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646 更新时间:2024/3/10 11:59:46

“南海1号”仿古船。图据新华社客户端

广东省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

受访者供图

“南海1号”出水文物。受访者供图

,泉州。一艘满载精美瓷器、纸、铁器、漆器、金银、麝香等货物的商船,从泉州港出发。它的目标是经印尼、印度,通往拉伯地区,再从当地运回香料、药材、犀角、珠玉等。但当船驶到广东台山、阳江海域时,风浪袭来,船沉没了。

就这样,这艘载满了很多人希望精美瓷器的船,在海底静静沉寂了800多年。

1987年,这艘沉没于海底的南宋商船被勘探发现。经过中国水下考古人的多年攻坚克难,于2007年被创造性地使用“一次性放置沉箱”技术整体打捞出水,并被运送移置到岸上(专门修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震动国内外。这艘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

日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考古中国”报道组记者采访了全程参与“南海1号”打捞工作和考古研究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一窥沉船秘密。

18万件(套)瓷器

揭示宋代南海贸易盛况

“南海1号”是宋元时期典型的大商船,完整长度约30-35米,装有三四百吨货物。考古发掘瓷器18万件(套),另外还有几万枚铜钱,以及金银、漆器、朱砂和丝绸等。其中,发现的瓷器包括江西景德镇青白瓷器、浙江龙泉青釉和青黄釉瓷器、福建德化青白瓷器、闽清义窑青白瓷器、磁灶窑黑釉和绿釉瓷器等。从出水瓷器的数量、种类来看,福建窑口的瓷器数量最多,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也不在少数,揭示了宋代南海贸易的繁盛景况。

同时,“南海1号”也反映出宋代生产技术水平、生活细节、文化艺术与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研究造船史、陶瓷史、航海技术、宋代手工业水平等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并且它的沉没地点位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航海史、中西交流史等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一书的《南海1号:一艘价值连城的沉船,一段尘封海底的历史》篇章中,崔勇详细介绍了这艘沉船的方方面面。

在介绍“南海1号”出水瓷器时,崔勇说:“瓷器的普遍流行,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也对国外的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在中国瓷器输入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使用的是陶器、竹木器、金属器皿,甚至还有用叶子盛食物。中国瓷器进入当地后,为他们提供了精美和实用的器皿,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才得以慢慢改变。”

除了瓷器,“南海1号”还出水了大量金银器:金饰品181件(套),总重量超过2449克,主要器形包括腰带、项链、戒指、手镯、耳环等。

崔勇在文中透露,考古人员发现,这些金银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加工得很好,但很多都是半成品。比如戒指的戒面留了一个镶宝石的位置,大的有1平方厘米,扣宝石的扣都设计好了,但没有镶嵌宝石,并且这样的饰品不是个例。据介绍,宋代很多商船先将半成品首饰运到斯里兰卡加工,然后再运至阿拉伯地区。“南海1号”也被认为走的是这条路线。这样的信息,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对海上丝绸之路有更多的认知。

考古发掘年内结束

但保护和研究将持续多年

海航途中,“南海1号”遇到了什么?为什么沉没?崔勇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个可能有助于解释它沉没的原因:一般货船会采用“上轻下重的不倒翁”方式防止倾覆,但“南海1号”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上重下轻”的堆货方式,以更好地保障瓷器,但这样一来,翻船的风险增大,这或许是其倾覆在大海中的危险之源。

1987年,发现“南海1号”以后,如打捞并开展考古工作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还没有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当务之急是马上组建一支水下考古队伍。就这样,我国有了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当时年轻力壮的崔勇正是其中一员。

如今30多年过去,崔勇也临近退休。作为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队员,他很庆幸自己职业生涯一开始就遇见了“南海1号”,并与这艘传奇沉船打了30多年的交道。

自2007年打捞出水后,经过十多年的细致发掘考察,“南海1号”的考古工作已近尾声,“从目前看来,考古发掘工作会在今年内结束,但是保护工作还会持续很多年。”崔勇说,“南海1号”是一个文物宝藏,“有太多的子课题可以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消化史料,才对得起这艘船为我们留下来的信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宰相写下“青鹅”二字,武则天立即下令斩杀,拆解后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实现“皇帝梦”,武则天着手与文官对抗,裴炎是武则天登顶之路的敲门砖。据说宰相裴炎在柳州与司马密谋,裴炎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青鹅”二字。武则天一看,直接下令杀了裴炎。那么武则天为什么要下令处死裴炎呢?“青鹅”二字又是什么意思呢?第一,帮助武则天,废除中宗。唐高宗死后,公元683年,李显成为皇帝

  • 大唐战神李靖,大器晚成,李渊两次想杀了他,幸得贵人相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朝300年的历史中,留下盛名的名将很多,比如李靖、徐世勣、哥舒翰、郭子仪、薛仁贵等。唐朝第一名将李靖虽然战功赫赫,却是大器晚成,在起步初期并没那么顺利遭遇了不少坎坷。在唐高祖李渊的手上,他差点死了两回,幸运的是每次都得贵人相助得以保存性命。具体是怎么回事呢?长安被俘——李世民求情公元617年唐高

  •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一支王牌军队,朱允炆为何到死都没让他们出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建文帝登基之时,各地藩王的权势已经变得尤为强大,其中以皇四子与十四子最为势大:燕王朱棣拥兵十万,更有“节制沿边士马”之权;皇十七子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这些都能够威胁到朱允炆的统治。因此,建文帝即位之后

  • 在唐朝时期,巡视人员和内容的变化,具有哪些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巡视官员权力授予的变化巡视官员被皇帝授命巡视地方,实质是皇权的延伸。皇权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是所有权力的来源。因此使臣出巡时权力很大,但是唐前期巡视官员的权力还是有一定限制的,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巡视官员的权力开始有了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君主权威的衰弱,进而

  • 朱元璋“鞋拔子”脸是如何演变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喜欢读明史的大都见过明太祖朱元璋一张极富特色的画像——即所谓“鞋拔子脸”。其实,世间流传的“朱元璋” 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按照自己的观念、想象和需要集体创造出来的。朱元璋存世画像有正像与异相,或称真容与疑像之别。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相貌,对其发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郭子兴传》记子兴据濠

  • 唐玄宗要是少活十年,他的功绩在历史上有几个帝王能比?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昏庸的统治为宦官掌权打下基础可是老话说得好啊,月满则亏,刚极则折,晚年的唐玄宗变得昏庸无能,朝内宠信杨国忠,导致杨国忠大权在握,排除异己打压忠良,朝外信任胡人将领安禄山,更是开创了将大唐拉入深渊的节度使制度,自此,唐朝的统治就慢慢的失去了控制,安禄山史思明更是仗着军权便利和唐玄宗的信任大肆招兵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4、“禅悦”之风 彼时是禅宗盛行的时候,禅宗自唐朝的兴盛,延续至宋代已是蔚为大观。黄庭坚是临济宗黄龙派祖心禅师的入室弟子,祖心“将入灭,命门人黄太史庭坚主后事”。作为临济宗黄龙派的传衣钵者,《五灯会元》专门为其立传。 黄庭坚在《与胡少汲书》中说:“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

  •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从合作到决裂(七)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俩人的争斗已经从以前的相互打压上升到了动刀子的程度,可以说已经是你死我活了。面对这个局面,太平公主准备放大招了。她的第一招打向了军队。前面提到过,张暐当时是羽林军的将领,结果因为政变差点被杀头。禁军的其他将领看到这个形势,好家伙,公主的权势已经远远超过了皇帝陛下了,虽然李隆基现在是皇帝,但是前面武则

  • 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浅谈(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四)五十岁之变:北宋党争与被贬入蜀 公元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虚岁五十岁,作为“旧党”的中坚分子,以编修《神宗实录》诋毁朝政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这里面就讲到了北宋党争,北宋党争在元祐年间达到极致,所以后来就经常用元祐党争作为代表,实际上北宋党争远不止如此。这个党争源于

  • 唐朝巡视制度,对于稳固皇权和维护统治方面,有何优劣势?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巡视制度的优势1. 巡视制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巡视是皇权由中央向地方伸展的触角,直属于皇帝领导,对皇帝负责,这种垂直领导的关系得到法律认可,从而才能使巡视人员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才有可能纠百官罪恶,肃清吏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巡视制度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其组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