质上就是想从政,从政干嘛?去实现他的“济苍生,安黎民”的理想呀。但等到经过千辛万苦,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