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朱允炆为何到死都没让他们出场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朱允炆为何到死都没让他们出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909 更新时间:2024/4/19 20:32:00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时,各地藩王的权势已经变得尤为强大,其中以皇四子与十四子最为势大: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更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都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

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后,就召集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商量削藩之事。齐泰认为,在诸藩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燕王,应该先削燕王,若燕王看到其他藩王被削后,意生不臣之心,难免会产生变数。而黄子澄却认为应该先从有问题的几个亲王入手,燕王功高且无过错,强行削燕王会被天下人说三道四。两位大臣各抒己见,建文帝最终选择了黄子澄的意见,在仁义的建文帝眼中:“师出有名”才是最重要的。随后连削五王。

而后果然引起燕王以“清君侧”为由而谋反,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持续四年,战争初期燕王的底子比之朝廷毕竟太薄弱了,虽然在这四年之中燕王胜多输少,但是仅有的几次失败对于燕王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打击,然而燕王能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其实还与朱允炆的性子有关。

在燕王还未反叛之前,朱允炆就有一次机会控制燕王。朱允炆刚刚开始削藩的时候,其实燕王去过一次朝廷。当时有很多大臣就上奏建文帝,称燕王“智虑绝人”,要趁此机会将燕王徙封至南昌,以绝后患。然而建文帝则以“骨肉至亲”,婉言拒绝。

后来在东昌之战中,这场战役以燕王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在战争过程中,燕王身先士卒于军中搏杀,明朝大军完全能够将他杀死在战场中,可就是不敢对燕王下死手,要将其活捉,最后被燕王跑掉。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建文帝心慈手软,对军中下了一道圣旨:“毋使朕负杀叔父名”。

《明通鉴》卷十二:是役也,燕王濒于危者数矣,诸将徒以奉上诏,莫敢加刃。

《明鉴纲目》卷二:棣以十馀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庸诸将皆以帝有诏“毋使朕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眙不敢发一矢。

可见,明军有很多次机会将燕王杀死,可最终白白浪费,心慈手软终将会坏了大事。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犯了非常多的错误,除了上面说到的仁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朝中无大将可用,以至于朱允炆用了李景隆这个草包,完全不会统兵打仗,在与朱棣作战时屡战屡败,最终导致自己丢了皇位。

其实不管是仁慈还是无将可用,这并怪不得朱允炆。笔者认为,发生靖难之役这种事情,最应该负责的其实是朱元璋。朱元璋分封诸王,将皇族各大亲王一个个都派遣了出去,这使得朱允炆从成为皇长孙到登基期间顺风顺水,丝毫没有遇到过挫折。生活在阳光下的朱允炆又怎么体会得到世态炎凉?

另外,朱元璋自建国以来设立锦衣卫与多种酷刑,杀害了大量开国功臣,其中大多数都是武将。因此这就导致了朱允炆即位后朝中无大将可用,在平定燕王的叛乱时纵然兵多却无良将,始终没能取得太大的胜利,因此这也是朱允炆失败的重要因素。而朱元璋,绝对要对此事负责。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想到战场中的一个漏洞,朱元璋其实还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沐家军,沐家军号称30万,在朱元璋打天下途中立下赫赫战功,可谓是一支铁血部队。若他们出兵强压燕王,恐怕也没有接下来的那么多事儿了。可为何直到皇城陷落、朱允炆消失都未见到沐家军出动呢?

笔者认为原因极可能如下:

沐家军坐镇云南,不能轻易调动。战争初期朱允炆支持手中兵力远大于燕王,因此并未想过动用沐家军。可谁能想到,李景隆败得如此之快,等到朱允炆想要调遣他们的时候,沐家军很可能已经不接受其调遣或者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了。

云南沐王府

因为朱允炆登基后,年号“建文”,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朱允炆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武将在朝中的地位将会持续降低,这自然不是沐家军乐意看到的,因此,沐家军很可能作壁上观,两不相帮,毕竟燕王虽然谋反,可以就是朱元璋的亲儿子,对于沐家军而言谁当皇帝都一样。

朱允炆的弱点很多,但老朱这都是朱元璋犯下的过错,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朱元璋深知一个臣子拥有巨大能量时对皇权的威胁,因此狠下心来杀死那么多功臣,那么又能不知道燕王对朱允炆的威胁?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朱元璋早就看透了这些,云南沐家军不出动是不是也有朱元璋死前的授意?虽然将皇位交给孙子,却又给燕王一丝机会!因此,朱元璋死前给云南沐王府送去一道密旨,这才是导致朱允炆失败的最终原因。如此看来,朱元璋其实已经主导了一切。

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非常多的因素,而朱允炆的失败也是因为他阅历不深心智不狠的原因。在这一点上朱允炆和朱元璋就相差甚远了,朱元璋能够在建国后狠心杀死众多功臣,虽说他的这个做法颇为残暴,但是从朱元璋皇位安稳的程度上讲还是非常有利的。朱允炆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有机会杀死朱棣,却因为心慈手软,最终白白葬送了未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在唐朝时期,巡视人员和内容的变化,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巡视官员权力授予的变化巡视官员被皇帝授命巡视地方,实质是皇权的延伸。皇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所有权力的来源。因此使臣出巡时权力很大,但是唐前期巡视官员的权力还是有一定限制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巡视官员的权力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君主权威的衰弱,进而

  • 朱元璋“鞋拔子”脸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读明史的大都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一张极富特色的画像——即所谓“鞋拔子脸”。其实,世间流传的“朱元璋” 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按照自己的观念、想象和需要集体创造出来的。朱元璋存世画像有正像与异相,或称真容与疑像之别。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其发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郭子兴传》记子兴据濠

  • 唐玄宗要是少活十年,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昏庸的统治为宦官掌权打下基础可是老话说得好啊,月满则亏,刚极则折,晚年的唐玄宗变得昏庸无能,朝内宠信杨国忠,导致杨国忠大权在握,排除异己打压忠良,朝外信任胡人将领安禄山,更是开创了将大唐拉入深渊的节度使制度,自此,唐朝的统治就慢慢的失去了控制,安禄山史思明更是仗着军权便利和唐玄宗的信任大肆招兵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4、“禅悦”之风 彼时是禅宗盛行的时候,禅宗自唐朝的兴盛,延续至宋代已是蔚为大观。黄庭坚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太史庭坚主后事”。作为临济宗黄龙派的传衣钵者,《五灯会元》专门为其立传。 黄庭坚在《与胡少汲书》中说:“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

  •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

  • 公田法:贾似道本想利国利民的良法,咋就成为南宋灭亡的"乱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南宋为应付对外战争,一直保持着庞大的兵力,所以对军粮的需要量甚大。但由于税籍管理混乱,地主逃税严重,加上战乱的破坏,南宋政府通过二税而获取的粮食不多,军粮供应主要依赖于和籴。南宋中后期,和籴数量越来越

  • 文化墙唐诗作者被张冠李戴 工作人员已着手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被署名为王维 《阳光报》官方微信 《阳光报》官方快手号 《阳光报》官方抖音 《阳光报》官方视频号 阳光讯(记者 徐龙 邓龙辉 文/图)“主打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却把著名的唐诗作者搞错了。”近日,有热心读者向《阳光报》反映称,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皇城东路的文化景观墙上,有

  • 唐朝时期我国东北地区有个极为先进的渤海国建立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从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得知,肃慎族系在周代时就与中原王朝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主要是以进贡为主,文化上的交流并不深刻,更多的只是限于直接到物品交换,而缺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深层次文化交流。到了唐代时,肃慎族群后裔靺鞨族群建立起渤海国(公元689至公元926年),其王城上京龙泉府遗址就在镜泊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