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宰相写下“青鹅”二字,武则天立即下令斩杀,拆解后恍然大悟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武则天立即下令斩杀,拆解后恍然大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268 更新时间:2024/1/21 18:00:54

为了实现“皇帝梦”,武则天着手与文官对抗,裴炎是武则天登顶之路的敲门砖。据说宰相裴炎在柳州与司马密谋,裴炎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青鹅”二字。武则天一看,直接下令杀了裴炎。

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下令处死裴炎呢?“青鹅”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帮助武则天,废除中宗。

唐高宗死后,公元683年,李显成为皇帝。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唐朝的实际统治者,但她还需要时间来过渡。太后掌权并不少见,而武则天想要的不仅仅是权力,还有皇帝的名分。在这个阶段,她必须扫清通往皇位的道路。

中宗李显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他不仅懦弱无能,还被吴三思戴了绿帽子。真的是又伤心又气愤。

李显最喜欢的是韦后。因为他爱屋及乌,想把岳父官职提升一下,还想给奶妈的儿子升五级官。历史上,外戚介入并不少见。裴炎对此强烈反对。

显然,李显对当前形势的把握是有问题的。在野时,李显不仅没有撤命,还宣称要把国家政权交给岳父。以李显的性格和态度,他真的有可能这么做。如果提拔韦氏外戚,韦氏家族可能会成为武则天登顶路上的又一个绊脚石,武则天当然不会同意。

趁着这个机会,武则天干脆废除了李显的皇位。废帝容易犯错误。如果武则天想单独废除李显,很可能会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宰相和太后一起决策,别人就很难提出反对意见了。

换句话说,裴炎帮了武则天很大的忙,也让武则天在成为皇帝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无论如何,废了李显对武则天乃至唐朝都是有利的,裴炎这么做也没有错。

第二,阻止武氏族势力过大。

武则天的权力欲极强。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更加肆无忌惮。武家后人奏请武则天,希望建立武氏祠堂。一般来说,始皇帝的牌位是立在祠堂里的。如果设立武氏祠堂,不符合规矩,裴炎提出异议。

作为宰相,裴炎为了维护唐朝皇室,作为皇太后的武则天多次做出出格的举动,这是裴炎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宰相和皇太后之间的隔阂就形成了。

武承嗣很有野心,他知道武则天控制天下的决心,所以武承嗣帮助武则天打击异己,铲除对手,也是武则天的得力助手。武则天对此表示支持。

武承嗣甚至要求武则天杀死唐宗室的孩子。鉴于武则天的权势,大臣们都不敢说什么,只有裴炎一个人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然后裴炎就成了武则天砍杀的对象。

武则天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野心,裴炎看得一清二楚。李旦虽然又做了皇帝,但是李旦根本没有实权,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三、与徐敬业有预谋的叛乱?

为了迫使武则天把权力还给李旦,裴炎甚至计划在出行时强行劫持武则天,但由于天气原因,劫持计划没有实施。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下定决心要杀了裴炎。

当时,徐敬业揭竿而起,徐敬业是初唐名将徐士奇的孙子。武则天上台后,徐敬业被贬。徐敬业对此非常不满,于是他召集了数万军队。以恢复李显皇位为借口,派兵反叛。

裴炎试图发动政变,但他的目的是将唐朝归还李家,而不是为了他自己。

裴炎计划,徐敬业在扬州,裴炎在朝廷,两人里应外合,颠覆武则天的统治。

为了掩人耳目,裴炎和徐敬业写了一个“密码”来计划时间。这个密码就是“青鹅”这个词。朝廷得知消息后,将这张纸条呈献给武则天。

大臣们不明白这只“青鹅”代表什么,但武则天一针见血地指出:“‘青’字指的是十二月,而‘鹅’字指的是自伴”,意思是十二月裴炎是城中知情者。

然后武则天下令杀了裴炎。正史中并没有记载这个故事,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忠于唐朝的裴炎,为了还权于李家,他不仅直言不讳地反驳武则天,还得罪了武氏宗亲。

很明显,裴炎已经置生死于度外很久了,作为唐朝大臣,他已经做得够多了。这样一个忠臣怎么能背叛唐朝,想要自己做皇帝呢?

况且《青鹅》太戏剧化,时间只定在12月。十二月有31天,那么约定的时间是哪一天呢?这么重要的决定就这么含糊?

由此可见,裴炎根本不是叛国者,他也不会与徐敬业勾结。其实是因为武则天要杀裴炎,所以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这是皇帝杀人的最好借口。

裴炎的家产被没收的时候,一石余粮都没找到,这不符合一个野心家的家庭情况。因此,尽管裴炎能力不足,但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见证他对唐王朝的忠诚。所谓造反,一定是假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大唐战神李靖,大器晚成,李渊两次想杀了他,幸得贵人相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300年的历史中,留下盛名的名将很多,比如李靖、徐世勣、哥舒翰、郭子仪、薛仁贵等。唐朝第一名将李靖虽然战功赫赫,却是大器晚成,在起步初期并没那么顺利遭遇了不少坎坷。在唐高祖李渊的手上,他差点死了两回,幸运的是每次都得贵人相助得以保存性命。具体是怎么回事呢?长安被俘——李世民求情公元617年唐高

  •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朱允炆为何到死都没让他们出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时,各地藩王的权势已经变得尤为强大,其中以皇四子与十四子最为势大: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更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都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后

  • 在唐朝时期,巡视人员和内容的变化,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巡视官员权力授予的变化巡视官员被皇帝授命巡视地方,实质是皇权的延伸。皇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所有权力的来源。因此使臣出巡时权力很大,但是唐前期巡视官员的权力还是有一定限制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巡视官员的权力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君主权威的衰弱,进而

  • 朱元璋“鞋拔子”脸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读明史的大都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一张极富特色的画像——即所谓“鞋拔子脸”。其实,世间流传的“朱元璋” 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按照自己的观念、想象和需要集体创造出来的。朱元璋存世画像有正像与异相,或称真容与疑像之别。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其发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郭子兴传》记子兴据濠

  • 唐玄宗要是少活十年,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昏庸的统治为宦官掌权打下基础可是老话说得好啊,月满则亏,刚极则折,晚年的唐玄宗变得昏庸无能,朝内宠信杨国忠,导致杨国忠大权在握,排除异己打压忠良,朝外信任胡人将领安禄山,更是开创了将大唐拉入深渊的节度使制度,自此,唐朝的统治就慢慢的失去了控制,安禄山史思明更是仗着军权便利和唐玄宗的信任大肆招兵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4、“禅悦”之风 彼时是禅宗盛行的时候,禅宗自唐朝的兴盛,延续至宋代已是蔚为大观。黄庭坚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太史庭坚主后事”。作为临济宗黄龙派的传衣钵者,《五灯会元》专门为其立传。 黄庭坚在《与胡少汲书》中说:“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

  •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

  • 公田法:贾似道本想利国利民的良法,咋就成为南宋灭亡的"乱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南宋为应付对外战争,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兵力,所以对军粮的需要量甚大。但由于税籍管理混乱,地主逃税严重,加上战乱的破坏,南宋政府通过二税而获取的粮食不多,军粮供应主要依赖于和籴。南宋中后期,和籴数量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