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370 更新时间:2024/1/5 18:40:21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到了次年七月,叛军便攻破了长安门户潼关。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谋划出逃事宜,最终在当月十三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以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一行人仓皇离开长安。

到了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驿,而在这里,则爆发了“马嵬驿兵变”事件。

最开始,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的责任,都在于杨国忠,因此就有心除掉他,但他在动手之前,先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把自己的意思转告给李亨。

但是李亨的反应,十分值得玩味,史料记载他“未决”,即没有表达同意,但也没有表达反对。

从这个暧昧不清的态度上来讲,李亨是支持陈玄礼的计划的,只不过,他当时的位置,不便过于明显的表示同意,因此只能用“默许”这种方式,来支持陈玄礼的行动。

而作为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讲,也是个人精,他想除掉杨国忠这么大的事情,他为何不去请示唐玄宗,反而来征求太子李亨的意见?

这就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从一开始,就是个有计划的“兵变”。

之后,有了太子的默认支持,士兵们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兵变,先是趁着杨国忠与吐蕃使节交涉的机会,士兵们高呼“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之后,士兵们又顺理成章的射杀了杨国忠。

并且,士兵们又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将其头颅挂在矛上示众,另外,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家眷,也在杨国忠死后一一被杀。

会吐蕃和好使在驿门遮国忠诉事,军士呼曰:"杨国忠与蕃人谋叛。"诸军乃围驿擒国忠,斩首以徇。---《旧唐书》

试想,能这么有计划有步骤的先给杨国忠扣上一个“通敌”的帽子,然后再将其杀掉,最后还能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这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真的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哗变,而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

那么,谁是这场计划的主谋呢?本着谁的获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的原则,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有计划的兵变主谋,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亨。

李亨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发动 一场兵变呢?原因很简单,他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太憋屈了。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原本在他之前,太子乃是他的二哥李瑛,但由于李瑛误中玄宗妃子武惠妃的奸计,导致被扣上“意图兵变”的帽子,最终连同他以及他的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均被唐玄宗所杀。

这便是唐玄宗人生中“一日杀三子”事件的由来。

李瑛被废杀后,经唐玄宗慎重考虑,最终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李亨立为了新的太子。

不过,虽说当上了太子,但李亨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他的第一个威胁,来自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作为宰相,李林甫与李亨十分不对付,甚至他还想方设法的构陷李亨。

比如,在韦坚一案中,李林甫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意图把李亨也给牵涉进来,而为了不让父亲对自己起疑心,李亨不得不忍痛与太子妃韦氏(韦坚之妹)离婚,以向玄宗自证清白。

还有,李亨的另一个妃子杜良娣,其父杜有邻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又是一通诬告,并将案情扩大,再次把李亨卷了进去,一度有废掉李亨的太子之位势头。

最终,杜有邻被李林甫杖毙于大理寺,而李亨只能看着岳父冤死而无可奈何,并且为了避嫌,他只能将杜良娣迁出东宫,废为庶人。

贵为太子,却连自己的枕边人都保护不了,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悲哀。

而好不容易熬死了李林甫,在李亨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杨国忠又当上了宰相,并且一如既往的与李亨作对。

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何这两任宰相,都要跟太子李亨过不去呢?其实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是什么人?他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才最终坐稳皇位的人,但也正是因为他经历过两次政变,所以,他对于权力的把控以及敏感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人所能及的地步。

换而言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李隆基如临大敌。

这也正是当初他为何会不分青红皂白就“一日杀三子”的原因,说白了,李隆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乃至父子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太多的感情。

为什么李林甫和杨国忠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太子李亨作对,根本原因,就是有李隆基在背后纵容。

当然,李隆基这么做也是为了他的统治稳固,但对于李亨来说那可就惨了,导致他从当上太子开始,几乎每一日都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中。

更要命的是,这种日子,李亨足足熬了十八年。

在这种情况下,李亨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他表现的过于突出,就会让皇帝认为他又“提前主动接班”的心思,但如果不表现,那么,保不齐其他兄弟就会取而代之。

尤其是,李亨还赶上了一个挺能活的父亲,他的这种情况,与数百年后康熙的太子胤礽如出一辙,而胤礽在当了多年太子后,就发出了一句十分著名的抱怨。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清圣祖康熙太子胤礽言

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李亨,十八年中,他历经种种憋屈,心中的积怨也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安史之乱,则给他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先是默许陈玄礼指挥兵士杀掉杨国忠,之后,又淡然的看着将士们逼着李隆基缢死杨玉环,自始至终,李亨是一言不发。

之所以杨玉环必须得死,其实说白了,就是担心她未来会影响玄宗,以此来对诛杀杨国忠的一干人等进行报复。

而在做完这一切后,李亨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抉择,是跟着父亲唐玄宗入蜀。

当然,入蜀也不是没有好处,进入蜀地后,凭借着山高水长,自然就可以高枕无忧,至于叛军,让他们先和那些依然忠于大唐的军队杀一会。

到时候,如果忠于朝廷的军队赢了,那么顺理成章出来摘桃子,而假如叛军赢了,靠着蜀地的险峻,至少还可以保住李唐皇室。

总之,入蜀是有好处的,但问题是,这些好处,是李隆基的,而不是他李亨的。

为什么呢?首先,蜀地对于李亨来说,是一个毫无根基的空白之地,李隆基可以凭借皇帝身份在那里过的逍遥自在,但李亨能吗?

恐怕是不能,并且,假如叛军真的赢了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李唐皇室就沦为了一个盘踞地方的小政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当了几十年太平天子,且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必然会因为巨大的落差受到刺激。

那么到时候,他会怎么对待李亨,这可真不好说,毕竟,他可是曾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

况且,李隆基不止李亨一个儿子,如果到了蜀地之后,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在有限的资源下,李亨还能不能继续保住太子之位,甚至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个未知数。

就算是他李亨侥幸保住了太子之位,并且在熬死李隆基后,当上了皇帝,但由于偏安一隅,成了个地方政权,未来的结局,必然也是亡国,而到时候,李亨便是亡国之君。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让李亨跟着父亲李隆基入蜀,都是一个对他极为不利的选择。

并且更重要的是,虽说马嵬驿之变,李亨并没有站在最前面,但对于政治老手李隆基来说,他难道会看不出来儿子李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吗?

答案是肯定能,只不过双方没有挑明而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亨还敢跟着李隆基前往蜀地吗?这一去,那跟直接送死还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李亨十分清楚。

所以,他说什么都不会去蜀地。

此外,在整个马嵬驿兵变中,扮演者重要执行角色的龙武将军陈玄礼,在最后关头,依然是效忠于唐玄宗的,他可以帮助李亨诛杀杨国忠,但说什么都不会再帮助李亨对李隆基下手。

因此,如果李亨要是对李隆基有赶尽杀绝之意,那手握兵权的陈玄礼第一个就不答应。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分道扬镳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李隆基是铁了心的要入蜀,而李亨只能去往别处。

去哪里呢?这便是李亨的第二个抉择,前往灵武。

严格来讲,李亨前往灵武,是一招极为冒险的做法,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朔方军,而李亨正好是朔方军的节度大使。

虽说这个职位,属于遥领虚封性质,毕竟太子是不可能天天呆在军中的,但在这关键时刻,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李亨去了灵武的朔方军,那首先就相当于去统帅自己的节镇,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体制上,李亨都名正言顺。

而作用之二,李亨身为太子,亲自监军朔方,那么就能激励到天下忠于朝廷的军队,让他们心有所向,继续为大唐与叛军战斗。

所以,李亨才会在部下以及儿子的劝说中,最终决定前往灵武的朔方军中。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前往灵武,才是李亨人生中唯一一次摆脱自己父亲控制,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就是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前,那么李亨想要摆脱玄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玄宗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并且,一旦李亨哪一点做的不如玄宗之意,那么是废是立,全凭玄宗一句话。

但如今的形势就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加上玄宗昏招频出,致使他大失人心,尤其是一心入蜀的决定,更让不少人对他失望。

毕竟天下还有不少人为李唐奋斗,而你皇帝却一门心思的准备偏安一隅,这未免有点太过分了。

而李亨去了灵武,除了能名正言顺的指挥自己所节制的朔方军外,同时,还能得到独立于父亲赏识之外的权力以及拥戴。

但问题又来了,虽说李亨到了灵武,会顺理成章的指挥朔方军平叛,但如果李亨仅安心当一个指挥官的话,那么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一,事情是李亨做的,而桃子却是玄宗摘的。

这意思就是,李亨带着朔方军,指挥他们浴血奋战,最终把叛军平定之后,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就会站出来,继续当自己的太平太子。

别不相信这一点,一来玄宗毕竟是皇帝,二来他对权力历来就极为迷恋。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亨所做的一切,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讲,意义并不是不大。

甚至,玄宗还会一句话,撸掉李亨的太子之位,一旦如此,李亨想哭都没地儿哭去。

第二,那些愿意拥戴李亨,且为平叛出力的朔方军将领,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些朔方军将领,为何愿意支持李亨?说白了并不仅仅是因为李亨身上的节度使名分,更多的是,李亨是太子。

而太子,则是明日的皇上,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今日的皇上,所以,拥戴李亨,就是为了明日的富贵,这是人之常情,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李亨仅是当一个指挥官的话,这些都将不会实现,这样一来,朔方军辛苦一场,到时候啥也没捞着,这搁谁都不愿意。

并且,如果一旦让李隆基继续当太平太子,对于李亨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亨只能选择登基称帝,并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也只有这样,既能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不再受玄宗的控制,也能让政令来的更名正言顺,同时也能赋予手下将领更多的权力。

所以,在抵达灵武之后仅三天,李亨便在群臣的拥护下继位登基,是为唐肃宗,而李隆基则就此“退休”。

之后,李亨调兵遣将,利用朔方军以及回纥、西域之兵,大破叛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而再回过头来看当初在马嵬驿时,如果李亨选择与父亲一起前往蜀地,这些都将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

所以,李亨之所以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亲唐玄宗的皇位,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保,即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不然的话,以唐玄宗的冷酷无情,一旦得势,必然会置李亨于死地,毕竟他十分清楚李亨在马嵬驿之变中的小动作,而依照他曾经“一日杀三子”的作风,如果有机会的话,弄死李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李亨夺了皇位,玄宗才能消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是如何通过防御对策,来有效抑制薛延陀活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对薛延陀许婚又悔婚和亲是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以联姻确立的政治联盟关系,唐朝周边民族政权众多,除征伐、贸易等安边措施外,和亲也是重要的安边措施。与汉代相比,唐朝的和亲政策已经由权宜之计转变为成熟处理复杂民族关系的治国安边政策。唐与薛延陀的和亲仅有一次,但唐对薛延陀是先许婚又悔婚,和亲并未真正实现。贞观

  • 北宋到底有多怕辽?辽: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赵佶自打澶渊之盟议成,宋辽两国缔结“兄弟般”的友谊以来,这一南一北的两大帝国已经在和平中共处了近百年。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友好和善意,两国之间还进行了频繁的互动,比如每逢对方君主生日来临之际,都会派出贺生辰使前往探访和祝贺。这种友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第八任皇帝赵佶时代,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

  • 大唐盛世的辉煌起点,贞观之治,天下太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政治军事上的成就。唐太宗跟随李渊在晋阳起义,与长子李建成并肩作战,精诚团结,收取关中,占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又经过七年的时间,征战沙场,先后战胜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最终统一全国,功勋卓著。唐文学馆十八学士图唐太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文学馆,得十八学士,组建天策府,形成了决策咨询参谋

  • 《明史》关于他不足50字,却很受魏忠贤重用,上前线气坏袁崇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25年即大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奸大恶的太监魏忠贤,正逐步走向“九千岁”的辉煌。明熹宗朱由校则躲在偌大的皇宫后宫院落里,专心致志地施展他那天才的木匠手艺,雕琢出了不少极富创意、精巧绝伦的好玩意儿⋯⋯这年十月,大明朝廷宣布了一项关系重大的人事变动:东阁大学士孙

  • 李承⑤:六世孙李义琰为李治朝宰相,公正严明,反对武后掌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唐高宗时任宰相。公正严明,有点“迂腐”、固执。任职太原尉时,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炎),魏州昌乐人(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祖籍陇西狄道,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李义琰敢和李绩争辩李义琰进士及第后,按次序候补为太原尉,隶属于李绩麾下,当时李绩为并州(太原)都督。从李绩的史料中,可以得知李义琰是在唐太宗

  • 南明为何没能和东晋、南宋一样持续上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便是没有合法继承人,东晋和南宋在创立的时候,都有合法的继位者,也就是他登上帝位合乎情理,能让众人信服拥戴,一致对外。反观南明,由于崇祯在北京攻陷之前没有做任何准备,自己和儿子要么丧命北京,要么离奇失踪,也就没能留下一个继位者。第一个在南京登基的是福王朱由崧,他是崇祯皇帝的兄弟,但是明朝各地藩王众

  • 安乐公主 -最美丽的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唐中宗李显的小女儿安乐公主,拥有很多“之最”:最美丽、最受宠、最狠毒、最不孝、最具野心……比杨贵妃更美,比武则天更狠毒,她演出了唐朝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从小颠沛流的离的放逐生活,让她吃尽苦头,九死一生;长大后皇宫的骄奢生活,让她挥洒自如,纵情享乐。她踏着亲人的鲜血攀登权力的顶峰,然而,就是她那永不满

  • 袁崇焕为何一定要除掉毛文龙?“双岛斩帅”谁之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元年七月,当时朝议“忧毛文龙难驭”,弾章累累,只不过毛“握重兵居海岛中,莫能制也”,袁崇焕此时在和钱龙锡谈平辽战略时就提到“入其军,斩其帅”。当年十二月,袁崇焕将原来从登莱运往皮岛的钱粮改为由山海关运至宁远觉华岛换州船运往皮岛,而且让登莱严申海禁,“一切市贩船只不许私通”,想通过垄断粮米,禁除

  • 为何宋朝不定都西安或洛阳?五代政权、赵匡胤全都屈服于这个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赵宋立国,继承后周的政治遗产,以汴梁为首都。但宋太祖赵匡胤打心底不希望定都于汴梁,因为开封乃是“四战之地”,并无天险可据,易攻难守,从军事上考虑,确实不是建都的首选。为了守卫国都,必须在京师驻以重兵,成本非常高。开宝九年(976年),时距宋朝开国不过十六年,赵匡胤到西京洛阳祭祖,留洛期间,便与近臣

  • 贯通中国南北,大宋靠它立国,中华帝国从此进入另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运河凿成,南北贯通,中华帝国才可能形成紧密的共同体,富庶的南方才能够成为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物资的大后院。位于运河线上的汴梁,近水楼台先得月,其地位便日益重要了。北宋时期的汴京开封府,漕运网络远比洛阳、长安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与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河运系统相衔接,合称“漕运四渠”。来