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皇帝梦”,武则天着手与文官对抗,裴炎是武则天登顶之路的敲门砖。据说宰相裴炎在柳州与司马密谋,裴炎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青鹅”二字。武则天一看,直接下令杀了裴炎。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下令处死裴炎呢?“青鹅”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帮助武则天,废除中宗。
唐高宗死后,公元683年,李显成为皇帝。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唐朝的实际统治者,但她还需要时间来过渡。太后掌权并不少见,而武则天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皇帝的名分。在这个阶段,她必须扫清通往皇位的道路。
中宗李显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他不仅懦弱无能,还被吴三思戴了绿帽子。真的是又伤心又气愤。
李显最喜欢的是韦后。因为他爱屋及乌,想把岳父官职提升一下,还想给奶妈的儿子升五级官。历史上,外戚介入并不少见。裴炎对此强烈反对。
显然,李显对当前形势的把握是有问题的。在野时,李显不仅没有撤命,还宣称要把国家政权交给岳父。以李显的性格和态度,他真的有可能这么做。如果提拔韦氏外戚,韦氏家族可能会成为武则天登顶路上的又一个绊脚石,武则天当然不会同意。
趁着这个机会,武则天干脆废除了李显的皇位。废帝容易犯错误。如果武则天想单独废除李显,很可能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宰相和太后一起决策,别人就很难提出反对意见了。
换句话说,裴炎帮了武则天很大的忙,也让武则天在成为皇帝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无论如何,废了李显对武则天乃至唐朝都是有利的,裴炎这么做也没有错。
第二,阻止武氏族势力过大。
武则天的权力欲极强。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更加肆无忌惮。武家后人奏请武则天,希望建立武氏祠堂。一般来说,始皇帝的牌位是立在祠堂里的。如果设立武氏祠堂,不符合规矩,裴炎提出异议。
作为宰相,裴炎为了维护唐朝皇室,作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多次做出出格的举动,这是裴炎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宰相和皇太后之间的隔阂就形成了。
武承嗣很有野心,他知道武则天控制天下的决心,所以武承嗣帮助武则天打击异己,铲除对手,也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武则天对此表示支持。
武承嗣甚至要求武则天杀死唐宗室的孩子。鉴于武则天的权势,大臣们都不敢说什么,只有裴炎一个人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然后裴炎就成了武则天砍杀的对象。
武则天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野心,裴炎看得一清二楚。李旦虽然又做了皇帝,但是李旦根本没有实权,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三、与徐敬业有预谋的叛乱?
为了迫使武则天把权力还给李旦,裴炎甚至计划在出行时强行劫持武则天,但由于天气原因,劫持计划没有实施。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了裴炎。
当时,徐敬业揭竿而起,徐敬业是初唐名将徐士奇的孙子。武则天上台后,徐敬业被贬。徐敬业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他召集了数万军队。以恢复李显皇位为借口,派兵反叛。
裴炎试图发动政变,但他的目的是将唐朝归还李家,而不是为了他自己。
裴炎计划,徐敬业在扬州,裴炎在朝廷,两人里应外合,颠覆武则天的统治。
为了掩人耳目,裴炎和徐敬业写了一个“密码”来计划时间。这个密码就是“青鹅”这个词。朝廷得知消息后,将这张纸条呈献给武则天。
大臣们不明白这只“青鹅”代表什么,但武则天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字指的是十二月,而‘鹅’字指的是自伴”,意思是十二月裴炎是城中知情者。
然后武则天下令杀了裴炎。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忠于唐朝的裴炎,为了还权于李家,他不仅直言不讳地反驳武则天,还得罪了武氏宗亲。
很明显,裴炎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很久了,作为唐朝大臣,他已经做得够多了。这样一个忠臣怎么能背叛唐朝,想要自己做皇帝呢?
况且《青鹅》太戏剧化,时间只定在12月。十二月有31天,那么约定的时间是哪一天呢?这么重要的决定就这么含糊?
由此可见,裴炎根本不是叛国者,他也不会与徐敬业勾结。其实是因为武则天要杀裴炎,所以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这是皇帝杀人的最好借口。
裴炎的家产被没收的时候,一石余粮都没找到,这不符合一个野心家的家庭情况。因此,尽管裴炎能力不足,但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见证他对唐王朝的忠诚。所谓造反,一定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